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來源:《失戀33天》
【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
被分手的經歷大家都有,但千萬不要覺得被甩就是被戀人否定,甚至以為自己被整個愛情否定。什麼樣的你,便會吸引什麼樣的人,你的人生自然會幫你過濾掉不適合你的人;他們用了你無法接受的分手策略,決定讓你們過濾彼此的人生,不代表你不好,只是表示他們不適合你而已。
(責任編輯:吳立婷)
所有戀愛應該都有一個結果。無論你們是進入婚姻,是沒有進入婚姻地繼續在一起,或是分開,這些都是這段關係的“結果”。
不知道你們怎麼想,至少對現在的我來說,我完全尊重對方想要結束這段關係的想法。如果對方不想繼續的話,這段戀愛關係拖著也沒有意思。
如果一方想要退出,那麼開誠佈公地提出來,是我認為最好的結束方式。縱使這段關係將要不復存在了,它也值得一個開誠佈公的了結。 “結果”,是我們能給它們最基本的尊重。
可是有些前任,他們連好好地分手、好好地道別都做不到。
Baxter等人編製的分手策略問卷(breakup strategies questionnaire)總結了人們可能使用的七種分手策略。我在閱讀這個問卷的時候真實地看見了我的某位前任,她不但使用了其中一個令人火大的分手策略,還疊加使用了好幾個(優惠券都不能疊加使用的好嗎)。這七種策略分別是:
01. 躲避/撤回
“對不起,您撥打的電話已關機。”
使用這種分手策略的人,他們在試圖結束關係時(有時他們都沒有意識到自己想要結束關係),會在和伴侶的交談中,減少談論的個人活動和感興趣的事件。
他們會縮短和伴侶的交流時間,盡量把交流保持在一個表面的、疏離的程度上。他們也不再對伴侶的個人生活感興趣,甚至避開和伴侶的見面。
總之,他們開始躲避伴侶,彷彿在從伴侶身上撤回自己滲入對方生活的部分,也一點一點在清除對方滲進自己生活的部分,彷彿等兩個人都像在清水里洗過一樣不帶任何來自對方的“雜質”了,他們自然就分手了。
02. 積極/自責
“分手對我們倆都好。”
他們看起來很愧疚。他們打算結束關係了,可是看起來對你更好——他們付出了一切努力,就是為了不讓你在分手的時候受傷。
他們會強調你們在這段關係中獲得過什麼,強調那些“值得”。接著在確保你心情愉快的時候再和你提分手,因為他們相信這樣對你造成的傷害最小。
他們還會說服你分手對雙方都好,即使是你的錯他們也不會責怪你,只會把分手原因怪罪到自己身上來;為了不讓分手成為你們的傷痛,他甚至願意成為那個“罪人”。
03. 坦白對峙
“我認為我們應該分手,理由有如下四點。”
他們會很坦誠地同伴侶提分手。面對面地、開誠佈公地提出來,明確地說明自己想要分手的想法。當對方詢問理由的時候,他們大部分都能給出明確回答,並獲得“乾淨利落好前任”稱號。
04. 加重成本
你不主動離開,他就讓你累得不得不離開。
加重的成本是,你在戀愛中消耗的精神力成本。
他們會主動找你的茬,主動挑事跟你吵架,然後讓它變成你們分手的契機。他們會開始對你很不滿,甚至在你面前變得很霸道,或是很刻薄,讓你這戀愛談得壓力陡增。
接著他們還有可能會暗示你,“你變了”,“我變了”,“我們變了”,或者“世界是會變的”,“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哈?)”。總之,最後反而有可能是你先受不住,提了分手。
戀愛就是戰爭,朋友,戀愛就是戰爭。
05. 操縱
太委屈,分手也是你最後一個得到消息。
他們會把想跟你分手的念頭透露給認識你的人,“不小心”地把打算分手的消息在你的朋友面前 “說漏嘴”,甚至會直接拜託第三方來和你提分手。太委屈分手也是你最後一個得到消息。
或者他們會直接和別的潛在戀愛對象接觸,這樣你可能就知道他們已經不想跟你好了;他們甚至會給你介紹新的戀愛對象,直接把你打包送走。不是,這已經不是什麼前任了,大概是年度最佳紅娘吧。
06. 疏遠/斡旋
“您的郵箱收到一封郵件,您的女友申請與您分手。”
