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hoto via Unsplash
【為什麼我們要選這篇文章】
之前紅極一時的日劇《月薪嬌妻》引用了匈牙利的諺語「逃避雖可恥但有用。」引起許多人的共鳴。不過為什麼有時選擇不去面對問題,卻沒能讓生活過得更好呢?
(責任編輯:翁筠茜)
有一種應對壓力的方法,我們得心應手。
什麼方法?
「逃避」。
看過最新一期《明星大偵探》(編按:中國的一個明星推理綜藝秀),我很想聊聊那些習慣「逃避」的人們。
先講講在這期《明星大偵探》看到了什麼吧。節目設定了一個場景,一所偏僻公寓裡發生了命案,公寓裡還住著五個人,五個為了逃避真實的人生,專門住在遠離城區的偏遠公寓的「社會病人」。
包括,靠租賃和PhotoShop撐形象的虛榮「網紅」女、年過30突然叛逆的中年媽寶、揮霍金錢掩蓋焦慮的職場焦慮者、命運多舛不願面對現實的中二空想家、以及逃避失敗的蟄居一族。
這五個人,每個都在逃避真實的人生,只是逃避的方式各有不同。
比如那位職場焦慮者,進入社會多年卻始終在職場底層,嚮往高級的生活卻無力承擔。於是他為了維護表面的光鮮,他住月租約1800元台幣的房子,用酒店的全都花在面子工程上。
另一位中二空想家,從小家境貧困,遭受歧視欺凌,如今從事跑腿工作,根本沒人尊重,被顧客罵就是家常便飯。
於是,他幻想出一個充滿英雄和超能力的世界,工作之餘便窩在公寓,沉浸在幻想世界當英雄。
職場焦慮、好面子、空想,跟殺人案能有什麼關係?
還真有。
隨著調查才發現,公寓中每一個在逃避生活的「社會病人」,都藏著殺人動機:
職場焦慮者,害怕自己辛苦營造的面子工程在同事面前坍塌。
中二空想者,屢次不被尊重,甚至被威脅「有一百種方法弄死你」,隨時可能爆發。
的確,人物是虛構的,故事也有些誇張。但說實話,看到他們的殺人動機時,你會不會覺得有一點點熟悉?甚至,還有一點點理解他們?
因為我們很多人都一樣,是習慣了逃避的「社會病人」。我們敏感、不敢面對,當內心脆弱的防禦被攻擊時,什麼都可能做得出來。
很多人都愛說「逃避可恥但有用」,但逃避真的有用嗎?
逃避:短期有用,長期難受
我們真的太擅長逃避了。
為逃避和人交流就拒絕出門,為逃避思考而徹夜打遊戲。用辭職逃避工作,用加班逃避家庭,用沉默逃避愛情。
我們一邊相信「逃避可恥但有用」的毒雞湯,一邊逃避,一邊放任生活變得越來越差。我們內心會感到羞恥,但逃避並沒有對消除這種羞恥起到任何正面作用。
問題出在哪?
因為我們根本沒有認識「逃避」的真面目。
逃避的心理學本質是一種「防禦機制」,簡單說就是我們在面對痛苦情緒的時候,選擇保護自己的方式。 「防禦」往往是一種我們無意識的反應,或至少是部分無意識的。
對於我們維持正常心理健康來說,防禦機制非常重要。健康的防禦能幫我們維持自尊,也能幫我們迴避、控制一些強烈不適的感受,有時是焦慮,有時也可能是極度悲痛、愧疚、嫉妒或者其他復雜的情感。
「防禦」像一個OK繃,它能帶給我們短暫的保護和舒適。因為無法面對工作中的衝突而辭職,會覺得生活前所未有的美好。為掩飾內心的匱乏感而拼命買昂貴的東西,也會感到非常有面子……
可問題在於,這種「短暫的舒適」並不能解決真正的問題。如果僵化地使用同一種防禦方式去面對生活中不同的困境,極有可能帶來更多的困難。
比如當一個人面試失敗,可能會立即把所有失敗的原因都歸為面試官太差,或者競爭對手用了什麼不可告人的手段——這在精神動力學的防禦機制中,被叫做「自我的分裂」(Splitting of The Ego)——把事情都分裂成為非黑即白、非此即彼。
經過這樣的「防禦」,人會渡過這次面試失敗所帶來的痛苦感。而作為一個健康狀態的人,心理會有足夠的彈性,等到痛苦感過去,還可以回來面對這個失敗,去回溯面試中自身的弱點,從自身尋找改變的方法。
如果人的心理失去彈性,反複使用「分裂」同一種防禦機制來應對不同困境的時候,這個人就會表現為:都是別人的錯,我沒有問題。
同理,上面提過的那位中二空想者,也是用一種防禦機制應對各種困境:因為難以解決自己和外部世界的衝突,總是逃避到自己幻想出的英雄世界中。
他真正需要面對的,是現實生活中衝突所帶給他內心痛苦的感受。或許是憤怒,或許是羞恥感,可惜他拒絕去面對。人們在面對自己不能面對的創傷性感受的時候,逃到幻想世界去,是最容易選擇的道路。
遺憾的是,這樣的防禦行為往往短期內可以奏效,卻不能帶來成長。
除了逃避,我們還會使用什麼樣的防禦機制?
