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39418285_7e7bd33344_z

文/褚士瑩

讓「旅行」來定義自己

自從少年時期開始,我就嚮往要成為旅行者,也因此一直意識到追求夢想路上的重重「限制」。

當時不滿二十歲的我揹著背包到世界各地旅行,也剛開始出版旅遊散文集,上電視或廣播電台接受主持人訪問時,常會被這些不喜歡旅行或無法旅行(因為他們每天要主持幾個小時、很受歡迎的現場節目)的大人問這個很爛的問題:

「你會不會有一天就停止旅行,安定下來?」

我一開始,不知道怎麼回答這麼壞心的問題。

表現上笑著,心裡卻忍不住嘟噥:

「我如果說『永遠不會』,那是自欺欺人,因為一輩子的事情,我怎麼能肯定呢?連今天晚餐想吃什麼都不知道啊!

可是如果順著回答說『會』,那不就證明現在投入心血的旅行不重要嗎?好像旅行只是貪玩,暫時放著成家立業的『正事』不做,去花花世界打滾一番,這種問題根本是想逼我走上絕路!」

那時候的我,只能用當時對自己、對世界理解的極限勉強回答說:

既然我會突然開始旅行,當然也有可能到了世界上某一個地方時,突然決定停下來。總之時候到了就到了,不能勉強。

然後我會引述《花婆婆》繪本的故事,這是一九一七年在紐約出生的繪本作家芭芭拉庫尼的作品,直譯應該是﹁魯菲斯小姐﹂。故事是說一位叫做魯菲斯的老婆婆,回溯自己以前是小女孩艾莉絲的故事。艾莉絲住在一個靠海的小鎮上,白天幫忙開藝品店的爺爺,晚上常坐在爺爺的腿上聽他講遠方的故事。小女孩曾經答應過爺爺三件事:

第一件事是去很遠的地方旅行;

第二件事是老了之後,要住在海邊;

第三件事是一個開放性的邀請,那就是要做一件讓世界變得更美麗的事。

而我就像故事裡花婆婆年輕的時候,正在旅行的階段。旅行的路上,或許會遇到一處想要讓我停下腳步的海邊,然後我也會說關於不再旅行後,想要從事NGO非營利組織的願望。

通常,主持人對於我這樣的回答,似乎都顯得很滿意。

只有我自己覺得很荒唐,為什麼明明是自己的人生,卻好像被《花婆婆》的故事預言了呢?

現在回頭想,我一點都不後悔當年這個答案。畢竟活得像花婆婆,也算挺精采的人生。

但有一件事情,當時不懂,現在明白了,那就是以前不知道自己是誰,還在透過旅行的方式尋找自己,好像既然貼上「旅行者」的標籤,讓「旅行」定義了「我」,就該一直旅行下去,直到找到更新、更好的自己為止,比如說「背包客」遲早要變成「國際志工」,又要繼續蛻變成「國際NGO工作者」,否則這個遊戲玩不下去。

像蠶寶寶蛻皮、寄居蟹換殼一樣。

旅行是一套引人注目的三太子衣服,脫下這件行頭,雖然我仍然是我,但沒有人認得出來。光是用想的,就覺得恐怖。彷彿我一停下旅行,就會失去自己。

原本喜歡我的人,說不定就失去喜歡我的理由了。更糟的是,萬一我也因此變得不喜歡自己了呢?所以不只要套上三太子的頭套,行頭還會越變越多,插一枝國旗不夠,要插三枝。去徒步環島不夠,還要去撒哈拉沙漠。

原本是為了找自己而去旅行的人,說不定就這樣在旅行當中,拚炫、比稀奇,反而失去了自己。不敢停下來,所以就從一個國家漂流到另外一個國家,從一家青年旅館游移到另一家青年旅館,但是其實內心的旅行魂老早就乾涸枯死了。

一旦變成為旅行而旅行的時候,其實也真的就不用繼續旅行了。

最初走上旅行之路的我,害怕面對旅行有一天一旦結束,就像戴著三太子的頭套,在眾人羨慕的眼光中去了遠方的少年,很久以後從遠方回來,脫下了頭套,卻變成一個什麼也不是,皮膚因為曬了太多日照而鬆垮、長滿黑斑的老嬉皮。