你有沒有聽說過這樣的人,他們還沒有跟伴侶正式分手呢,就把社交網絡上的情感狀態改成了“單身”或“離異”,更有甚者直接改成“喪偶”。
他們絕對不會面對面提分手,可能有時候被分手了,還是從他們的微博或者朋友圈知道的。即使他們鼓起勇氣和伴侶提了分手,他們會選擇發即時消息、發信息,更有甚者發工作郵件。
想要追問他們為什麼分手嗎?不可能,因為你已經從他們的通訊軟件上被拉黑刪除啦。
07. 拖延
“我們只是暫時分開各自冷靜一下。”
使用這類分手策略的人,他們絕對不會在忙碌的工作日和你分手。他們會等啊等,好像在等一個風和日麗的“好時機”。但是呢,他們一邊拖延分手,一邊又心存僥倖地期待事情會有所好轉。
他們還會對“分手”本身避而不談,把你們的“分開”怪罪到其他事情上,比如昇學、跳槽等等。如果不得不直面分手了,他們會告訴你這只是“暫時的”,“我們需要分開一陣各自冷靜一下”。
對不起,無法冷靜,面對拖泥帶水大師我無法冷靜
分手反應的簡單心理
實際上,一個人會使用怎樣的分手策略,實際上能從他們平常處理親密關係問題的風格里窺見一斑。
因為會採取什麼樣的分手策略,和每個人的依戀類型有關係。心理學家 Ainsworth在1978 年提出了嬰兒對父母的三種依戀類型,分別是安全型(secure)依戀、焦慮-矛盾型(anxious-ambivalent)依戀和迴避型(avoidant)依戀。
Ainsworth還認為依戀類型會影響孩子們處理問題的方式。安全型的小孩很容易就向父母們尋求幫助,也更有勇氣面對問題;焦慮-矛盾型的小孩則容易哭鬧;而迴避型的小孩看起來很“倔”,即使害怕也不會尋求父母的幫助。
在長大成人以後,依戀類型依然會影響人們在親密關係問題上的處理方式。 Collins等人在2012年發表的研究中指出,在與伴侶結束戀愛關係時,依戀類型的確會影響個體的分手策略選擇。
迴避型依戀的人更傾向於使用不直接的分手策略,例如躲避;他們也更傾向於不使用那些事後還有可能重修舊好的策略,例如積極語氣/自我怪罪。
焦慮-矛盾型依戀的人更傾向於使用能滿足他們需求的策略,例如積極語氣/自我怪罪,和拖延/迴避問題。使用這些策略能為他們和舊愛的複合留下餘地;會選擇這些策略的人,通常也會有和前任保持良好關係的念頭。
我聽過很多人抱怨過他們的鬧心分手經歷。
“和我直接開口提分手就那麼難嗎?”
“就那麼討厭我,連要分手了都不願意見我一面?”
“我是不是真的是一個很不好的戀人?”
在分手這樣一個總是伴隨心痛的事件裡,分手一方的不當處理,太容易導致被分手一方產生自我懷疑了。
畢竟被戀人否定,就彷佛被整個愛情否定。
但有時候,他們使用這些策略對待我們,並不是在否定我們。他們有自己的需求要照顧,他們有自己的焦慮要填補,這使他們無法做出恰當的判斷,或是沒有能力做出合適的判斷。
他們使用了你不能接受的分手策略,某種意義上也說明他們不是真正適合你的那個人。不合適的戀人就像一本充滿謬誤的自我認識指南,不要被它引向錯誤的方向。
參考文獻
Collins, T. J., & Gillath, O. (2012). Attachment, breakup strategies, and associated outcomes: the effects of security enhancement on the selection of breakup strategies. 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 46(2), 210-222.
延伸閱讀:
關於網路社交的最實用研究:想讓對方對你有好感,真的不要「秒回訊息」
談一場糟糕的戀愛比單身更寂寞!關於單身的 6 個最新研究告訴大家:一個人很美好
(本文經合作夥伴 簡單心理 授權轉載,並同意 Vida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 这样的前任就当 ta 死了吧 | 7 种最“渣”的分手套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