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
「我們都在一起那麼久了,再撐一下吧。」這種心態在戀愛心理學裡面,正一步步磨損你們的愛情。日常生活、職場中我們也常遇到這種「再ㄍㄧㄥ一下」的情況,但你知道嗎?拋開這種思維,你會獲得更多。
(責任編輯:蕭如芳)
昨晚,我陪小八聊了一整夜,聽她哭訴了兩個小時。
小八是我的好朋友,30歲,女性,又聰明又漂亮。去年她和男朋友訂了婚,即將結束5年戀愛長跑。
昨晚我才知道,去年底她男朋友就出軌了。
她想起曾經付出的時間,感情,就捨不得放棄,又無法接受男友的背叛,另一邊又擔心自己遇不到更合適的人,整整半年時間還在糾結、爭執,很痛苦。
「我們分手了狗跟誰走?周圍親朋好友都熟悉了,怎麼跟他們交代?共同買的遊戲,分手後到底歸誰?」想到之前在他身上投入了這麼多,現在要分手,簡直頭大!
小八的擔心,其實日常生活裡,我們每天都在遇到。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沈沒成本。
【沈沒成本】:
一個經濟學概念,指的是我們為某些事情投入的、已經不可收回的支出,比如時間、金錢、精力等。
其實,你還會遇到很多類似情況。
不想浪費白等的半小時,不願意叫計程車,心想再堅持一下,在烈日下傻等了一小時公車;導遊說:「來都來了,進去看看吧」,心想坐了幾小時飛機加汽車,就乖乖買票進了無聊的景點。
為什麼理性上明知吃了虧,還是無法忍住繼續投入?
有時候,你堅持到底,就被坑到底
生活中我們常常為了避免損失帶來的負面情緒而沉溺與過去的付出中,選擇了非理性的行為方式,這就是「沉沒成本謬誤」。
「沉沒成本謬誤」聽起來還是很抽象,很微妙,聽聽以下這些損失你更能體會到它的可怕。
騙子們也會利用「沉沒成本謬誤」盤旋在我們身邊的一個陷阱是:電信詐騙人們一不小心可能就會被他們「套路」。
很多詐騙電話,都是先讓被害人先交一點小錢,比如200元、500元,之後他們會慢慢哄騙對方,說再交5000元可以全額返還所有的錢。為了不讓之前的錢打水漂,人們往往會一再追加投入,最後賠的更多。
沉沒成本像一個巨大的引力場,讓身在其中的人難以全身而退(引力場:描述物體延伸到空間中對另一物體產生吸引效應的理論模型)。
承認吧,我們就是那種吃飽了,還會繼續把飯吃完的人
為什麼人們總是一而再,再而三地栽在沉沒成本上面呢?在過去的25年間,各位心理學家們都嘗試去研究沉沒成本效應後面的驅動力。
第一種驅動力源自「損失厭惡」: 人們對於損失的痛苦要大於得到獲得的快樂,所以人們是天生對於損失這件事更加敏感,為了避免損失,反而繼續追加投資。
我們去餐館裡吃飯,點完菜發現很難吃,但是因為已經花了錢,不想浪費,不想承認這個損失,我們就會強迫自己多吃一些,其實就是花了錢又遭了罪。所以,是「沉沒成本謬誤」,讓你吃到撐也會把飯吃完。
第二種驅動力是人們自我辯解的心理動機(自我辯解的心理動機)
自我辯解屬於一種防禦機制,意思是,當一個人出現認知失調(一個人的行為與他的信念是不一致的)時,這個人會各種找理由去為他們的行為做辯護,或者否認任何有關這個行為的負面評價和負面結果。
心理學家斯托研究發現,面對一個長達五年的負回報投資,人們會花更大的預算為破產公司抗辯,尤其當這項投資是來自他們自己的決定。認知失調在這裡發生的作用就是,自己所做的決定(行為)與他們所預期的結果(信念)並不相符,所以人們就會開始為自我辯解,在錯誤的決定中越陷越深,並且否認已經發生的負面結果,寄希望於未來。
