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作家 Eve Turow 在畢業五年的聚會時重返校園,她發現自己有了改變:過去在大學時,總喜歡吃褐色糯米飯、煮糊的斑豆和有彈性的豆腐等等隨意且方便的食物。她表示,要是她現在是大學生的話,一定會使用 Pinterest 上看見的漂亮碗盤、並在附近的小農市集或特別培養的溫室中買食材。
Turow 在全國公共廣播電台的網站上撰寫食物的專欄,她也是紐約時報知名專欄作家 Mark Bittman 的助手,她在新書《新世代的美味:Y 世代愛的有機食品、名廚與佳釀將如何打破或創造未來食物的樣貌》(暫譯)中,探討為何這一個世代如此著迷於食物。
Turow 提出的理論主要說明,現在是一個數位的時代,食物的功用已不侷限於飽足,而是涉及所有感官的感受。本篇文章由記者 Joe Pinsker 特別採訪 Eve Turow,深入探討為何食物的文化會有如此巨大的改變,以及這樣的改變如何影響整個食品業-供應鏈、零售商以及各種大公司。
(以下採訪內容,記者 Joe Pinsker 以 P 代替,受訪者 Eve Turow 以 T 代替。)
為什麼說 Y 世代執迷於美食?
P:我想從最基本的定義開始談起,當你說 Y 世代的人都對食物非常癡迷,這是什麼意思?可以舉個明確的例子說明嗎?
T:以我的觀察而言,大部分的人們總是在想「等一下要吃什麼?」、「晚餐該去哪裡吃?」、「冰箱裡有什麼是我明天能吃的?」
我想這個現象在社群媒體上更加顯著,也許第一次聽見這種說法的人會質問我:「你說 Y 世代愛好食物的證據是什麼?」我會告訴他,一、你可以和居住在布魯克林的任何人談話,二、上網,然後看 Facebook、Instagram、Twitter、Pinterest 上的統計數據,就 Pinterest 而言,以食物為名的 Board 是最熱門的,也有網站 foodporn.com 充滿食物的資訊,讓你可以看上一整天。
接著有線電視上充滿美食頻道、廚藝大戰真人秀……等等節目,我認為這是最明顯的方式,你可以直接看到用戶生成的內容,以及電視台如何針對觀眾的興趣以因應市場需求。
P: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現象?
T:我覺得這歸因於科技,有幾點理由。第一個就是「感覺剝奪」。現在社會的普遍現象是——我們花了大部分的時間盯著螢幕、打字。這個現象導致我們的感官無法被滿足,藉由多不勝數的訪問,許多人都告訴我,其實他們喜歡的還是實體的感受,真的能夠觸摸到、聞到、嘗到、感覺到的一切,這些是我們在這個資訊化的時代中漸漸失去的部分。同時,這個時代也使我們有孤立感,人們渴望能身處於社群中,與他人交流。而食物正是我們能接觸到全世界的一種方式,我們能夠只花兩秒,就從手機中知道產自突尼斯的辣椒醬——哈里薩辣醬該怎麼做、怎麼備料。
美食和社群的關係是什麼?
不管身處哪個時代,喜愛獨自烹飪、獨自享用美食的大有人在。但是有許多人是希望藉由烹飪帶來的愉悅感,來彌補生活中不盡人事的失落感
P:你在書中講述了這種社群的概念,並引用作家 Michael Pollan 的話:「吃美食儼然成為一種社群活動」,但是仍然有許多人樂於自己煮飯、享用美食,這是什麼緣故呢?難道因為「吃」這件事被普遍的放上社群媒體,就沒有人是真的喜愛獨自享受美食了嗎?
T:看這件事有幾個不同的面向,首先,不管身處哪個時代,喜愛獨自烹飪、獨自享用美食的大有人在。另一方面,有許多人是希望藉由烹飪帶來的愉悅感,來彌補生活中不盡人事的失落感,你得不到工作、你的約會不順利…這些都是你無法控制的事情,你不會了解網路或手機究竟是怎麼運作的,但你能明白食物,你能在多次的烹飪經驗中,得到如何處理好它們的方法,就算失敗很多次也無妨,你終究能從經驗中慢慢找到料理的辦法。
P:你認為這個現象適用於整個 Y 世代嗎?還是你認為這只發生在一定社經地位的人之中?
T:我在書的開頭非常清楚的表明了,並不是指所有 Y 世代的人都如此。生長於收入較低家庭的人們,與衣食富足能有多的預算能購買超過百元的咖啡的人們,他們之間擁有非常大的差異。現在也出現一種極端的現象,其實現在算是不景氣的時代,但我們的花費卻好像比其他年代的人來的多,既使我們大學畢業後得到一份薪水不高的工作,我們仍然能吃燻雞義大利麵、日式料理……等等美食。
或許我該考慮出一本《那些不知道下一餐有沒有著落的 Y 世代》,這也是許多美國人積極想解決的問題——糧食政策、食品安全與食品配送。
有些人崇拜有機標章,因為盲目的把它當作是一種身分識別,代表擁有教育程度、知識水平和足夠的收入。
P:我自己感覺到年輕人,或者說一般大眾執迷於食物的原因,是因為食物可以被當作一種社交籌碼,可以是一種炫耀方式,比較不理性的說法就是:你在炫耀一個奢侈品,非常非常的精緻,而其他人都很難擁有。當你正享用一頓高級美食時,在你心中是不是也曾浮現這些想法呢?
