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via Unsplash

《VO》導讀:

如果把成年人比喻成一棟房子,那童年就是地基。 如果地基有缺損、蓋得歪七扭八或是不夠堅固,它就沒有辦法為房子提供足夠的力量和安全。

而在打地基這一塊,父母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

(責任編輯:李恬芳)

文/臨床心理學博士 Dr. Jonice Webb

要瞭解情緒在健康教養中的重要性,最好的方式就是透過「依附理論」(attachment theory)。依附理論描述了自嬰兒時期開始,我們如何透過父母來滿足自己對於安全感和情感連結的需求。

許多與人類行為有關的看法都是從依附理論發展而來,而類似的思考,大部分可以追溯到最早的依附理論家,亦即精神病學家約翰.鮑比(John Bowlby)。

他花費了好幾千個小時觀察親子互動(主要是母嬰關係),由此建構了自己對於親子關係的瞭解。這個理論相當淺顯易懂,它認為如果一個家長可以在孩子的嬰兒時期,有效地辨認出孩子的情感需求、並且滿足這樣的需求,就會在彼此之間形成「安全依附關係」,這樣的基礎會延續一生。

這種最初的依附關係,是個人在日後構成正面自我形象的基礎,也是孩童時期延續到成年時期整體幸福感的來源。

如果從依附理論的視角來看待情緒健康,我們可以在父母身上發現三種基本的情感技巧:

1.父母能夠對孩子感覺到情感上的連結。

2.父母能夠把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將他看成一個獨特且獨立的個體,而不是他自己的延伸、財產、或是負擔。

3.運用情感連結和注意力,父母能夠充分地回應孩子的情感需求。

雖然這些技巧聽起來很簡單,但是組合起來卻可以成為強大的工具,能夠幫助孩子認識並駕馭自己的本性,也能在親子之間創造出安全的情感連結,伴隨孩子走過童年,直到長大成人。

這麼一來,他們便能以一種健康的情緒來面對這個世界,擁有快樂的成年生活。簡單來說,如果父母對於孩子獨一無二的情感本質保持正念的覺察,他們就會養育出擁有堅強情感的成年人。

有的父母能夠以直覺來達成這樣的目標,有的父母則是必須透過學習某些技巧來完成這樣的任務。無論是哪種情況,孩子都不會受到忽視。

親子教養推薦好書

《童年情感忽視:為何我們總是渴望親密,卻又難以承受?》

這裡買

延伸閱讀:

朋友超愛找你聊心事?這 8 個特質,代表你擁有世界上最慷慨仁慈的「老靈魂性格」

容易犧牲自我滿足別人的乖孩子,可能都有個「孩子狀態」的父母

(本文書摘內容出自《童年情感忽視:為何我們總是渴望親密,卻又難以承受?》,由出版社授權轉載,並同意 Vida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