所幸,旅行魂會跟著旅行的腳步成長。我發現那些只是「演一齣旅行的戲碼」的票友,紛紛嫌熱脫下頭套,下台一鞠躬,到最後還一直留在台上的,都不是演員,而是旅行者。

真正的旅行者不需要用旅行來穿戴自己。

旅行者甚至不用一直旅行,因為旅行者的每次旅行,就像進行一場血液交換的過程,外表雖然沒有改變,但是血管能夠觸及到的每個末梢,都已經悄悄改變了生命的本質。

因此,旅行魂強大的旅行者,就算繼續旅行,也不是眷戀護照上新的戳章,而是自由自在地換一個地方過日常生活而已。

感謝旅行解除我的金錢枷鎖

我很同意黃于洋在她的旅行書《路過:這個世界教我的事》裡面,強調的一個觀察:

旅行不是金錢遊戲,比誰花得多或少」,還舉了一個在哥倫比亞某間青年旅館裡發生的插曲。某天黃于洋提議大家平分食材費用,由她掌廚,於是當晚有十幾個來自七、八個不同國家的人,一起圍在小小的餐桌上吃了簡單的台灣料理,還因此各個都說有朝一日要去台灣大吃大喝。這一餐,每個人攤六十塊台幣左右,但是其中一個在家鄉擁有兩棟房子的瑞士人突然說:「我沒有吃很多,我覺得我應該可以少付一些錢。」結果另一位加拿大人趕緊打圓場地說:「沒關係,你不夠的我出吧。」

這位瑞士人在晚餐時說:「我在中東時,很多當地人請我吃飯,甚至買了車票給我。我在那裡只花了非常少的錢就去了很多地方,這裡的人卻不會這樣做。」口氣聽起來像是在抱怨。黃于洋當時就因為自己在中東旅行的經驗,認出了癥結在於這個瑞士人對文化的誤解。

「我剛到中東時,也注意到了當地人總是喜歡搶著付飲料與食物,甚至提議幫忙購買一些物品或車票,即使我再三婉拒,他們仍然會這麼堅持著。一開始我接受了一些好意,久了我才知道,那就是中東社交文化的一部分,人們會不斷地做著這樣的事,而我應該讓他們搶著付帳,但最後仍然不應該接受,因為在那裡每個人都是這樣做的,一方搶著付帳,一方連忙說這怎麼行,一來一往,最後還是各付各的。

即使看起來像是在演一場戲,但這就是禮儀與文化的一部分,在他們的語言裡甚至有一個詞是專指這樣的事情。而當他們提議為那個瑞士人買票,其實多是因為這樣的文化,如果他了解得夠深,或試著了解,就應該知道他本不該接受那樣的贈與。再說,那些人過著比他辛苦許多的生活,住在一個也許連他家浴室大小都不及的房子裡,怎麼忍心讓他們為自己支付車票錢?」

就像黃于洋在這個故事最後說的:

「如果你為了省錢才搭便車或沙發衝浪,別去了吧。」

不是因為省錢、或是經費拮据才選擇背包旅行,也不會將節省旅行經費變成一種跟自己、跟別人的競賽,同樣在路上旅行的人,從這點可以看出誰才是有旅行魂的那個。

 

延伸閱讀:

【旅遊英文】旅館的種類竟然有 22 種?讓你出遊找到理想住宿!

吳淡如:如果你想活得好,遇到這些人不要勉強,記得「逃」吧

從旅伴到伴侶:適不適合,最好的方法不是同居而是「背包旅行

Hey!《VidaOrange》正招募編輯台長期實習生,如果你已經喜歡我們很久了,對「生活」又有自己的想法,快來>>>加入我們<<<

旅行魂 COVER BELT (本文由大田出版《旅行魂 Travel Awakens My Soul》授權刊載,首圖來源:FullofTravel  CC Licensed,未經允許請勿任意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