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林縣特教老師林姿杏特別將選擇性緘默症孩子的困境畫成繪本,盼幫助更多孩子走進人群,也盼外界以關懷取代異樣眼光。

【為什麼要挑選這篇文章】

如果你的孩子在家中和在學校判若兩人,可能不只是個性的問題。有些老師還會認為是故意搗蛋、不合作,卻不知是疾病所致。台灣這方面的資源卻非常少,別輕易給孩子貼上不乖的標籤。

(責任編輯:吳立婷)

 

在家裡活蹦亂跳的孩子,一到了學校卻變成木頭人,不和任何人打招呼、講話、面無表情,而且狀態持續一個月,就應當心是焦慮症之一的「選擇性緘默症」。

根據台灣選擇性緘默症協會統計,全台平均每140名孩童就有一人深受選擇性緘默症之苦,但在台灣的資源卻非常少台灣選擇性緘默症協會今天舉辦講座,邀請英國心理學專家露絲(Ruth Perednik)教老師們如何面對選擇性緘默症的孩子。

與會的衛生福利部心理及口腔健康司司長諶立中表示,根據統計,選擇性緘默症發生率為千分之6至8,是焦慮症的一種,這類的孩子會在特定情境下出現焦慮症狀,完全不敢講話,甚至連老師叫他,他也不敢出聲答應,看起來內向、怕生,也比較容易被霸凌。

諶立中說,選擇性緘默症發生率並不算低,但對於這類孩子,外界常常會貼標籤,認為一定是爸媽沒教好,許多父母也認為孩子只是不愛講話、問題不大,更不願帶孩子到精神科求診,也因此他當了30年精神科醫師,卻連一個選擇性緘默症患者都沒遇過。

雲林縣土庫國中特教老師林姿杏受訪時表示,近3年她在特教班遇到的選擇性緘默症孩子就多達6人,大多是伴隨學習障礙才能幸運確診,但若是成績表現好的選擇性緘默症孩子,就更難被發現。

圖片來源:Visual Hunt

林姿杏說,一般的學生到了教室大多都會自動拿出筆和課本,但嚴重的選擇性緘默症孩子,整個人就像是個木頭人,直挺挺地坐在位置上,一動也不動,老師必須隨時下指令,要求「拿出課本」、「拿出鉛筆」,孩子聽到指令才會有所動作。

對於這類孩子,同學們往往會覺得他很怪,坐在位子上不動、不講話也沒有表情,有些老師也會認為是故意搗蛋、故意不合作,卻不知是疾病所致,只要能營造讓孩子安心的場域,例如到家裡或是熟悉的環境時,他們才能正常講話、生活。

英國心理學專家露絲表示,她的兒子4歲時因不發一語被誤診和不好的對待,她也因此投入選擇性緘默領域。

露絲說,選擇性緘默症多發生在2至6歲孩子身上,其中女孩略多於男孩,當這類孩子被要求說話時,他會感到焦慮,一旦他開始嘗試著不要說話,就會明顯感覺到焦慮紓緩,也因此更不願意說話,陷入惡性循環。

選擇性緘默症症狀從輕到重可分為4大類,最輕微的是可以在選擇性情境中說話,或是可以耳語或發出聲響;再嚴重一點已無法以口語溝通,但仍可以肢體語言表達想法;最嚴重的狀況是無法溝通,身體凍住、沒有表情,整個人就像戴了面具一樣。

露絲坦言,選擇性緘默症的孩子其實飽受痛苦,他們在家中和在學校判若兩人、在受影響的環境下無法展現真實自我,而且永遠處於警戒狀態,呼籲超過一個月就應提高警覺。(編輯:方沛清)

(本文經合作夥伴 中央社 授權轉載,並同意 Vida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 孩子一上學成木頭人 選擇性緘默症警訊 〉。)

 

延伸閱讀:

從小就愛哭、超會察言觀色?精神科醫師:每 5 個孩子就有 1 個是極具天賦的「高敏感兒」

常覺得空虛、怕麻煩別人…… 兒童時期情感受傷的人長大後的 10 種面貌

容易犧牲自我滿足別人的乖孩子,可能都有個「孩子狀態」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