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多數人而言,辭職都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雖然很多理由都能讓我們決定辭職,但有時候確認這些理由和時機卻也相當困難,尤其是你有一堆帳單要繳又要養家的時候。

本篇原文作者總結過去十五年在不同公司任職的經驗寫出這篇文章。藉由以下幾點指標,台灣讀者們可以在面臨公司被更大的組織併購的時候有明確的指標判斷是否離開原本的公司。我們能取得先機,確保更好的轉職機會。

  • 敬重的公司要角被開除

在原文作者面臨第二次任職的公司被併購時,當時公司的董事長,也是作者所遇過最好的公司領導人之一,被無情的開除了。當時,作者與其公司的其他員工都感到相當震驚。因為負責公司內外的傳訊工作,新任的首席執行官問我對於把董事長開除一事的感想。原文作者表示,他認為這會讓所有員工感到自己是可有可無的,因為連董事長都會被開除。

沒想到這位首席執行官竟然微笑點頭,並表示這樣可以殺雞儆猴。

在那次面談之後,原文作者便開始找新工作。

  • 員工不再被重視

在裁員或撙節政策之下,公司互相併購共享資源、協力合作,已經成為確保企業生命力、延長組織發展的絢爛說詞。

筆者經歷過兩次相對完善的裁員方案,對被解雇的員工關注、實際的經濟補償,還有充足的時間給予未來的職場規劃,令員工還是感到相當的尊重。但另外兩次的經驗卻相當不堪,前一天大家都還正常的上下班,隔天就一堆人被解雇了,什麼解釋或幫助都沒有。

企業營運不免會碰上裁員的狀況,但是員工的尊嚴是必須要被重視與保護的。如果你沒看到這樣的狀況,那快點找跳船吧。

  • 越來越多的冗員

通常,一些企業在裁員的時候,一些公司的重要人物很難倖免於難,一些默默做事的員工也很容易被忽略而離開。

當公司的要角離開,留下來的這些工作效能不彰的員工會更容易被發覺。公司的失能會隨著公司的劇變而顯露出來。

我們的確需要給過渡期的企業一點時間,但如果超過六個月,這種失能的狀況沒有改善,也許你就該更新一下你的履歷了。

  • 新老闆根本不了解這門生意

公司過度期間最令人感到絕望的就是被派來的新任主管並不了解你部門的業務、顧客的需求,還有你在部門裡的重要性。

幸運的是你其實可以很快地察覺到這些特定的跡象,幫你儘快決定要留下來或是快點走。

  • 過往的晉升機會不再暢通

這樣的狀況也不罕見,通常這些好機會都是留給前來收購的公司的原本員工,藉以保護原本的成員,或是基於某些奇怪的理由而無法讓被併購的公司員工接觸。

如果你的公司也面臨這種狀況,你應該考慮離開,因為可以發展的空間已經相對減少了。

  • 人才留用與發展的計畫被刪減

在公司躁進進行組織再造與資源共享的過程裡,最早被拿來開刀的往往是員工教育相關的補助、職涯發展訓練,還有長期的激勵方案。只是為了省錢取消這些以員工發展為核心的計畫,其實也等於把員工當成本般的消耗,這對有心向上的員工,不是一個很好的訊息。

  • 工作越來越多、獎勵越來越少

隨著兩家企業的合併,人力的縮減並不代表工作量也會隨之減少,這已經是大家心知肚明的現象。雖然理論上企業的效率應該提高,而花費的成本應該減少。

對投資者而言,這當然是一件好事,但事實上,留下來的員工必須要承接離開的人的工作,而薪資並沒有因此增加。

如果你不幸是留下的那些人,心理跟生理的極限是可以預期的。因此早點認知這個狀況並考慮其他的可能性吧!

以上七點警訊,不會只發生在某項產業,而是可能適用所有企業組織。也許在企業合併時多少會有一兩項情況產生,但如果你發現大多數情況都已經爆發,且持續好幾個月,你就應該好好評估這份工作的前景了。

但不論這個工作環境有多糟糕,最好的方案還是你先找到一個更好的地方。記得別讓自己兩手空空沒有籌碼!

=延伸閱讀=

【職場憲形記】台灣環境悶,專家建議:給自己機會,不要對不起自己

創業家李開復修的死亡學分:別把「拼命」當成自己的標籤

「沒了年薪三百萬,但我擁有一座島嶼!」耶魯高材生為何甘願辭職勇闖人生?

(資料來源:entrepreneur;首圖來源:ell brown, CC Licensed;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