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要推薦這本書:德國幼兒園原來這樣教:一位台灣老師的德國教育大震撼

「德國老師最擔心的從來不是小孩玩太多、太危險,而是玩不夠!德國父母最常叮嚀孩子的不是上課認真聽,而是要玩得開心!」教育孩子沒有絕對的對錯,但多看看他人的經驗,對自己的教育方針做適度的調整也不錯。自信是在人生跌到谷底時還能支撐我們的重要力量,然而為什麼台灣的孩子普遍沒自信呢?值得我們深思啊!

(責任編輯:王愉賀)

建立自信,從認識自己開始─真正的自信並非來自完美,而是正視自己的優缺點

前些日子,跟一個好友聊到近況,剛轉換新工作跑道的她,從字裡行間明顯感受到些許不安,她告訴我說,新公司裡人人是高手,有精通四國語言,沉穩專業掌握大市場動向的八年級男生,有因表現出色被一路晉升到海外當主管的二十五歲女孩。她說除了她自己,大家似乎都找不出缺點,優秀的令人咋舌,各個智商高,學歷高,顏值也高。

她對我說了一句話「我覺得很多臺灣人都其實很沒有自信,我自己就是。」

我聽了非常訝異,因為在同一個朋友圈中,她絕對是從任何角度看來都表現得十分傑出且活躍的一位。

從海外攻讀企管碩士回台後,一直在國際知名企業任職,私底下的她善良幽默,人緣超好,她非常熱愛音樂,在自組的樂團裡擔任貝斯手,一年出國自助旅行好幾次,足跡遍布五大洲,大家印象中的她工作認真也愛冒險,很難跟沒自信的劃上等號。

她眼中樣樣不如人的自己,跟我們眼中多才多藝的她,竟然有這麼大的落差,我不禁納悶,那些她口中幾乎找不到弱點有為青年們,是不是也對自己這麼有自信,還是跟她一樣,只看到哈哈鏡裡那個模糊的自己。

成績好、多才多藝,孩子就會有自信嗎?

臺灣的孩子在求學過程中,幾乎一步都不敢停,連寒暑假都得忙著寫功課或跑補習班趕進度,一路上我們認識的自己,好像多半跟數字脫不了關係,不論是學校科目成績的高低,或是學校名次的排名,彷彿自我價值也會跟著成績高低而上下浮動,關於自己喜愛什麼,適合什麼,在當時看來似乎是一個沒有必要釐清的疑惑。

到了出社會以後,在某一天我們終於豁然明白,自信心與工作頭銜和資產淨值並不那麼相關,關鍵只在於我們是否夠認識自己,並且接納自己的一切。

到底該怎樣來定義「自信」呢?

德國人認為,自信心是一種內心的平穩力量,它能使人在任何時刻都淡定從容,不會因為讚美而得意忘形,也不輕易為了他人的詆毀而發怒,這樣的自信能力絕對是孩子一生重要的無形資產。

想培養出自信而非自滿的小孩,他們有自己一套的教育哲學。

擁有自信心的孩子,在他面對困難壓力時,油然而生的是勇氣而不是自我懷疑,即便遭遇挫敗,也能繼續保持相信自己的正面態度。

它有如身上的肌肉組織,使人產生力量並持續前進。這是除了愛與信任,孩子從父母身上所能獲得的最珍貴的人生禮物之一。

延伸閱讀:
改善親子關係只要做到這一點!日本居家天后:最該斷捨離的是「對他人的期待」
稱讚孩子「你好聰明」反而是害了他?用治療師推薦的「W+B稱讚法」絕不會錯!
秒解決小孩的大吵大鬧!治療師:首先,爸媽不要跟小孩「講道理」

(本文書摘內容出自《德國幼兒園原來這樣教:一位台灣老師的德國教育大震撼》,由野人文化授權轉載,並同意 Vida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圖片來源:Levi Saunders, CC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