每個人都有自己經常使用的防禦方式。因此,我們在面對同樣苦難的時候,會有不同的體驗,也會選擇不同的行為方式來應對。我們也會由此展現出不同的人格特質。
下面來介紹幾種常見的,人們應對苦難的「防禦機制」
1. 幽默
所有喜劇的內核都是悲劇。人們常能從幽默之中,看到諷刺、同情、悲憫,用幽默來抵禦尷尬、羞恥和無助感。
很多時候,當我們面對一些不能抵抗的悲傷、憤怒、無助感的時候,會編纂段子、或者用嘲笑的方式,來消解其中苦難。
這是很高級的防禦機制了。
2. 合理化
合理化是把自己做的事情、面對的困難合理化。給它找一個合適的藉口。
比如我雖然做了一件壞事,但這是為別人好。我打了孩子,但我是為他好。雖然我讓同事加班了,但這也是為了讓事情做得更好。或者當我們一件事情失敗了,我們會覺得這件事就算成功也沒什麼用。再比如:因為她不檢點,所以我才把她打得半死。
就好像我做了什麼事情,都是有道理的。這些都是合理化,在很多時候,它都被用來保護我們的自尊感。
既然如此,我們也需要對自己的行為做出正確判斷。比如感覺自己的行為合理,一段時間後不妨再問自己一句:這件事真的合理嗎?是否有其他解釋的方式?
3. 攻擊自我
乍看有點奇怪,我明明是在防禦,攻擊自己幹嘛?
事實上,當我們有一些糟糕的情緒無法表達,比如我沒有辦法表達對同事、對老闆的不滿和憤怒,我很害怕這樣做的後果,這讓我太焦慮了,於是,我就會攻擊自己。認為都是我不好,如果我做得更好一點就好了……這個在我們描述抑鬱人格和自虐人格的時候,經常會提到。
這往往是養育者非常嚴厲、苛刻,孩子沒有辦法表達對養育者的憤怒,都會認同父母,來攻擊自己。這個非常常見,尤其在亞洲文化之下。我們不被允許生氣,或者表達生氣。要一日三省吾身。久而久之呢,我們就會把這些憤怒,轉向自己。因為,對自己憤怒這件事情,一來我們更熟悉,二來這也更有掌控感。
你也可以自我檢查一下:下次對自己生氣的時候,是不是因為不敢生別人氣而引起的?
需要注意的是,人們使用什麼樣的防禦機制去面對問題,這本身並無好壞之分。
我們選擇的行為方式,它們構成了我們的生活。當你在生活、工作、人際關係中感受到不適,不妨跳出來,做一些自我覺察,看看自己正在用什麼樣的方式應對困難?它真的有效嗎?
那麼,如何更健康的「防禦」?
你可以:
1. 多做自我覺察。當你面對一個困難的時候,多問自己:我體驗到的是哪些情緒?哪些情緒是我非常害怕面對的?我通常會選擇怎麼做?我是否總是用相同的行為模式來面對困難?
2. 給自己建立一個安全的環境,多表達自己的真實情緒。找到在情感上感到信任和安全的朋友,多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當你的情緒被看見、被接納,它就不再過多地佔用你的注意力,你能夠去思考,選擇更恰當的行為來處理你的困境。
3. 及時尋求專業的心理幫助。當你的工作生活、人際關係都遭受了影響的時候,請一定尋求專業的心理幫助。
如果拒絕現實,沉迷於防禦,比如逃避,我們就會越過健康和不健康使用這種心理「止痛藥」的界線,患上文章開頭故事裡的「社會病」。
就像何炅最後說的,節目裡的五個社會病人,正是在用最極端、最錯誤的防禦機制,去逃避自己人生的難題。
但我們都知道,是病人,就可能會對治療身體疼痛的藥物止痛藥上癮。
短暫逃避確實「不可恥且有用」,但人不能永遠逃避生活的疼痛。
最終的解決方案,一定是勇敢面對,去解決疼痛的起源。
(簡單心理微信公眾號:janelee1231)
延伸閱讀:
不敢相信這是日本小學生寫的詩:所有生物都為了生存而逃跑,但人類逃跑就會被罵
【總是害怕做選擇?】舞者許芳宜:「如果擔心人生中沒有貴人相挺,就讓自己成為貴人」
(本文經合作夥伴 簡單心理 授權轉載,並同意 Vida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都说“逃避可耻但有用”,但我的生活怎么越过越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