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挑選這本書:韌性】
人人都會遇到挫折,但為何有些人遇到挫折就垮掉,有些人卻能安然度日呢?這個問題其實也有科學解答。
本書為時報出版,作者為資深編輯克莉絲蒂娜・伯恩特(Christina Berndt)
美國心理學家艾爾.席伯特(Al Siebert)在二〇〇五年發表了一項研究,研究對象是美國大型電信公司旗下某家子公司的四百五十名員工。
當時這家公司陷入經年的危機,似乎無可避免要裁撤部門與縮減人員。
一宣布裁員消息,整個公司立刻哀鴻遍野。員工對管理階層失去了信任,覺得自己茫然無力,曠職或稱病的狀況與日俱增。不僅如此,員工受到的影響更實際反映在偏頭痛、恐慌症、憂鬱症和心血管疾病上。可是卻有三分之一的員工像是免疫一樣,完全不為裁員消息所動。他們依然快樂健康,人際關係依舊穩固,工作效率也良好。他們把克服困境視為挑戰,更坦然面對挑戰。
席伯特找出可以對一個人的抵抗力發揮正面影響的因素,繼而從相關知識中發展出「韌性」概念。
韌性有個廣泛、全面的模型,清楚詮釋了克服人生困境並從中變得更強大、更充實的能力。當中涉及到個人與社會資源,能幫助人們成功因應危急的人生困境與不利的發展條件。
韌性的資源,主要大略可分為四類:
首先,看看這些「個人能力」是否都有
認知能力:自我反省的能力、反思與重新評估經驗的能力、學習能力。
情感穩定性:妥適地處理情緒、自我控制。
社交能力。
幽默感。
再來,你是否有這些積極進取的態度:
自我負責、自我關懷。
意義、信念。
坦然接受。
尋求解答。
積極進取的人知道,他們的人生是以目標來做決定,而非既有的條件。他們會坦然接受無法改變的事物,去探查自己可以操作的空間。他們不會歸咎,而會去尋求解答。
看看你身邊,是否有這些社會資源:
家人(配偶、父母)。
朋友、同事。
諮商者。
榜樣。
有力的人際網絡對於韌性十分有益,它可以陪伴當事人走過困境。人際網絡的重點在於維護當事人對未來有正面展望。
如果你是工作者,看看你是否有職場資源:
有意義的工作。
妥適的工作分配。
有彈性的組織。
物質保障。
在韌性的概念中,當事人的職場環境也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實際上卻往往被低估)。保障員工在困境時物質不虞匱乏,必要時願意與當事人對話,為他彈性調整工作計畫,有這樣的雇主,對於韌性十分有利。
責任編輯:李恬芳
(本文書摘內容出自《韌性》,由城邦文化提供,並同意 Vida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