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追求改變和創新,Levi`s 於 2013 年在舊金山設立了創新研發實驗室(Eureka Innovation Lab),負責研發品牌每一個新產品及技術——而這個實驗室由 Bart Sights 所帶領的團隊負責,為 Levi`s 的新發想進行研究、測試及實做。
為了一探 Levi`s Eureka Innovation Lab ,我們來到這個距離 Levi`s 舊金山總部約 10 分鐘路程、前身是傳統磨坊的神秘實驗室。 Eureka Innovation Lab 的靈魂人物——Bart Sight ,今年 51 歲,穿著 Levi`s 的牛仔褲,講話微微帶著肯塔基州的口音;但他最令人印象深刻的特徵是——他深藍色的手指甲;這是因為 Bart Sight 的雙手日復一日的接觸染料,長久下來所造成的。皮膚沾上染料上要洗掉很容易;但在染到指甲就很難洗了——Sights 說:「不是很容易,可能要洗一個月才洗的掉。」
在餐廳廚房大小的保存室裡,一鍋一鍋的染料是自然發酵的靛藍染料,還用熱燈照射加熱並加入麥麩(因為死的木藍是沒辦法成為染料的)。這些染料,或是它們其中一部分——曾在過去 20 年跟著 Sights 走訪世界各地。
天然的靛藍染料是十分講究的,所以 Levi`s 大量製造牛仔褲主要使用的是符合產業標準的人工染料。這些有著魚醬臭味的染料壺,讓整個實驗室彷彿連結了舊時代和現代,不時帶給研發團隊創作的靈感;讓人記起 Levi`s 早年對牛仔褲的初衷( Levi`s最初以「高腰工人褲」盛名)。「真的,它就像是我們的血液。」 Sights 說:「這是我們的起源。」
儘管一些小批量的褲子品牌大肆宣揚其純手工剪裁、純天然染料,企業規模龐大的 Levi`s 仍占有極大的優勢——就算市場上有彈性的瑜珈褲和休閒褲的威脅,Levi`s 在 2014 財政年度還是擁有超過 40 億美金(約台幣 128 億)的收入。
Levi`s 讓人聯想到的是單一款、經典的藍色牛仔褲。然而,其實 Levi`s 每年都生產超過 10 億件各式各樣的牛仔褲。2013 年成立的 Eureka lab 是 Levi`s 的創新基地和實驗場——一個用來測試新點子、新做法和新成品的地方。
圖左: Sights 的手指甲總是被染上藍色,因為他每天接觸那些可以帶來靈感又能用來做色彩研究的天然靛藍染料。
圖右:一台用來清洗牛仔褲,讓布料褪色的工業機器;用充滿臭氧的氣體就可以在幾分鐘內讓牛仔褲褪色。
一些最近合作的品牌像是 Mr Porter 或 Unionmade 的貨品,都是在 Eureka 純手工製作然後直接送到消費者手中;許多商品都是起初在 Eureka 小量製作,而期望未來可以生產到數千萬的量。該實驗室不僅有數缸的靛藍染料、一間專門切割和手工裁縫牛仔褲的工作室,還有可以充裝酶溶液、仿舊磨石或能讓牛仔褲褪色的臭氧氣體的雷射激光機和洗滌機。 Eureka lab 裡還有燙頭印刷機和數位打印機——這些折磨牛仔褲的玩意兒,還能測試褲子的韌性跟耐用度;還有老式的鐵砝碼用來測試牛仔褲的延展性。
實驗室有一個地方堆了一些單寧布樣品,上面有印花朵的圖騰或是運動球隊的隊徽。 Sights 說:「那些只是好玩而已。」畢竟,在實驗室工作的時間那麼長。
充氣假人被安置在 Levi's Eureka Innovation Lab 裡,讓工作人員更容易套上牛仔褲和牛仔外套。
「這裡就像是一個小工廠。」Sights 說:「你到舊金山的 Market Street 找我們的店面,裡面的每一件商品,我們可能都曾在 Eureka lab 製造過至少一次。」
Sights 從小就是一個布料專家;他的祖父在肯塔基州成立一家制服租賃和工業洗衣的公司——而 Sights 從初中開始,每天放學都會去那裡。大學畢業後, Sights 進入了他父親經營的 Sights Denim Systems ;隨著丹寧市場蓬勃發展,他們開始出租設備給企業預洗大量批發的牛仔褲,然後自家公司成長為一間開發實驗室——和 Eureka Lab 沒有太大的不同。
當家族事業 Sights Denim Systems 於 2008 年結束後,擁有多年經驗的 Sights 去印度製作布料,然後到土耳其負責 Levi`s 在喬爾盧的實驗室——Eureka Lab 的前身。
