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許多家長,出自一種讓孩子「多學一點是一點」的心態,比起教授正規教育課程的一般托兒所或幼稚園,更喜歡把孩子送到遊戲學校⓬ 和英語幼稚園。托兒所和幼稚園也受到越來越多家長請托,要求聘請其他講師,來舉辦各種課外的補習課程。兒童補習班為幼兒開設的課程同樣包羅萬象,舉凡父母希望有的課程,幾乎全都包辦,像是思考力數學、閱讀、英文、中文、漢字、自然科學、美術、主題討論、多文化教育、音樂、體育,甚至還有菁英教育等等。

也有些父母到孩子滿五歲以後,就要求小孩每天完成三頁的初級數學練習題、一整面的韓語寫字練習,或是準備漢字七級考試等功課,就算孩子們叫苦連天,他們也認為,這只是讓孩子把以後在學校要學的東西先學起來而已。

父母或許會因為小孩子可以講幾句英文或讀懂幾個韓文字,覺得很神奇也很高興,但其實以長遠的角度來看,他們卻正在失去某些真正重要的東西。

最近的父母都只重視表面看到的東西,總想把孩子的時間計劃表全部塞滿,不給予一絲一毫的空檔。根據調查結果顯示,在托兒所滿兩歲的小孩當中,沒有參加課外補習課程的比例, 只占了僅僅二四.五%,其中有關藝術或技能的課程雖然也不少,但是孩子參加的課程,從占了二八.一%的英文課程開始,到自然科學、數學和韓文等等其他認知領域課程,都占據了相當高的比例。

 讓孩子參加過多先行學習課程,不管對大腦發育或心智發展,都可能會造成不良的影響, 相關的醫學研究結果也發表過好幾次,首爾大學醫學系徐有憲教授就曾表示:「給予大腦過多且長期性的刺激,反而容易讓腦部機能受損。三歲前的小孩,應該多注意他們情感和情緒上的發展,而正值大腦額葉部分迅速發育的三到六歲,則是培養人格教育最有成效的時期。」也有研究報告指出,在一天接受四個小時以上課外補習的小一孩童中,有三○%顯示出憂鬱症的症狀。

提早學習,導致孩子變笨

媽媽共和國這個名稱雖帶有負面意義,但是就像韓國的教育熱忱一樣,我們必須重新賦予正向的意義,導向正確的方向。只要能夠幫媽媽們重新樹立起正確的價值觀,就有更大的空間能夠去超越猶太人媽媽或北歐風格媽媽(Scandimom⓭),問題的重點並不在於媽媽共和國本身,而是在於她們採取的路線。

當我們讓猶太人,或包括芬蘭在內的教育先進國家的父母們,看到韓國對嬰幼兒所施行的早期教育以後,他們的感想,是「震驚」一詞,因為這些才五歲的孩子,既要會讀、會寫,還要練習簡單的算數問題,甚至要學習外語,讓他們看了備受衝擊,有些人還用「虐待」來形容這種早期教育。

而另一個原因,是因為先進國家的幼兒教育機構,主要都是讓孩子和老師一整天待在戶外跑跳玩耍,只會教孩子基本的社會規範與問題解決能力,頂多是以藝術類型的活動為主。所有認知學習的課程,都是在進小學以後才開始,所以看到韓國的嬰幼兒教育後,會感到震驚也是極其理所當然的。

現今韓國的社會,陷入了「學習中毒」的狀態,韓國的父母因為恨不得能夠讓年幼的孩童多學幾樣東西,持續焦慮不安,讓小孩學韓文、學英語、學怎麼看書、告訴他們所有事物的正確答案,不管什麼事情,都想讓孩子學到一些教訓或啟示,誇張的程度簡直就像遊戲或賭博上癮一樣。韓國人自己因為處於韓國文化的氛圍之中,無法理解這是多麼嚴重的事情,然而學習中毒的現況,正引領著我們孩子的大腦,走向註定毀滅的道路。

韓國教育開發院(Korean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Institute, KEDI)在二○一○年發表了一篇「幼兒課外補習教育實況暨影響分析」,當中指出全國家裡有滿三歲到學齡前幼兒, 共兩千五百二十七戶當中,有九九.八%正在接受補習教育,代表幾乎所有家庭都讓嬰幼兒補習,是一份相當具衝擊性的統計資料。

不僅如此,從幼兒專門英語補習班的增加狀況來看,也可以發現正在逐漸成長的趨勢, 從二○○八年的五百零五個,一直到二○一一年的九百一十五個,三年之間增加率足足有八○%,由此可見,補習教育已經形成了一股流行風潮。