T:我用了一整個章節的篇幅來講這件事,因為我認為這是整個趨勢中最值得觀察的部分。但這部分也可能是書中最不討喜的,因為就連我都會時常問自己「為什麼我要 po 這張照片?」是認為這是一種社交行為嗎?還是只是想炫耀呢?
摸著良心思考後,我發現兩種原因都有,但炫耀的成分高了點。我們會執著有機商標的產品,其實某部分是因為盲目,盲目的把它當作是一種身分識別,代表擁有教育程度、知識水平和足夠的收入。
Y 世代是被公認非常自戀的一代,這也是部份我出書的理由。我出書的理由有二,一是我真的很疑惑為什麼會有這麼多人沉醉於食物,二是因為想了解我們這一帶真的特別會吃嗎?真正的問些深入的問題,某部分人會坦承,沒錯,我們就是比較自戀,我們都是行銷自己的大師!同時使用 LinkedIn、Facebook、Snapchat……等等社群媒體,你在不同的社群平台上會有不同的樣子。
我曾和許多人討論過這個話題,大多人談起自己在社交平台上 po 美食文的真正理由時都覺得有些羞恥,而 Anthony Bourdain 告訴我,他在 po 美食文時會想的三件事——「把這次美食經驗分享給朋友、塑造一個美食部落客的形象,如果誠實的話,還有炫耀。」關於這件事我最終也只能接受,但真正的問題是,如何在所有人都熱衷於美食時,藉著這個機會改變大家吃的東西和得到食物的方式呢?
能否藉著 Y 世代對食物的癡迷,改變大家的觀念?
許多食品廠商開始強調天然、無人工添加香料等等,這個社會正邁向巨大的進步,因為食品業漸漸意識到 Y 世代的人們不想再把自己的錢花在加工食品上。
P:你非常明確地指明了這是和你一樣大學畢業不久的年輕人們獨有的趨勢,但這樣的趨勢不會也同樣的發生在較年長的人身上嗎?為什麼不是「美國人」怎麼看待食物,而是「美國年輕人」怎麼看待食物?
T:我非常肯定這是 Y 世代年輕人獨有的趨勢,我認為他們會影響自己的父母,並且驅動著這場改變。回顧歷史,你將會發現這是怎麼回事,在七零年代,人們對 DDT 產生了巨大的反彈,所以有「天然飲食法」出現。
所以我們的父母也不是沒有意識到這樣的問題,他們過去也可能吃過素食,只是又妥協了。但是今天你環顧四周,你會看到驚奇的事情發生,許多食品廠商開始強調天然、無人工添加香料等等,這個社會正邁向巨大的進步,因為食品業漸漸意識到 Y 世代的人們不想再把自己的錢花在加工食品上。
P:事實上這正是我接下來想問的問題,當食品公司開始標榜「全天然」時,跟這些變化有關係嗎?
T:我不認為這些大公司會在一夜之間變得如此無私,把食材都換成更昂貴、全天然的,「全天然」代表是以植物為主,因為「天然」(nature)這個說法不受美國食品管制規定。
我認為這些公司會設法做點改變取悅消費者,我希望 Y 世代的人們都能分辨誰是誠實的,並淘汰那些造假的,已經有許多人會看成分標籤,判斷食品內容。
食品公司 Chipotle 說它們要大量使用「非基因改造」食品,對我而言其實有點炒作的成分,不過這也不算是壞事。我個人並不認為基因改造是壞事,但就他們的作法而言,是有正面的影響的,他們開始大量向有機農購買食材,將資金轉入有機農民手中,這會成為一個趨勢,值得等待與觀望。
P:你認為這只是一時的流行,還是會變成長期的影響呢?
T:我真心希望這並不是一時的流行。這一代人或許會把焦點轉移到其他地方,像是塗鴉彩繪書,不過這是有道理的,因為它也是一個讓你遠離螢幕的方式,就像禪修一樣讓你有喘息的機會。
雖然其他事物也許會取代這個熱潮,但「你有沒有聽過那家餐廳?」仍然是我們生活中不斷出現的話題,那是永遠不會被取代的。
另一個令人興奮的部分是食品研究學程的學生,幾十年前 Marion Nestle 在 NYC 開設了第一個食品研究學程,人們都告訴他,不會有人去上的,不過現在曾修過這個學程的學生遍佈全國與世界各地,對我來說這是非常令人興奮的,因為食品對他們來說,不再只是單純的吃,而是能批判思考,關於糧食政策、食品安全、食品流通……種種問題。
P:所以你將這種對於食物的執著,定義成能夠提高人們意識到食品議題的動力嗎?
T:我希望如此,但是還有許多問題需要解決,有人擔心殺蟲劑;有人擔心抗生素;有人關心動物福利。當我和 Michael Pollan 談起時,他以同性戀權利運動來比喻,爭取同性婚姻或許不是他們的首要目的,但同性婚姻的促成,讓他們成為更有凝聚力的活動,讓更多人得以反思這個議題。他們顯然是相當成功的,但也不會侷限於此,完成一項改變後,會接著想接下來該做些什麼改善同性權利。
然後你看到食品運動,以什麼主題當作號召?誰又是領導人?我不認為領袖只有一個,但我衷心期盼在食物這方面,Y 世代會讓它變得更好。
延伸閱讀:
(資料來源:TheAtlantic;圖片來源: Cultivate_Oxford , CC Licensed;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