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 編輯部推薦語】
「冒牌者症候群」指的是即便有高成就和能力,卻認為自己成功都是僥倖而來的心理現象。有別於主流意見教你「治好」自己的冒牌者症候群,華頓商學院教授 亞當.格蘭特 提出擁有冒牌者恐懼其實也有好處!
以下摘文出自博客來 Top1 暢銷書《逆思維》,一起看看為什麼該擁抱心中的冒牌者恐懼吧!
文 / 亞當.格蘭特
在冰島總統大選前一個半月,哈菈.托馬斯多提爾的民調只有 1%的支持率。為了把焦點放在最有希望的候選人身上,轉播首場電視辯論的電視台宣布,他們不會報導任何支持率低於 2.5%的候選人。在辯論會的當天,哈菈終於勉強過關。接下來的一個月,她的人氣一飛沖天。她不只是最有希望成功的候選人,也擠進了最後四強。
幾年後,當我邀請哈菈到我的班上演講,她提到促使她快速竄升的心理刺激因素就是冒牌貨症候群。感覺自己像冒牌貨通常被視為是一件壞事,而且這是有充分理由的:長期覺得自己不值得的感受會產生痛苦、摧毀幹勁,並且讓我們在追求抱負時裹足不前。
然而有時候,一種比較無害的懷疑感受溜進了我們許多人的心理。有些調查顯示,你認識的人有超過半數在職場生涯的某些時候,感覺像是冒牌貨。這種情況在女性及弱勢團體之間尤其常見。奇怪的是,在高成就者之間似乎特別顯著。
我教過的學生之中,有些還不到飲酒的合法年紀便取得專利,或是還不能開車便成了圍棋大師。但是這些人依然無法擺平他們的不安全感,不斷質疑自己的能力。對於他們的成就,標準的說法是儘管心存疑慮,他們依然達成目的,但是萬一他們的成功實際上是受到那些懷疑的驅策呢?
為了找出答案,當時在華爾頓攻讀博士學位、而現在是麻省理工學院教授的芭希瑪.特菲克(Basima Tewfik)召集一群準備開始實習的醫學院學生。她讓他們花半個多小時,和由受過訓練的演員所扮演,呈現各種疾病症狀的病患互動。芭希瑪觀察醫學院學生如何治療病患,同時記錄他們是否做出正確的診斷。
在一週之前,學生接受了一場調查,內容是關於他們有多常抱持一些冒牌貨的想法,例如我不像其他人所想的那麼夠格及我重視的人認為我比我自己所想的更有能力。那些自認是冒牌貨的人在診斷的表現沒有比較差,在關心病患的態度方面表現卻出色很多。他們被評為更具同理心、尊重他人又專業,並且在提問及分享資訊方面更有效率。在另一項研究中,芭希瑪發現投資專家也有類似的模式:他們越常覺得自己像冒牌貨,主管在四個月後對他們的表現評語就越高。
這是全新的證據,在冒牌貨症候群有益或有害的方面,我們還有很多要深入了解之處。然而,我不禁要想,我們是否誤判了冒牌症候群,只把它當作是某種疾病。
當我們的冒牌者恐懼突然出現,通常的建議是不予理會,給我們自己懷疑的好處。然而,我們可能會開始擁抱那些恐懼,因為它們會帶給我們三項懷疑的好處。
感覺像冒牌貨的第一項好處是,它會激勵我們更努力工作。這在我們決定是否要開始賽跑時,可能沒幫助,不過我們一旦站上了起跑點,它會帶給我們動力,繼續跑向終點,讓我們在決賽選手之間贏得一席之地。我橫跨在客服中心、軍隊、政府團隊以及非營利團體等領域所做的研究之一,我發現信心會使得我們感到自滿。假如我們從來不曾擔心教別人失望,我們就更有可能會這麼做。當我們感覺像冒牌貨,我們會認為有必要證明些什麼。冒牌貨或許是最後一個投入的人,但卻可能也是最後退出的那個。
第二,冒牌貨的想法能激勵我們更聰明地工作。當我們不相信自己會贏,重新思考策略也不會有任何損失。別忘了,完全的新手不會成為達克效應的受害者。感覺像冒牌貨會讓我們進入新手的心境,引導我們質疑其他人認為理所當然的假設。
第三,感覺像冒牌貨能讓我們成為更好的學習者。對我們的知識及能力心存懷疑會帶我們走下寶座,鼓勵我們從其他人身上尋找見解。正如心理學家伊麗莎白.克魯姆瑞.曼庫索(Elisabeth Krumrei Mancuso)及其同僚所寫:「學習需要心存謙遜地了解,你有需要學習的地方。」
這種動力的某些證據來自我們的前華頓博士生,目前任職紐約州立大學水牛城分校教授的丹妮兒.土辛(Danielle Tussing)所做的一項研究。丹妮兒在某家醫院蒐集數據,院內護士長的領導角色是依照班別輪流擔任,也就是說護士最後會掌控大權,即便他們對自己的能力心存懷疑。對於承擔職責感到些許遲疑的護士,事實上是更成功的領導者,部分原因是他們更有可能去尋求同事的第二意見。他們認為自己處在公平競爭的環境,知道他們有多少缺乏的經驗和專業知識能靠聆聽來補足。
【VO 讀者專屬好康】
別錯過 9 月好書抽獎!博客來 Top50 商管暢銷書
抽中直接寄給你點擊下方圖片,馬上參加 👇
《逆思維: 華頓商學院最具影響力的教授, 突破人生盲點的全局思考》
(本文書摘內容出自《逆思維: 華頓商學院最具影響力的教授, 突破人生盲點的全局思考》,由 平安文化 授權轉載,並同意 Vida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首圖來源:Pex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