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

全台每10人就有1人飽受慢性失眠之苦,而且睡不著時,腦中總浮現:「天啊!我睡不著,再3小時就天亮了」,這種壓力所產生的負面情緒, 還會接續影響睡眠質量。來看看以下4個根據研究的建議,給睡不著覺的你。

(責任編輯:黃彩玲)

大家好,我又來了。今天我們來聊一下入睡困難。

我在想能不能說一下,最近有什麼「世界失眠日」來支撐場面,然而並沒有這個節日,只有「世界睡眠日」,還已經過去了。

我很不滿。作為一個永遠入睡困難的人,我認為一定要有一天專門用於「悼念失眠的人們」那些夭折的美夢。我看就訂在今天好了(什麼愚人節,你在說什麼,今天是愚人節)。

本週我來給大家提一些關於入睡的(不)實用建議,希望今晚你睡不著的時候,會稍微覺得沒有那麼焦慮和孤單。

我為失眠的人讀論文,本期週正式開始播報〜

1.請相信:睡覺絕不是浪費時間!你愛睡覺,失眠是愛裡的陣痛

作為一個深受失眠和睡眠不足的人來說,有兩種言論我聽到就大為光火。一是「想睡怎麼會睡不著呢」,二是「睡覺就是浪費時間」。

前面一種不展開說了,後面一種呢,只能說明人們為了效率真的什麼都說得出來。如果睡覺是浪費時間,那麼請問活著是不是也是浪費時間呢。

Tempesta等人在2017年年發表的研究中指出,睡眠不足可能會影響人們的情緒反應、情緒記憶生成和同情心。所以那些因為追求效率而勸你縮短睡眠的人,他們這麼說可能是因為他們已經是一個沒有感情的殺手了。

睡覺和吃飯、喝水、性一樣,不但是生理需求,也是一種能為人帶來歡愉的行為,Rail等人在2018年發表的一篇研究,為大家「喜歡睡覺」這件事,提供了文獻基礎。

簡單介紹Rail等人的結論,即,我們要睡覺,是因為白天面對各種各樣影響我們腦內和機體平衡的情況,導致邊緣系統的多巴胺下降。「多巴胺」這種神經遞質,它最著名的作用就是為我們傳遞開心和興奮。

我們醒了一整天,邊緣系統裡的「多巴胺」減少了,我們覺得醒著不快樂了。當這種不快樂過重的時候,大腦就要睡覺。而睡眠,又讓新的「多巴胺」在邊緣系統聚集。

即是我們不能清醒地指出「睡覺的時候有多快樂」,但我們的大腦知道。當睡眠不能使大腦產生更多「多巴胺」的時候,我們就會醒來,帶著一個因為睡眠而有充足多巴胺的腦瓜醒來。

「醒著不愉快 – 用睡覺補充愉快 – 睡到不愉快了 – 愉快地醒來」,這就是睡眠和醒覺之間的「獎賞 – 激勵系統」,這就是令人羨慕的,規律的睡眠給人們帶來的快樂。

所以,朋友們,如果你們是因為聽了「睡覺太浪費時間」的言論,猶豫糾結矛盾導致睡不好,摒棄這個言論吧。睡覺睡覺,睡到就是賺到。

2.不要再想著「天啊我睡不著」了,但我知道我們都做不到

要說睡不著的時候,想著什麼更讓人睡不著,莫過於「天啊我睡不著」了。

睡覺那麼好,我卻睡不著。大家都在睡覺,而我睡不著。睡不著的辛苦自己抗,明天還要起床去上班。越想就越委屈,越委屈就越睡不著,淚灑無人知曉的黑夜(對不起誇張了)。

那麼,究竟是不是越想著「我怎麼睡不著」就越睡不著呢?

Baglioni等人2013年發表的研究,證實了這一點。人們感知到的睡眠相關信息(sleep-related information)中的失調認知(舉例:我睡不著,睡不著好焦慮)會導致負面情緒,而負面情緒會影響人們的睡眠質量。

在這項研究裡,研究者建議患有「初級失眠症」的人們,可以通過「認知治療」來改善入睡狀況。但是糟糕的是,高野等人的研究證明,那些越到睡前越有精神的人,總是對這些睡眠相關信息更敏感。

