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要推薦這本書:】

父母與自己是世界上最親密的人,但也因為平時幾乎沒有什麼距離,一到雙方矛盾不已的時刻,很容易一言不合的爭執。作者剖析兩方的心理,不要有預設的期待,才是雙方好好溝通之道。

(責任編輯:楊時育)

我為什麼生氣?憤怒情緒的背後隱藏著什麼感受?問題出在對方還是自已?或者,有其他原因?若能抽絲剝繭,深入思考,就會發現不只是父母、孩子、配偶、朋友與同事,我們「只要遇到自己期待的人,沒做到期待的事情就會生氣」。

正因為自己內心深處有著「對方該做到某事」的價值觀,因此當這個期待沒有實現,為了平息不滿的情緒,我們就會生氣,透過憤怒攻擊對方,而非自己。追根究柢,是因為自己沒有察覺到內心的期待落空,一昧以為「問題出在對方」,才會遷怒他人。憤怒出自「希望對方更加理解自己」的逕自期待。

生氣的原因不在對方,在於自己。

一開始是我們自己要在對方的田裡灑下「期待」的種子,後來發現種子沒有發芽,就莫名其妙地對田主人生氣──這就是人們發怒的原因。

只要了解這一點就好辦,因為生氣是檢視自己的最好時機,可察覺出不自覺深植內心、「期待他人」的錯誤觀念。

過去當憤怒、不安、恐懼等負面情緒侵襲自己,每當遇到討厭或煩惱的事情,人就會陷入「好」、「壞」二元論的泥淖,使我們停止思考。從現在起,我們要從高處俯瞰雙腳陷入泥淖的自己,提問「自己可從這次的情緒與經驗學到什麼?」

「期待他人的心情」也是斷捨離的對象

話說回來,孩子該如何處理對父母的「期待」?說到底,期待是「對別人(非自己)」期許的態度,擅自對別人有所期待的興奮感,若因自己的判斷錯誤就生氣,那麼這不過是假的興奮感。

我們經常在有意無意之間對他人有所期待,同時也被他人期待著。事實上,期待本身沒有任何問題。問題在於他人(父母)辜負了我們的期待時,我們的心裡有什麼反應?

當他人辜負了我們的期待,我們會說出自己對對方的不滿。若持續下去,就會變成抱怨,內心感到嚴重失望,最後轉為發怒。於是,我們開始報復對方、輕蔑對方,破壞彼此關係。

不過,若「早已厭煩別人辜負自己的期待」,或「討厭總是生氣的自己」,而一昧配合對方的價值觀,就會讓自己淹沒在徒勞感與疲憊感之中,逐漸迷失方向。

若對象是自己的父母,即使「問題出在對方(父母)」或「強迫自己迎合對方(父母)」,仍舊無法消除我們心中的煩惱。

絕不能強迫他人(父母)接受自己的期待,也不要讓他人(父母)將期待強壓在自己身上。既然如此,我們一定要放下對他人(父母)的期待,不要期待父母照我們所想的去做。「期待父母的心情」是我們一定要斷捨離的對象。

 

(本文書摘內容出自《父母家的斷捨離:囤積狂與斷捨離主義者的對決》,由太雅出版授權轉載,並同意 Vida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