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導讀:
總是覺得心裡好像有個洞一樣,導致工作、感情、人際關係都不太順利?也許你可以好好回顧自己的過去,看看童年時被傷害的情感,找到重新開始的勇氣。
(責任編輯:李恬芳)
文/臨床心理學博士 Dr. Jonice Webb
如果我們把童年當成一棟房子的地基,那麼成年就是這棟房子。要用有缺陷的地基來打造一棟房子當然有可能,而且它的外觀看起來可能和擁有良好地基的房子一模一樣。
不過如果地基有缺損、蓋得歪七扭八或是不夠堅固,它就沒有辦法為房子提供足夠的力量和安全。或許那並不是什麼嚴重的缺陷,然而它卻會危害整棟房子的結構—─只要一陣強風吹過,房子就會崩塌。
那些童年情感受到忽視的成年人在外觀上可能看起來很正常,但是他們對於自己地基裡頭的結構缺陷卻常常渾然不覺,對於童年對自己的一生有什麼影響也沒有概念。
面對生命中的各種困境,他們經常責怪自己:為什麼其他人看起來都比較快樂?為什麼給予比接受還容易?為什麼我覺得自己和所愛的人無法更親近?我的內心究竟缺少了什麼?
每個人的體驗都不一樣。這個世界上有六十億人口,沒有人的故事是一模一樣的。但是當我們在探討童年情感忽視的時候,我在以這種方式被扶養長大的成人身上,看到某些特定的主題一再出現。如下所示:
1.空虛感
「空虛感」本身不像焦慮症或憂鬱症,它並不是一種身心失調的狀況,一般人也不覺得這是一種會干擾生活的症狀。它是一種概括性的不舒服。
感到空虛的人,心裡面彷彿少了某種東西,時而出現、時而消失。有些人會在身體上感覺到它,好像腹部或胸口有個空洞。
有些人對它的體驗則比較像是情感上的麻木。你可能會有一種約略的感覺,好像自己少了某些別人所擁有的東西,或者你就像是個局外人,從外面看著自己。有些事情就是不對勁,但是又無以名之。
2.反依賴
每個人都知道什麼是「依賴」,然而,很少人知道什麼是「反依賴」(counter-dependence)。
「反依賴」指的是一種不需要別人,或者更準確地說,害怕依賴別人的心理驅力。反依賴的人極力避免向別人尋求幫助,不希望表現出或是感覺到自己對別人有所需求。他們會盡一切努力不要依賴別人,即便他們必須為此承擔某些後果。
3.不切實際的自我評價
如果有人要你描述自己,你會怎麼回答?你會用哪些字眼來形容自己?正面的說法和反面的說法之間的比例如何?最重要的是,你的描述會有多精準?
低自尊的人通常傾向於以一種負面的態度來看待自己,他們會把自己的缺點放大,並且看輕自己的優點。許多受到童年情感忽視的人,確實擁有比較低的自尊心。
身為小孩,我們就像是小小的電腦,必須從環境中得到反饋,在記憶中儲存它們,最後整合各種反饋,從而發展出一種與我們的長處、天賦、不足及弱點有關的整體概念。我們會從老師、教練和同儕身上獲得這些資料,不過最重要且有著最強大影響力的資料是來自於我們的父母。
如果這個過程一切順利,孩子就會獲得均衡、實際的自我評價,這即是自尊的基石。
這樣的自我評價是生命中各種重要選擇的跳板,比如說,我們要為了什麼樣的目標而努力、要發展什麼樣的技能、要申請哪所大學、要主修什麼科目、要選擇什麼樣的伴侶、還有要做什麼樣的工作。
4.虧待自己,把同情心留給別人
同情心有兩種,一種是我們對別人的同情心,一種是我們對自己的同情心。
童年情感被忽視的人,對別人有很多同情心,對自己卻不然。他們對於別人的弱點和缺陷非常寬容,至少表面上看起來是這樣。其他人會覺得他們很好說話,因為他們看起來不太有批判性,而且接受度很高。
