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多久沒對自己「信心喊話」了?這種看似孩子般的熱血行為,在長大出社會後逐漸被人們遺忘,每天我們對自己說的話變成了「好累」、「工作好多」、「人生好難」。但很少人知道,你對自己說的話可能會如實反映在現實生活中。

「我們每天使用的詞語都會產生深遠的影響 。語言塑造了我們與人和事物的關係,而你的自我談話也塑造了你的身份。」擁有 20 年以上商業諮詢經驗的 Gustavo Razzetti 表示。

對於想擁有更高自信、創造更多成功機會而來找他諮商的人,Razzetti 不斷強調一個概念:內心言語至關重要 。與自己交談是我們擁有最自然,也最被低估的能力之一。諸多研究已證實頻繁地用積極詞彙與自己交談會帶來許多好處,包含刺激反思、增加動力,帶來正向情緒;同時能提高自我意識和信心,讓我們得以應對嚴峻的挑戰,通往潛在成就。

言語的力量源於人們對它們的信念 ── 我們相信並體現我們說的話。一個老是把「我什麼事都做不好」掛在嘴邊的人,能力想必好不到哪裡去。腦神經科學也表明人們大部分的自我談話都是消極的,且大腦對「壞話」總是有劇烈反應,必須謹慎選擇詞語來克服這種消極性偏見。每當你與自己談話時,試試這些方法:

#避開具有破壞性的否定詞

Razzetti 認為,越是用否定詞暗示自己,壞事就越可能成真

-「我不能」:反映出你的低自信、缺乏彈性或完美主義。
-「我必須」:給自己加上無謂的負擔。
-「我應該」:反映你承受的外部壓力 。家人、朋友、老闆等其他人試圖將他們的意志強加於你,這些期望使你內疚不快樂。

陪你發掘生活靈感,快追蹤 👉 生活報橘 IG

#練習「肯定」

練習用肯定詞反覆對自己喊話,用意在於促進正面思考,而不是說服你自己一切都是完美的

「我無法討好每個人,但我知道我是誰,這樣就夠了。」
「即使事情出錯了,我也有能力修補錯誤。」
「我控制不了別人如何對待我,但我可以控制自己的回應方式。」
「我感激現在的生活,即使它並不那麼完美。」

也可以嘗試將信任、勇氣、支持與愛等正面詞語加入:

-「我相信 ……」我相信自己;我相信我的能力、我的決定、我的人生方向。
-「我知道 ……」我知道哪些是正確的事;我知道自己的優勢和實力。
-「我有 ……」我有勇氣;我有選擇的權利。

#練習「替換」

-「我不能」 → 「我願意試試」
-「我必須」 → 「我想要」
-「我應該」→ 「我選擇」(外部期望 → 你對自己的期望)

例如,當你下班回家很累時,試著把「我必須洗衣服」換成「我想洗衣服,這樣才有乾淨的衣物可以替換。」並持續對待辦清單上的每一項活動做這件事。

如同 Razzetti 所言,你是個什麼樣的人,取決於你如何看待自己。言語的力量是強大的,養成積極自我對話的習慣,改變與自我成長就指日可待。

(參考資料:psychologytodayprolificliving。)

(本文提供合作夥伴轉載。首圖圖片來源: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