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數位時代的父母親被現在太多最新、最快的資訊疲勞轟炸著:如何教導出好孩子;也疲乏於被無數次的提醒著:科技是如何影響他們的孩子本來純真快樂的成長過程。但在這喧囂的現代社會,養育出一個品行端正的孩子的基本原則,其實未曾真正改變過。

做父母的都希望孩子能達成他們的目標,並且過的快樂;然而,哈佛研究員指出,這並不和父母所給予的仁慈及憐憫成正比。他們舉出幾個經證實的方法,能將您的孩子塑造成道德正直、做事以目標為導向的人。

下列為六個實用的訣竅:

1. 多花時間陪伴你的孩子們

這就像是奠定一切的基礎。挪出固定的時間和你的孩子們在一起,問孩子們一些關於他們自己、關於這個世界、以及他們如何看待這一切、一些沒有既定答案的問題,並積極的做一個傾聽者,聽聽孩子們的答案。如此一來,你不僅可以知道你的孩子有哪些與眾不同的特質與想法,同時你也做了最好的示範:教導孩子們如何去關心、傾聽他人。

2. 如果很重要,一定要明確的告訴孩子們

根據研究人員的說法,儘管大部分的父母和其他照顧孩子的大人總是說他們把孩子擺在第一順位,但常常孩子們並沒有感受到!所以務必要將你的心意說給孩子聽,讓他們明白,並時時刻刻銘記在心。除此之外,和學校老師、教練或其他會和孩子們相處的大人維持良好的聯繫與配合,像是合作關係一般,共同關心孩子。

3. 教導你的孩子如何解決事情

陪著孩子做決定,要讓孩子懂得去考慮到:會因為這個決定而被影響到的其他人。舉例來說:如果你的孩子想放棄一項運動或是活動,試著鼓勵他們找出問題的根源,是什麼讓他們不想再繼續下去?還是遇到了什麼挫折?或是鼓勵他們回想自己當初對團隊的承諾,陪伴孩子們去思考,放棄是否能夠真正解決問題呢?

4. 養成樂於助人的習慣和感恩的心

「研究顯示:習慣於向他人表達感謝之情的人,通常有著樂於助人、慷慨大方、富有同情心、更加寬宏大量等特質,除此之外,這樣的人也相對比較快樂和健康。」所以父母可以從小培養孩子們這樣的習慣,可以教導孩子們去幫助自己的兄弟姊妹、學習不吝嗇說:「謝謝!

在獎勵孩子們的好表現時,研究人員建議父母在孩子做了「不平凡」的好事時,再特別給予讚揚。讓孩子們覺得在日常生活中幫助別人、懷抱感恩的心,是很一般、很理所當然的。

5. 檢視孩子心中的負面情緒

「憤怒、羞辱、妒忌或其他負面情緒,總讓人無法關心到他人的感受。」研究人員說。

幫助孩子釐清、面對和處理那些情緒,帶著他們用沒有危險性的方式解決這心理上的衝突,這將幫助孩子成長為一個心中有愛的個體。還有一點很重要,訂定明確且合理的安全界線,讓孩子們明白父母對他們的愛和擔憂。

6. 培養孩子更開闊的視野

研究人員指出:「大部分的孩子都很看重身旁小範圍的朋友圈、生活圈。」父母們可以用一些方法讓孩子去關心論社會地位、文化層面,甚至是地理位置都在孩子熟悉的小圈圈之外的人。你們可以教導孩子去當一個好的傾聽者,鼓勵他們設身處地替別人著想,利用新聞時事或媒體,引導孩子去感同身受,眼光放得更寬闊。

此項研究最後的結論,是激勵全天下父母的一段話:「養育一個懂得關心他人、尊敬他人且品行端正的孩子,的確很辛苦;但這是我們都能做的事,也沒有比這更重要、更有意義的事了!」

 

延伸閱讀:

15 件你可以為孩子做的小事,讓他們覺得自己被愛

台灣人擔心孩子太吵,美國人擔心「不吵就不像個孩子」

食物一上桌就狂拍照、打卡:為什麼現在的年輕人,就只知道吃?

(資料來源:UPWORTHY;圖片來源: bengreytheilrwoodleywonderworkslorenkernsAshleyNYCPicsmith17Pratham BooksVisit St. Pete/Clearwater,CC Licensed;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