不過當他們講到自己的時候,卻可能以一種完美主義的角度來批判自己。他們可能會因為自己身上的一個小缺點而對自己感到生氣,不過如果這個缺點是在別人身上,他們則會表現得很寬容。
5.罪惡感與羞恥感
當一個孩子的情緒沒有被父母看見或是受到認同,長大以後他可能就無法發展出認同自己情緒的能力。身為成人,他可能無法容忍強烈的感受,或是任何感受。
他可能會壓抑自己的情感, 並且因為生氣、難過、焦慮、挫折、甚至是高興而怪罪自己。人類自然而然的情感體驗,對他們來說變成了祕密羞恥感的來源:「我到底有什麼毛病?」遭受情感忽視的人,經常會問自己這樣的問題。
6.針對自己的憤怒與責備
如果一個人對於自己人性之中的情感感到深深的羞恥,那麼他將很難不對自己生氣。如果羞恥感再進一步發展,就會變成對自己的憤怒。
7.極力想隱藏自己的真實情感
大部分遭受童年情感忽視的成年人都有一個共同特徵,那就是他們心裡有一個祕密的、受到嚴格保護的感受—─他們認為自己和別人不太一樣,或者是有某些缺陷。每個遭受童年情感忽視的人,對於「究竟我哪裡有毛病?」這個問題都有自己獨特的解釋,其根據就是他們的童年回憶或是家庭情況。
8.無力滋養自己和別人
要說明什麼是「滋養」,或許最好的說法是把它看成愛、關懷和幫助的組合。
那些在情感上沒有獲得滋養的孩子,長大以後可能會覺得要在情感上滋養其他人相當困難。在童年時期受到父母忽視,以致長大後沒有辦法與其他人建立情感上的連結。
9.缺乏自我紀律
值得注意的是,對於許多遭受童年情感忽視的人來說,行使所謂的自我紀律是相當困難的一件事。受到情感忽視的人通常必須經過一番掙扎,才能讓自己從一些不應該做的事情當中停下來,像是吃垃圾食物、過度消費、以及其他放縱的事情。
反之,他們也沒辦法強迫自己做不想做的事情,像是家事、任務、工作或是運動。他們通常會說:「我真受不了自己,但我就是沒辦法開始。」
就教養這個任務來說,另外一個重點就在於看見孩子的本質:不只是注意孩子擅長哪些事情,也要注意他們不擅長哪些事情,並且努力確保孩子可以處理這些事情。許多在情感上忽視孩子的父母都相當關心孩子,但是他們卻沒有在這些方面給孩子足夠的約束。
10.述情障礙:無法覺察情緒或瞭解情緒
如果說遭受情感忽視的人有什麼共同症狀的話,那就是「述情障礙」(alexithymia)。
述情障礙指出一個人在情緒上有所匱乏,不管是與情緒有關的知識,或是對於情緒的覺察。在最極端的情況下,一個人無法解讀自己的情緒,包括自己的情緒和別人的情緒。
有述情障礙的人,他們不想或是無法容忍情緒,甚至無法體驗情緒。有述情障礙的人通常都很暴躁,他們會毫無理由地就對別人大發雷霆,而這顯然會破壞他們的人際關係。
作家亨利.大衛.梭羅說:「大部分的人都過著絕望的生活。」我相信他說的是那些童年時受到傷害的人,他們無法辨識自己的傷口、解釋它、或是透過成長來超越它。
希望你可以看見自己生活中這些創傷的痕跡,並鼓起勇氣去克服你的童年情感忽視。
《童年情感忽視:為何我們總是渴望親密,卻又難以承受?》
(本文書摘內容出自《童年情感忽視:為何我們總是渴望親密,卻又難以承受?》,由橡實出版社授權轉載,並同意 Vida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首圖圖片來源: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