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 導讀》
有人終其一生都在找自己擅長領域的工作,但那真的就是最好的嗎?日本心理學大師加藤諦三要推翻這個觀念。
(責任編輯:王愉賀)
大家一貫主張「要以自己擅長的領域來決勝負」。
可是,在現實生活當中,還是會碰到一些無法這麼做的時候。
這種情況下,就只能乖乖地去承受。但問題在於,那時你該如何看待自己的工作?
你只要去想,「現在正在提升的是自己的生存能力,而不是工作能力」就行了。事實正是如此。
能夠只在自己擅長的領域中工作的人,的確是很幸運,我對這點沒有異議。
可是,那種人的大腦很可能沒辦法正常地發展。
例如,某位人氣歌手,可以在幾千名的聽眾面前唱歌,獲得滿堂彩。她非常喜歡唱歌,這份職業也正是她擅長的領域。
不過,她只和少數人熟稔,也不太能與人閒聊。
又或者有位優秀的運動選手,他喜歡運動,在這方面獲得了成功,他的職業也是他所擅長的領域。
看似沒有任何問題的生活,實際上卻有著陰暗面。
親友很難跟他兩個人好好說話,或者好好吃一頓飯。並不是因為太忙碌而沒有時間,而是他心理層面上的問題。
也有這種外界看來光鮮亮麗,但實際生活卻不精彩的人。
長久以來,如果「只從事單一種類的工作」,腦中便只有特定區域在活動。只有這個區域會變得發達,使整體無法達成平衡。
所以不能老是只運動。唸書也是一樣。想要進入知名大學,就得非常用功,但唸書也只是不斷記住各種知識而已。
不管考試前多麼用功,都不代表提升了生存能力。若只用生存能力這個觀點來看,有些讀書方式更可說是「徒勞無功的方式」。
所謂的生存能力,必須要是大腦各個部位都正常活動的情況。
想讓腦部正常運作,就要好好地讓五官都受到均衡的刺激。人的五感並非只是讓你認識外面的世界,也會影響到你的情緒和人格。
「只讀書」或「只運動」有時會讓五感無法正常發展。
只運動或唸書的話,長久下來,觀察人的能力也會出問題。
這道理就像,雖然運動對身體很好,但只運動到手部是不行的。同樣地,只學習數學也不OK。
所謂的生存能力,不管是運動還是讀書方面,都必須讓整個大腦正常活動。
在漫長的人生當中,有時會不得不去碰觸自己不擅長的領域。這種時候,不是要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而是要提升自己的生存能力。然後再來定位工作在自己人生中的位置。
「要重視工作還是私生活?」則並非問題所在。
(本文書摘內容出自《愛上工作:讓你找回奮鬥熱情與生存價值的職場心理學》,由台灣東販授權轉載,並同意 Vida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圖片來源:shutter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