圖左:Levi`s 全球設計的高級副總裁 Jonathan Cheung 與 Bart Sights 在 Eureka lab 。 圖右:工人會用舊式的牛仔褲或自己穿過很多次的牛仔褲當作範本,然後手工用砂紙在牛仔褲上製造磨損、仿舊的色落感。
把研發中心設立在距離總部 12 小時飛程的地方並不理想; Levi`s 的設計團隊必須飛往土耳其,在實驗室停留工作的時間短又急促,然後再飛回總部。Jonathan Cheung 說:「 Eureka Lab 的前身所需要克服的挑戰更大,比現在要大的多。」「做了很多白功,浪費了很多材料。」 Sights 說:「飛到實驗室的人試著一次研發很多的商品,然後下次來看成果的時候就有很多的選擇;但就算最終有再多的選擇,也沒有一個是對的。」現在,實驗室搬到了離總部這麼近的地方, Jonathan Cheung 幾乎每天都會去 Eureka Lab 。每一季, Levi`s 的設計團隊都會搬到 Eureka Lab 整整六個星期的時間和 Sights 一起為新商品集思廣義。
Sights 也非常感謝那些跟著他從土耳其喬爾盧來到這裡的團員。在他的看管之下,由 27 人所組成的這個團隊對牛仔褲進行各式各樣的加工,雷射激光、撕裂、磨損仿舊和拉伸。他們每個人都來自不同的背景;唯一的共同點就是:每個人都具備一定的化學專業,因為這項設計工作會需要應用到化學方面的知識。其中一個重要團員的上一份工作是在糖果工廠當巧克力淬鍊師;另一名團員以前則是在做家具外表整修。
在任何時候,都會有 8 到 10 個大型專案同時在進行;每一件牛仔褲都會有其專屬附有編號的製作「食譜」——一個步驟一個步驟說明如何製造出這件牛仔褲,包括製程中的手工、化學做法、還有機械操作——這些重要的資料必須被系統化地整理、紀錄和測試。
Eureka Lab 裡寬廣的中央房——地上鋪滿了一件又一件分類擺放的牛仔褲,旁邊還有一顆 Snoop Dogg(最近來訪)簽名的橄欖球。這些依照顏色由深到淺、色落感由重到輕、磨損感由多到少排列的牛仔褲,證明了 Eureka 能將一片單寧布料變化出各式各樣不同面貌的能耐。
Levi`s 投入很大的心力在製造牛仔褲上的仿舊、磨損感。從丹寧歷史中追溯牛仔褲的「磨損抽鬚」造型,最早其實是辛苦工作的工人把牛仔褲磨破,褲子上因此有一條一條的鬚鬚;Levi`s 留存了 19 世紀時候的牛仔褲,其中包括一件在礦山裡找到的、磨損紋路很深的牛仔褲。
21 世紀的丹寧風格,並不像以往;現在的人並不追求那些深刻的磨損痕跡;然而,Sights 的團隊可以打造出仿舊效果幾乎一模一樣的牛仔褲。他們先穿上全新、無加工造型的牛仔褲,然後等到牛仔褲穿到顯現出不同色澤之後,再把它當作模型來製作牛仔褲。這些產出的牛仔褲各自都保有來歷、以防樣式被偽造和拷貝。顧客新牛仔褲上的仿舊效果可能是由 Eureka 的員工所開發,然後用砂紙磨出來的。每一個工作站的 GoPro 相機會記錄下這些製作過程,等到圖樣完成後,這些影片就會被編輯成教學影片,來指引 Levi`s 工廠裡那些要加工大量牛仔褲的員工該怎麼做。
雷射激光技術也能在牛仔褲上製造出磨損的效果;然而,很多時候它不僅用來製造仿舊效果,還能將牛仔褲升級改造;像是妝點牛仔褲的輪廓線或噴上深顏色。
許多牛仔褲都被保存在 Eureka 供員工做研究和測試。
Sights 警告說:「別把手伸過來。」一台機器正在呼呼作響,一件牛仔褲的表面正發燙的冒煙。
雷射勝過於手工的優點是,雷射的工可以做得更精細,甚至在纖維製的布上也可以造出圖樣,這點變的很重要,因為牛仔褲目前的趨勢更重視有彈性的布料。「越來越多人都開始採用雷射激光。」 Sights 說:「這逐漸變成同行的標準配備。」他漸漸無法區分手工做和雷射製造出來的圖樣。「我想我們在幾年前建立 Eureka 的時候就已經知道,」Sights 說:「我們掌握了定義未來的時機。」
延伸閱讀:
她所設計的高跟鞋,不再讓女人的雙腳血跡斑斑,更帶領台灣品牌前進全世界
回歸「形隨機能」的設計本質,為何我們都中了 MUJI 的毒?
(圖文來源:The New York Times;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