一些研究機構工作人員曾這樣自我辯解:「死死堅守在我們大量投入卻得不到回報的事情中,是為了維持社會公信力。」(Staw,1981; Staw&Fox,1977; Staw&Ross,1978)。
尤其是在機構或政府體系中,直接放棄一項投入高昂的項目很大可能會讓決策者面臨巨大的社會苛責和名譽損失。
20世紀60年代,英法政府聯合開發第一架大型商業化的超音速客機,協和式飛機、協和式客機項目從最初就是一場豪賭,因為單項新引擎的成本就高達數億美元,在研發過程中,他們發現成本驟升,而且風險大,前景不明,但他們如果半途停下來,將血本無歸。最終飛機研發出來了,卻因為不適應市場而淘汰,英法政府都蒙受巨大損失。也是因為這個經典案例,沉沒成本謬誤有時也被稱為「協和謬誤」(Concorde fallacy)或「協和效應」。
沈沒成本的應對竅門
「沉沒成本謬誤」實在太難擺脫了,但我們仍有一些應對的竅門。
首先,因為它無處不在,所以要時刻保持對它的「覺知」。在做比較重要的決策之前,我們更關注這件事帶來的回報,而不是關注這件事自己付出了多少。
拿最典型的投資領域為例:假如,你和朋友都買了同一支股票,現在它的價格是10元/股,你是以4元/股買進的,你朋友的買入價是9元/股。你和朋友誰更願意把這只股票拋掉?
一般人可能會想,股價高於買入價要拋,低於買入價則留。但理性的想法是,多少錢買進這只股票與你現在是否應該拋售它是完全沒有關係的。我們在特定時間考慮對股票是繼續持有還是拋售,應該以該股票的走勢等為依據。
想要在做日常的決策時更加理性,就應該把沉沒成本拋到腦後,設想自己從零開始,從現在只做對自己有利的事。
其次,在欠缺理性的情況時反向利用「沉沒成本謬誤」。
前面舉的很多例子,都是沉沒成本的存在而讓人們捨不得理性地放棄。但是碰到一些欠缺理性的情況時,沉沒成本又可以把你往理性的方向拉一把,使自己的行為更有目的性。就像「破釜沉舟」,消化吸收它的規律,利用它的作用機制,來控制自己的行為,督促自己。
我身邊有一個朋友就利用「沉沒成本謬誤」的心理,讓自己持續學習。他快大學畢業時,對彈吉他很著迷,但是之前從來沒有學過。很多身邊人都建議他,先買一把幾百塊的入門吉他,等到會彈的時候再換好吉他。
但他直接下了狠心,買了一把3萬塊的吉他。他說:「一看到這把特別貴的吉他放在家裡,就會忍不住拿起來練習,否則就會覺得自己太浪費了。」而這一堅持,就彈了七八年。現在已經彈的非常專業了。
公司裡一位實習生說,當年在學校組織班裡同學聚會,人總是不齊,不是這個人有事,就是那個人有事來不了。而改善這個問題的好方法,就是提前在通訊軟體群組裡發起AA制收款,時間一到,不去的人數就會大大降低。
這就是懂得「沉沒成本謬誤」後的反向利用:大家會為了避免損失而準時到場參加。
聽完很開心,覺得自己又學了一招。下次公司裡聚餐,媽媽和閨蜜們聚會,都能用上了。
我給小八看了這篇文章,她說,看完下定了決心斷乾淨,把男友變成永遠的前任了~
你呢?有沒有發生「沉沒成本謬誤」的經歷?還是利用它規避過什麼?
(簡單心理微信公眾號:janelee1231)
(本文經合作夥伴 簡單心理 授權轉載,並同意 Vida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都在一起这么久了,就对付着过吧。 | 沉默成本也许正吞噬你的幸福感〉。首圖圖片來源: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