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進步日新月異,帶來的效益對人類有好處,也有壞處。雖然我們偶爾會沉溺在臉書裡,但科技確實也幫助我們在工作上表現得更好。 2014 年,Pew 研究中心的一項研究報告顯示,科技已經對人的工作效率,造成正面而深遠的影響。
「 46% 的就業成人說,網際網路讓他們工作更有效率,只有 7% 認為網路讓他們工作變得較沒效率。」
雖然科技分散了我們的注意力,但它讓我們更「聰明地」工作,而不是更辛苦。應用程式、輔助工具等,將我們完成任務所需花費的時間減到最低;這樣一來,我們就能不浪費時間在瑣碎的小事上,可以擁有更多的時間去做更大、更重要的事情。當我們決定不要當個必須工作好幾個小時的「工作狂」時,我們就能好好調配所擁有的時間;睡覺的時間、社交和放鬆的時間。
聰明地使用科技,能讓你有無數的方法增加工作效率,下列為十個實用的好方法:
1. 時常檢視你的電子信箱
「永遠爆滿的收件夾」總是困擾著我們,為了避免淹沒在數不清的電子信件中,試試工具像是 Sanebox ,來協助你管理電子信箱。大師 Tim Ferriss 還建議我們,每天檢查兩次電子信箱,否則工作時程會被打亂的。
2. 進化你的「待辦事項」
可以的話,別再寫通俗的待辦事項了吧!最後往往會變成無止盡的「今天要洗衣服……」、「今天要……」等日常瑣事清單,而你永遠做不完。相反的,你應該把需要完成的大事件,分解成一步一步容易處理的步驟。 Asana 或是 Trello 都能幫助你安排待辦事項,分類並且依照事情的重要程度來調整處理的先後順序。
3. 閱讀得更快
成年人平均每分鐘可以讀 300 個字,這也是我們能理解和處理文字的最快速度。在很多情況下,你可能會希望自己能更快地閱讀或瀏覽文件;你可以將文字複製到網站像 Eyercize 或 Spreeder ,加速你讀文章的速度。
4. 投資好的電子信件工具
你一定會碰到一種情況——不論是對客戶或是供應商,你有時會需要一次同時傳送很多封的電子信件;為了不要浪費時間地一封一封手動寄出,記得善用強大的電子信件服務工具像是 Customer.io、 Klaviyo 或是 Vero。
5. 別被社群媒體綁住
你可能會喜歡整天都掛在 Twitter 上,但其實你不必花這麼多時間在搞定你的追蹤者。應用程式像是 Buffer、 Foster.fm 和 Tailwind 能夠讓個人或是品牌,預先在幾天前、幾個禮拜前,安排好要發佈的社群文章;這樣一來,即使你根本不在你的辦公桌前,或者你正在某個小島上度假,你仍舊可以在固定時間持續發佈文章給你的追蹤者。
6. 善用快捷鍵
著名部落格 Coding Horror 的作者 Jeff Atwood 說過:「增加工作效率的最快方法之一就是:別再用滑鼠了。」大多數人都無法想像,利用幾個鍵盤上的按鍵取代用滑鼠敲擊,不僅能完成相同的任務,還能讓你的反應時間縮短了一半。如果你需要長時間使用 Excel 工作,趕快練習一些實用的快捷鍵吧!
7. 檢測自己都把時間花在哪裡了
你的時間是很寶貴的。計算你每天在 Facebook 上花了多少時間,週末用電腦看影集又花了多少時間;讓你意識到自己太沉溺於網際網路的話,可能會縮減你的工作效率。利用 Due、 RescueTime 或是 Wrike 等工具,幫助你重新掌控自己的時間分配權。
8. 善用範本、模板
大多時候我們都不曾意識到,一遍又一遍重複著同樣的動作,浪費了我們多少時間。科技帶來的好處就是,能幫我們消除冗餘的步驟。鍵入相同的電子郵件副本似乎很簡單,但如果儲存:針對不同情況,會用到的不同電子郵件範本,每個月就能幫你省下好幾個小時的時間。工作上也不是每一種文件「每次都要重做」,如果你團隊中已經有人之前花時間建立起了東西,記得回收保存,有一天會派上用場;這樣不僅可以讓你們團隊做出來的東西較一致,還能幫你省下大量時間。
9. 善用雲端工作
許多人上班的時候,需要花很多時間在通勤或是遠端辦公;所以,善用你在飛機上、火車或公車上,或者是排隊等候的時間來做事情,甚至你在家穿著睡衣都能夠工作。為了接收、處理來自世界各地的文件,你必須上傳你所有需要用到的東西到雲端上。 Box、 Dropbox 和 Google Drive 都能夠讓消費者或是企業端,更方便且安全地儲存、保存他們的文件、表格及簡報,使他們無論身在何處都能保有工作效率。
10. 不把科技帶進臥室
最後,想要成為一個做事更有效率的人,其中一個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絕不在臥室裡使用科技。不把手機和筆電帶到你睡覺的地方,能讓你在晚上得到更好的休息,也不會在睡眠時間做工作。
科技的確是強大的,它能對你個人生活及職業生涯帶來助益;但是,也不要讓科技分散了你原本有的專注力。
延伸閱讀:
睡前來根香蕉好入眠!和失眠說 bye bye,「助眠食物」大公開
勇敢說「不」,擺脫加班宿命!高效率人士堅守 11 項工作法則
1 分鐘超強記憶法:只要運用四種顏色,簡單搞定筆記、考試、職場
(資料來源:Entrepreneur;圖片來源: Alan Cleaver、 Nanagyei、gibsonsgolfer, CC Licensed;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