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Visual Hunt

《VO》導讀:就算孩子加倍使勁把哭聲音量開到最大,爸媽也暫時不要馬上抱。在德國幼教現場教學多年的莊琳君老師分享,善用 Time -Out(靜坐),抓住 3 個原則,能讓孩子順利從高張波動的情緒中平緩下來。

(責任編輯:戴相文)

關於Time -Out (靜坐),你怎麼看?

下午的點心時間結束後,我和 Claudia 帶著十個孩子在教室裡進行下午的音樂律動時間。剛結束假期的 Claudia 從南非帶回來的叢林音樂 CD 是近日幼兒園的金曲大熱門,孩子們隨著音樂左搖右擺,開心地一下學大象揚鼻踏步,一下學獅子開口嘶吼,大家跳得正起勁時,Isabelle 突然哭了起來,一直吵著要 Claudia 抱。

兩歲多的 Isabelle,堪稱兩歲貓狗嫌(terrible twos and threes) 的最佳範例之一。昨天早上步行去 Alster 湖畔野餐時,也一路吵著要坐推車不想自己走,我因為要照顧新入園的孩子所以未能同行,但中午開會時聽到兩位德國老師跟我說明一早出遊的狀況,知道在去湖畔的路上 Isabelle 走沒多久就火力全開,放聲大哭著要人抱著她走,兩人座的推車上頭只坐了剛滿一歲的 Simon,空位不是沒有,但孩子到底是真的走不動,還是不想走?清楚判斷孩子狀況之後,Isabelle 的哭聲並沒有讓兩位德國老師退讓底線,即使從幼兒園走到湖區原本只需十五分鐘,走走停停花上多一倍的時間也得耐心撐完全程。

早上哭鬧完一輪的 Isabelle,下午在大家進行音樂律動時又重施故技,Claudia 原本手牽著 Milan 跳舞無法抱著她,Isabelle 於是加倍使勁把哭聲音量開到最大,逼得Claudia 只好放開 Milan,換牽著 Isabelle 的手並輕聲安撫著說「oh Belle, I can’t carry you now, let’s hold hands and dance together! 我現在沒辦法抱妳,我們手牽手一起跳舞吧! 」

Isabelle 沒能得到正面回應便整個抓著 Claudia 的兩腿大哭,Claudia 這下想跳舞也跳不了,又哄又摟著 Isabelle 想讓她冷靜,她卻越發毫不客氣地狂哭。原本歡樂動感的叢林舞蹈頓時大失控,充滿了 Isabelle 超高分貝的哭聲和趁混亂滿場瘋跑的其他孩子,這樣的失序狀況持續了快十分鐘後,我轉身向 Claudia 使個眼色:「妳要不要處理一下?需要幫忙嗎?」

「我事實上根本不知道能怎麼做。」她苦笑的表情透露出求救訊號。

孩子只是需要冷靜一下

當下我立馬把 Isabelle 抱出音樂教室,把她交給教室外的另一個德國老師凱莎。

「怎麼一回事?」凱莎問。

「She just needs a time- out. 她需要冷靜一下。」我簡短回答,隨即返回教室重新進行活動。

沒有向凱莎解釋太多的原因,是因為我很清楚她知道應該怎麼做,跟我之所以這樣處理的理由。Time-Out 對一些家長或幼教老師而言,或許是堅持不體罰後的最後手段,他們認為不打罵孩子可以,但總得有方法讓孩子知道底線在哪,所以靜坐(Time-Out)就是另一種可被接受的處罰手段。我和多數的德國幼教老師卻認為,Time-Out 在很多時候,反而是幫助很多幼齡孩子情緒高漲時的一種調節方式,而不是處罰,它讓孩子在當下無法疏通的情緒能藉由環境改變而得以紓緩。

當幼兒園學齡的孩子正在哭鬧的情緒頂點,溝通安撫都失效後,為了不影響其他孩子的活動進行,我們會將孩子帶到相對安靜的教室去,會有一位陪伴的老師,但卻不會有積極的言語安撫或陪玩,這樣做的原因是避免幼齡孩子以為這是得到高度注意力的好方法,沒有靜坐椅,時間長短也因人而異,孩子慢慢緩和情緒後,就可以再次參與活動

Isabelle在帶出教室的十分鐘後就停止了哭泣,凱莎把她帶回教室,叢林熱舞已經結束,我們正在唱著手指謠,Isabelle蹦蹦跳跳地進入教室,很快自己找了位置坐下來,不久前大聲哭鬧向人討抱的記憶似乎已封存,音樂律動時間再度如常進行。

關於Time -Out(靜坐),教育工作者的看法頗為分歧,我個人認為只要使用得當,這方法其實沒有那麼可怕,但必須清楚明白絕對不能同一套使到底,才能避免育兒技巧多卻缺乏思考。一樣是靜坐,孩子講不聽一直推打其他人,Time-Out 可被視為一種暫停活動的處罰,靜坐的時間和老師的處理方式也就必須依孩子的年齡做出調整。

但是幼齡孩子討抱並沒有犯錯,只是我們暫時無法回應需求,當下若不處理,對於某些對哭聲敏感的孩子常常會一起哭起來,很可能演變成一人哭惹眾人哭的狀況劇,帶離現場並不是處罰,而是讓孩子重新整理情緒,孩子對情緒轉換能力尚未成熟,哭到一個高點沒辦法說收就收這麼簡單,Time-Out 是可以適時出場的。

用 Time-Out 必須遵守 3 原則

就我工作的德國幼兒園裡,不管 Time-Out 是基於處罰或情緒調節的一種方式,這幾項大原則是我們幾位老師都必須遵守的:

1. 絕對不關孩子 (Keep the door open):如上面所述,我們會把孩子帶到相對安靜的房間,但房間的門絕對不能關上,且一定要有老師在場, 將周圍玩具淨空,通常大水族箱前的沙發椅是讓孩子冷靜的好地方。

2. 不長篇大論的說教:就算孩子犯錯(如打人)被處罰,我們也只說重點句「請不要打人,要輕輕的/No hitting, be gentle please.」不要讓孩子認為這是得到注意力的好方式,當然六歲以上的大孩子就不能短短幾句帶過。

3. 不過度使用:若是以 Time-Out 作為處罰,請留意,這跟其他處罰方式一樣,頻率過高就很難奏效,請根據當時情況判斷,是否有其他更好的對應方式。例如班上三歲的孩子剛學會自己拿水壺倒水在水杯,卻一倒上癮,常常故意倒滿滿一大杯卻不喝,這時處罰用 Time-Out 就不適用,我們當下的處理方式是當天我們都幫她倒好水讓她喝,之後她就知道每次要倒出適當的量,才能擁有自己倒水的權利。

其實,Time-Out 有時不只是對孩子,有時也讓老師或家長能稍微喘口氣,不聚焦在當下的情緒裡,只要能明白使用的目的和時機,別把所有的Time-Out都當成處罰,或處罰都只用 Time-Out 這一招,孩子跟自己的情緒曲線也許都可以更快恢復平穩。

(本文經合作夥伴 德國幼兒園原來這樣教 授權轉載,並同意 Vida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 〉)

爸爸媽媽推薦好書

德國幼兒園原來這樣教:一位台灣老師的德國教育大震撼

這裡買

延伸閱讀

原來台灣父母都搞錯了!德國父母不用讚美、學才藝來培養小孩的「自信心」
改善親子關係只要做到這一點!日本居家天后:最該斷捨離的是「對他人的期待」
稱讚孩子「你好聰明」反而是害了他?用治療師推薦的「W+B稱讚法」絕不會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