「睡前醒覺(pre-sleep arousal)」是一個情境性特質,即這個人一天可能一整天都昏昏沉沉的,一到要睡覺的時候就特別精神,神經活動特別活躍。

高的「睡前醒覺」會導致入睡困難和失眠,Takano等人通過2回任務實驗,證明了有越高「睡前醒覺」的人,對睡眠相關的信息越敏感。

雖然這不能說明究竟是「對睡眠相關的信息敏感」導致「睡前醒覺」,還是因為「睡前醒覺高」,所以更熟練處理睡眠相關的信息。但不管怎麼說,我們越睡不著,就不自覺地越會想著「自己為什麼睡不著」。

從我個人的經驗來說,睡前想一些愉快但不那麼愉快的,無關緊要而且不切實際的事情是最合適的。比如我小時候睡不著的話,就總是想著如果我是長發公主住在高塔裡,應該給塔里的牆壁畫什麼壁畫,想著想著就困惹。

3.白天要多多光合作用,如果你懷疑被「電子顯示屏」影響了褪黑素分泌

關於現代人為什麼睡不好覺,人們紛紛栽贓給了電子產品。對啊你一直在玩手機,那可不是一直保持在高的「睡前醒覺」狀態嘛,這你怎麼睡得著嘛。

不過,這裡說的並不是你放不下手機裡的大千世界,而是說電子顯示屏的「藍光」會影響「褪黑素分泌」,導致無法正常入睡。

且不論我們究竟是不是被這樣影響了,Rångtell等人在2016年發表的研究,跳過了「是不是」的問題,直接給人們提供了一個解決辦法。

研究者招募了14名被試者,讓他們連續6.5小時暴露在明亮光照下(〜569lux,大概是夏季明亮室內的光照)。之後讓他們分別在平板電腦或實體書上,閱讀小說2小時,再檢測他們的「唾液褪黑素」和「睡眠質量」。大約一周之後,還是這一批被試,交換閱讀方式,其餘程序和實驗控制相同。

研究發現,白天充足的光照,可以消除夜間使用平板電腦等「帶藍光的電子產品」,對「褪黑素」的影響。只要你白天出門了,上班了,上課了,甚至打開窗簾享受陽光了,晚上使用電子產品,並不會太過影響你的「褪黑素分泌」。

所以,清醒點吧,你現在還沒睡,是因為停不下刷微博、看視頻的手,跟屏幕發不發光,發什麼光沒有關係。

4.針對男士:找一個入睡快的老婆

女士們,唉,對不起了,請自求多福。

李等人進行過一項神奇的調查,他們研究了38對異性戀夫妻或情侶,連續600天內的睡覺狀況(不是,這句話怎麼說出來這麼奇怪)。

他們要求這38對夫妻或情侶在這600天內,每一天單獨向他們匯報、前一天入睡所花時長,以及睡眠質量。研究者分析數據發現,要是女性伴侶的「入睡時長」出現異常,則她的男性伴侶的「入睡時長」也會隨之變化,而女性的「入睡時長」不受男性伴侶的影響。

即,如果你是一位男性,你的女朋友或妻子比平常花了更長的時間入睡,你也要花更長的時間入睡,如果她今天很快就睡著了,你也很快就會睡著。

Hantsoo等人2013年發表的研究,也許可以解釋這個神奇的現象。研究發現,兩性在「睡前醒覺」的引發條件上有區別(「睡前醒覺」就是入睡前變得特別精神,前文有提到)。

對女性來說,「負面情緒」對她們的睡眠醒覺有引發作用。而對男性來說,他們睡前會不會變得特別精神,主要是看他們在睡眠這件事上的內外控制。

睡眠內控的人,會認為睡不睡得著,睡不睡得好是由自己控制的,而外控者會認為這是由外界因素控制的。越睡眠內控的男性,他的睡前醒覺狀態就越高,就越不容易入睡。

因此,可能在之前那個關於38對伴侶的研究中,睡眠外控的男性佔多數,所以他們的入睡時間就同女性伴侶的入睡時間變化而變化。

睡不著也要靜靜躺著

好了看完以後,是不是覺得一點用處也沒有(對不起)。

不過呢,我長期的失眠經歷告訴我,珍惜眼下,能睡就睡,睡不著就躺著平靜地想想我的志玲。

實在睡不著,並且很焦慮的時候呢,我都這麼寬慰自己:沒關係,我不能靠自己的力量睡著,但我還可以靠自己的力量睡過頭呀。

好啦,本期周刊就放送到這裡,祝大家今晚睡一個好覺。

(本文經合作夥伴 簡單心理 授權轉載,並同意 Vida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我这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睡一个好觉|专治睡不着觉的4条建议〉。首圖圖片來源:Pex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