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進入學齡階段,特別是進小學前,為人父母的就開始煩惱了,到底應該讓孩子進入公立小學就讀,還是進入私立小學就讀呢?現代父母最擔心的,就是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點上」,未來的人生會吃虧,所以送孩子唸公立學校還是私立學校,便成了必須反覆思索的棘手問題。
公立小學具有學費較低廉,能接觸到來自不同背景家庭學童的優點,尤其目前台灣整體素質提升,任何一家公立小學都在水準之上;而私立小學沒話說,孩子能得到比較好的個別照顧,依據不同學校的教育理念和規劃,獲得不同的適性發展,探索自己在外語、科普生活等領域的潛能。
問題是, 公立小學一、二年級只有一天讀全天, 其餘皆半天, 三、四年級是週三及週五讀半天,其餘全天,五、六年級只有週三讀半天,其餘全天。對於必須在外工作養家活口的雙薪家庭來說,真的是一大負擔,還得額外請家人照顧或幫孩子另覓安親班,特別是孩子來自不同家庭,班級人數較多可能導致老師管理不易,衍生出孩童間霸凌的問題;私立小學看似有接近能全天照顧孩子以及提供個別輔導的優點,卻也容易造成孩子互相比較物質環境的心態,從自己穿戴的東西、到父母開的車、從事的工作……等,無一不比。無論讓小孩念公立還是私立,都是一件讓人煩惱的事情。
釐清理想與現實
面對這個問題, 我認為可以從底下兩個核心的思考方向, 來釐清真正的重點,也幫助父母做出最後的決定。
1、你和另一半的財力如何?想要給孩子怎樣的環境與價值觀?
如果不夠有錢,卻硬要讓孩子念私立小學,真的是一件很吃力的事情,原本家庭還能維持一定的生活品質,每年可以全家出遊個幾次,卻因為想讓孩子念私立學校,這些娛樂得全部犧牲。某些父母心裡想的,也許是「自己小時候沒有,所以希望能給孩子最好的」,甚至覺得「私立學校孩子的父母非富即貴,能先為自己孩子打下未來的良好人脈」。我只能說,會這麼幻想的父母,真的是想太多也太天真了。
當你想要給孩子「最好的」,卻沒有同時讓他們知道這些「最好的」東西,是父母如何胼手胝足打拼出來的時候,他們只會拿得心安理得、用得理所當然。與其在小時候給他們「最好的」,還不如讓他們覺得在成長的過程中,因為自己的表現,父母給他們的東西「越來越好」,如此還能激發他們向上的鬥志和勇氣。
至於以為念私立小學能藉此建立父母自己以及孩子未來的人脈,那更是天方夜譚。我的好朋友 F 先生告訴我,他小時候念的是台北市知名的復興小學,同學家長都是社會名流,結果孩子也很自然地會分成不同族群,有錢人家的孩子容易玩在一起,政治世家的孩子走得較近,容易被孤立的,就是那些父母辛苦經營早餐店或洗車場,含辛茹苦懷抱希望將子女送進所謂貴族學校的孩子。
也就是說,父母的價值觀、思維方式與行動方法,會自然傳遞給自己的下一代,而孩子在學校交的朋友,也通常是和他們比較接近的人。硬是把孩子送去一個不屬於他們思考與行為模式的地方,他們反而根本交不到真正的朋友,還可能必須承受周遭人的異樣眼光。
於是, 與其去幻想孩子能藉由同儕人脈一步登天, 還不如讓他們扎實地學習課業,再利用課餘時間,讓孩子學會那些你希望他們發展出來的才能,譬如外語、金錢、科學方面的知識。比起這些東西,更重要的是孩子的自我認識、品格與價值觀,而家庭能帶給孩子的影響,又比學校更大。無論公立還是私立學校,都只是輔助這些基本思維與德性的工具而已。認為自己沒把孩子照顧好,學校就能幫忙照顧好,這本身就是一種痴心妄想。
2、孩子適合念私立學校還是公立學校?出發點到底是為了孩子好,還是為你自己好?
當父母決定孩子念私立學校或公立學校的出發點,不是以孩子自身為考量,而是以父母自己為考量時,往往會衍生出更多的問題。如果你只是為了方便有人幫你帶小孩,或虛榮地覺得孩子去上貴族學校,自己好像也跟著「高檔」起來,但卻沒有考慮到孩子是否適合上這所學校時,其引發的負面後座力將超乎你的想像。
你的孩子可能不差, 問題是進到私立小學, 其他父母的孩子, 從更小的時候就花大錢培養了他們在英語、數學、自然等學科上的能力,導致你的孩子在學習上嚴重落後,再優秀的老師也無能為力,這時孩子跟不上進度,覺得自己不如人,將嚴重打擊他繼續學習的興趣。一個孩子在學習這件事情上得不到自信,很可能就透過其他方式例如搗蛋、欺負人來引起師長和父母的注意了。在這種情形底下,送他去私立學校,不僅不是幫他,還是害了他。
尤其,每所學校的教育宗旨和課程設計都不同。要把孩子送去之前,一定要親自到學校做深入的瞭解,確定和孩子的發展能交互配合、相得益彰後,再決定是否進入這所私立學校就讀。總之,在考量的時候,腦中想的必須是孩子,而不是自己。
回歸到孩子本身,而非滿足你的期望
我認為,唸私立學校或公立學校,從來不是重點。最大的重點是在於父母希望能和孩子建立怎樣的關係、願意花費多少精力來發展孩子的天賦興趣。而最重要的是,絕不要抱持著等孩子未來成才後一定會回報你的妄想。
當你在教育這件事情上, 想的是讓孩子更好, 而不是你自己更好, 更不是「你自認為會對孩子的好」時,一切的發展自然就容易往正確的道路上前進,他們和你自己的人生,也就沒有所謂的「吃虧」這檔事,而是滿滿的愉快與幸福了。
延伸閱讀:
很多時候不是教育體制的錯,而是自以為是的「教育消費者」家長覺得自己花錢了就要得到最好的
台灣教育只教你讀書,這位小學老師規劃「職人分享課」,告訴孩子念職校並不丟人
(本文由時報出版授權刊載,全文摘錄自《吃虧的力量》,首圖來源:Tony Tseng,CC Licensed。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