嬰幼兒補習教育的起跑線,正在逐漸往下延伸,關於這點,其中也受到政府政策的影響。從育兒政策研究所在二○○八年三月對出生嬰孩所做的追蹤調查報告,可以看到出生一年後, 原本全職家庭主婦的托兒所使用率,只有微不足道的一.一%,在一年六個月以後變成七.九%、兩年以後二四.八%,兩年六個月以後,竟激增到四四.九%。

現今的國家政策,讓親子之間情感關係逐漸疏離,對家庭與社會來說,也是沒有助益的事情,因此為了讓父母充滿喜樂的養育子女,確實有必要將育兒輔導政策,導往能夠真正幫助父母的方向。

最近翰林大學洪賢周教授率領的團隊,以軍浦市的五所小學為對象,針對﹁課外補習對孩童心理健康的影響﹂展開調查,從結果可以得知,包括學科和才藝課程在內,一天補習四小時以上的孩子,有高達三○%顯露出憂鬱症症狀。

這個問題的嚴重性在於,小孩罹患憂鬱症比成人還危險。因為年幼時期罹患的憂鬱症,具有慢性病的性質,即使長大成人,也有復發的可能,加上這段期間是人格形成及人際關係基礎建立的關鍵,如果這時罹患憂鬱症,也會嚴重影響成長發育。

首爾大學的徐有憲教授主張,過度的先行教育會阻礙大腦正常發展,人類的大腦必須要「階段性」的接受適當的教育,才可以正常發展。三歲之前是擔任旺盛精神活動的大腦皮層所構成的部分,也就是額葉、頂葉和枕葉均衡發展的時期,必須注意孩子情感和情緒上的發展。三到六歲,是調節人類大腦綜合管理思考、創造力、判斷力和情感部分的額葉,集中發展的時期,所以要注意孩子的禮貌和人格教育。

徐教授也強調,早期教育中常出現的韓文或英語等語言學習,應該要在六歲以後,也就是擔任語言與聽覺功能的顳葉,及擔任立體空間思考功能的頂葉,開始快速發展後再正式實行。

無論如何,最重要的就是若讓孩子負擔過多的早期學習,有可能會因為壓力過大,導致大腦發展受到嚴重阻礙。

父母角色要相輔相成

李時亨博士曾經討論過總教練和教練這兩個角色的差異。雖然兩者都是運動方面的專家, 但是他們扮演的角色卻不相同;教練會仔細觀察選手的一舉一動,甚至細微到連一個呼吸、一個小動作都不錯過,再對選手提出建議,有時候也會對選手們嘮叨幾句,甚至親自到運動場上與選手交談及加油打氣,雙方保持十分密切的互動關係。

相反的,總教練則是會坐在教練席上,觀察整場比賽的情勢脈動,如果沒有什麼特殊狀況,都不太需要離開坐位,但這並不表示他們對比賽漠不關心,反而是從更廣的角度俯瞰全局,和教練商討以後,才做出重要的決定。一個成績越好的棒球團隊,教練與總教練之間必然要有良好的默契,這點自然是不言而喻的。

如果把這種關係套用在育兒方面,韓國的家庭中就彷彿有兩名教練,卻沒有總教練一樣。父母之中如果有一方扮演總是包容、安撫及細心照顧孩子的角色,那另一方就應該要扮演為孩子指明未來的方向,當孩子走偏時能給予嚴厲教訓的黑臉角色。

現在的父母在角色分配上,界線十分模糊,當然我們沒有必要規定母親一定要擔任教練、父親一定要擔任總教練的角色,只是為了讓孩子健全成長,會建議父母分配不同的角色。如果想要擁有幸福的育兒生活,母親就必須要將眼光放遠,也就是說母親也可以擔任總教練,而非只是教練的角色。

韓國遊戲學校的招生對象是學齡前兒童,但性質上與需要接受政府管理的幼稚園有所不同,比較偏向補習班的性質,課程內容以能夠開發創造力的遊戲教育為主。

Scandimom」指的是近來韓國追求對孩子進行北歐風格自然主義教育,摒棄斯巴達式嚴格教育的年輕母親。希望跟子女在情緒上能夠有所共鳴,重視教育的合理性,並且擔任發掘孩子潛力的助手角色。

延伸閱讀:

超中肯!鄉民瘋傳「百萬年薪的方法」:這 6 件事你做了嗎?

你的人生,不該有標準流程

過度強調「成功」的病態社會:沒人教我們怎麼處理痛苦

正書封 _ 大是文化DT0114《哈柏露塔,猶太人的教養祕訣》(本文由大是出版《哈柏露塔,猶太人的教養祕訣》授權刊載;首圖來源:Dave Catchpole,CC Licensed;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