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via Unsplash

【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

擁有不錯的工作、生活算安定,但心裡卻總會質疑自己是不是不夠好。為什麼會有這種心態,又該怎麼解決呢?

(責任編輯:蕭如芳)

即使擁有一份不錯的工作、還算過得去的生活,你心底還是會偶爾跑出自我質疑的聲音嗎?那些批評與抱怨,常常讓你喘不過氣,仔細一想發現自己完全想不起來,最近一次對人生感到由衷的滿意是哪時候。《童年情感忽視:為何我們總是渴望親密,卻又難以承受?》中,作者同時也是心理醫師的鍾妮斯韋伯博士在執業超過二十五年後,於新書透過深入淺出的文字與案例分析,試圖探討童年時期的創傷對於子女的影響。書中的例子證明了,即便我們已長大成人,那些凡走過必留下的痕跡實際上仍持續影響著我們的情感與行為模式。

你是從小受到情感忽視卻不自知的人嗎?書中列舉十種情感被忽視者的特質,以下擷取其中一種「虧待自己,把同情心留給別人」的人。在深入案例分析之前,先藉由下方這六個問題,確認你是否也是個虧待自己的人吧。

「虧待自己,把同情心留給別人」的徵兆與信號:


其他人通常會找你出去談論他們的問題。
其他人通常會說你是個很棒的傾聽者。
你無法忍受自己的錯誤。
你的腦海裡有個批評的聲音,不斷指出你的錯誤和缺點。
你對自己比對別人要嚴苛許多。
你經常生自己的氣。

同情心是一種最高形式的人類情感,它把我們連結在一起,造就了我們的人際關係和社會關係。同情心會讓我們想要捐款給慈善事業;它會讓我們對人道,也可以幫助我們療癒生命中的創傷。它是友誼的凝聚力,讓我們可以原諒那些辜負我們的人。

同情心有兩種,一種是我們對別人的同情心,一種是我們對自己的同情心。童年情感被忽視的人,對別人有很多同情心,對自己卻不然。他們對於別人的弱點和缺陷非常寬容,至少表面上看起來是這樣。其他人會覺得他們很好說話,因為他們看起來不太有批判性,而且接受度很高。

不過當他們講到自己的時候,卻可能以一種完美主義的角度來批判自己。他們可能會因為自己身上的一個小缺點而對自己感到生氣,不過如果這個缺點是在別人身上,他們則會表現得很寬容。

Image via Unsplash

【案例】 永遠覺得自己不夠完美的諾艾兒

諾艾兒是個三十八歲的母親,育有一名幼兒。她的教育程度很好,擁有兩個長春藤大學的高等學位。在成為母親之前,她從事某個可以快速致富的工作,大家都認為她相當成功。當我開始和諾艾兒就她的焦慮症進行治療時,她剛被公司裁員,整個人看起來有些狼狽。我可以看得出來,對諾艾兒來說,雖然生活中發生了很多事,但是她的內心卻有著完全不一樣的感受。

事實上,諾艾兒的腦袋裡彷彿有個反覆播放的錄音帶:「你是怎麼了,連車都停不好?」「聰明如你,竟是那麼邋遢的母親!」「你真是個白癡!」諸如此類。每個小小的錯誤都會帶來連續不斷的內在批判,而她從來不會這樣批判朋友或是任何人。為什麼諾艾兒會在同情心這件事情上有如此偏頗的雙重標準呢?其根源就是她所遭受的童年情感忽視。

諾艾兒是獨生女,父母在她六歲時離異。他的父親是個酒鬼,經常會對母親施暴。諾艾兒記得在父母離婚之前,曾經好幾次聽到大聲又嚇人的爭吵。諾艾兒的母親是個社工,很疼愛自己的女兒,也知道自己的女兒非常聰明,常常對諾艾兒或是其他人表現出她身為母親的驕傲。在成長的過程中,諾艾兒知道自己很聰明,她有信心可以申請一流的學校,而且最後的確也擁有完美的職業生涯。所以,究竟是哪裡出了錯?就在父母離婚後不久,諾艾兒的母親再婚了。

沒多久,這個男士就搬進門和她們一起住。雖然諾艾兒的母親很愛她,但她自己過往有著嚴重的童年創傷,而且會傷害自己。離婚以後,她認為自己這輩子終於獲得機會可以花點時間來療癒自己、成為自己。她全然地投入自己新的獨立生活和情感關係中,以致越來越少關注她年幼的女兒。這使得諾艾兒必須自己處理在遭逢人生巨變之後,難過的情緒、她母親的新婚姻、以及失去父親這件事。由於諾艾兒的母親對女兒的困境缺乏同情心,導致諾艾兒對自己也沒有同情心。

Image via Unsplash

因為生活中少了父母的參與和互動,諾艾兒成了自己的父母。每天早上,她會微波冷凍雞肉三明治當作早餐,下午放學後回到空蕩蕩的家,她就一個人坐著看電視。諾艾兒知道自己非常聰明,於是她沉浸在自己的聰明裡頭,彷彿那是個溫暖的繭,讓她可以躲在裡面滋養自己的靈魂。因此,她無法忍受自己犯任何錯誤,因為那會擾亂她的安全感。

她要求自己每一科都要拿 A ,並且因為少數幾個拿到 B 的科目,讓她對自己相當失望。她的生命中沒有任何成人可以幫她檢視這些錯誤,協助她瞭解這些錯誤如何發生,或者對她的失望表示同情。所以,她沒有學會自己處理這些問題,相反地,她嚴厲的「內在父母」採取了一種相當簡單的手段,那就是要她把每件事都一絲不茍地做好,不然就等著承受苦果。最後,由於她對自己感到既失望又憤怒,導致自己動彈不得。

當諾艾兒忙著教養自己的時候,其他有獲得父母情感滋養的孩子則正在學著如何原諒自己。當他們帶著糟糕的成績單回家,他們的父母會試著找出成績不好的原因,和他們談談下次可以怎麼改進,並且告訴孩子每個人偶爾都會犯錯、失敗。

這就是健康的孩子如何學著讓自己振作起來、原諒自己,並且從錯誤中獲得新的瞭解和教訓,接著把這些錯誤拋掉,繼續在人生的道路上前進。在我和諾艾兒工作時,其中一個重點就是幫助她以一個成年人的角度,學著自己做到這些。

找自己推薦好書

《童年情感忽視:為何我們總是渴望親密,卻又難以承受?》

這裡買

想看更多「幸福秘訣」,快來追蹤 VidaOrange 生活報橘

延伸閱讀:

【連自己都不了解自己,談什麼快樂?】心理學家:覺察 11 種「人生困境」,才能終結「自我傷害」

【你是否遺失了自己?】張曼娟:所謂「做自己」,就是不再為別人的期待而偽裝。

【心理測驗】「每個人的心中都住著一個小孩」:測看看你內心最深處的需求

(本文經合作夥伴 書傳媒 授權轉載,並同意 Vida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永遠都覺得自己不夠完美?其實這表示「你正在虧待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