人際關係講求付出與接受的平衡,但在現實中,每個人多少都傾向扮演「給予者」或「索取者」。教育和社會價值告訴我們「施比受更有福」,雖然聽起來有些八股,但這並不只是依據老套的俗語,「付出的人更快樂」是真有科學證據支持。
#「同理心」帶來的好處
通常具有高度同理心的人更傾向「付出」,而同理心來自移情(也稱共情)作用,也就是設身處地為人著想、主動給予關懷和協助的能力。這不僅是溫暖的美德,也能帶來實質的好處。發表於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 的一篇研究《 The empathic brain: how, when and why? 》指出同理心能帶來積極的生理效應:
1. 減少壓力:降低血液中皮質醇(俗稱壓力賀爾蒙)和腎上腺素的水平,提高抗壓性。
2. 幫助情緒調節:付出與助人是正向思考的過程,若能得到對方感謝反饋,會刺激大腦分泌多巴胺,使前額葉驅動愉悅感受,使人專注於正向情緒中。
3.消除倦怠:「付出」並不是件累人的事,給予的過程會增加成就感與掌控感,並促使血清素濃度增加,幫助消除憂鬱和疲倦。
#人際中的「給予者」更快樂
以社會共情為終生研究志業的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社會心理學教授 Elizabeth A. Segal 告訴我們: 「對人慷慨、付出關懷會減少我們專注在自身狀態上的時間,停止過度自我放大,焦慮指數與壓力水平相對也會降低。」她也指出,所謂同理心就是感受和理解他人的經歷,它以深刻而有意義的方式將人們聯繫起來,而保持與他人的聯繫是刺激催產素分泌的要素之一,會使我們感到幸福快樂。
當然這一切的好處必須建立在不過度同理的基礎上,毫無限度的給予可能讓你陷入被情緒壓榨的困境。在關心別人的同時。也別忘了好好照顧自己。
(參考來源:Five Ways Empathy Is Good for Your Health、5 Ways We Benefit When We Give。)
(本文提供合作夥伴轉載,首圖圖片來源:Pex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