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要挑選這篇文章】
人體新陳代謝裡的每個環節幾乎都需要鐵。鐵從肺部攜帶氧氣,通過血液,釋放氧氣到需要的部位,幫助身體解毒,並將醣類轉化成能量。如果體內缺乏足夠的鐵,血紅素合成不足,就會造成組織和器官缺氧,產生疲憊、精神不濟、容易頭暈等症狀。
(責任編輯:周彥均)
文/營養師 吳宜庭、圖/胡家芸
缺鐵是國人不少女性的困擾,最明顯的症狀就是「貧血」,Heho 營養師宜庭帶大家一次看缺鐵的症狀及常見的高危險群,提醒民眾除非確定自己真的有鐵缺乏情形,不然不建議自行補鐵劑喔!
根據 102-105 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調查,45 歲以下育齡女性的「鐵」攝取量都沒有到達建議攝取量 (DRIs),又以 13~15 歲、16~18 歲及 19~44 歲差距最大,僅達 DRIs 的 73%、80% 及 86%。主要以無貧血症狀的潛伏性缺鐵為主。
缺鐵的12個症狀

圖片來源:Heho健康
1.異常疲累:血紅素的製造會需要鐵質,當鐵缺乏時會沒有足夠的血紅素,就無法將氧氣順利送達組織和肌肉,心臟也必須更加倍工作,容易感到疲累。
2.蒼白:紅血球中的血紅素讓我們的血液呈現紅色,缺鐵時會讓血液顏色偏淡,因此缺鐵的人在皮膚、嘴唇或下眼瞼內側會較蒼白,尤其是中度或重度貧血的人。
3.湯匙狀指甲:嚴重的缺鐵性貧血可能會先有指甲變脆、容易碎裂,後期則可能出現勺狀指甲,也就是指甲中間凹陷、邊緣突起,像是可以盛裝水滴的湯匙。
4.舌頭腫脹或潰瘍:舌頭腫脹、發炎、蒼白或異常光滑,或是口乾、口腔潰瘍,都有可能是缺鐵的跡象。
5.易喘:當發現自己在走路、爬樓梯等日常行為容易氣喘吁吁,有可能是缺鐵所造成的血紅素攜氧量降低,讓身體必須藉由提高呼吸頻率來試圖獲得更多氧氣。
6.頭痛、頭暈:大腦是身體耗氧量很大的器官,缺鐵時血紅素降低,沒有足夠的氧氣到達大腦,可能導致大腦血管舒張,造成壓力和頭痛。
7.心悸:長時間缺鐵會讓心臟必須更努力輸出、將血液及氧氣送到全身,在少數人身上可能會有導致心跳不規則、心跳加速、心臟擴大或心雜音,甚至心力衰竭的風險。
8.皮膚乾燥、頭髮受損或掉髮:當皮膚和頭髮缺氧時,會變得較脆弱而乾燥,也和掉髮有關。
9.不寧腿症候群 (restless leg syndrome):不寧腿症候群指的是休息或靜止不動時會迫切想要移動腿部,常有腿部痠疼、麻、癢或灼熱感,尤其在睡眠時態別嚴重。發生原因尚不明瞭,但研究發現缺鐵性貧血者發生機率為一般人的 9 倍。
10.異食癖 (pica):異食癖指的是會對奇怪的非食物或食物有強烈的渴望,像是吃冰塊、黏土、泥土、粉筆或紙張,也有可能是缺鐵的其中一個跡象,並可能發生在懷孕期間。
11.情緒低落:研究發現缺鐵性貧血可能和成人的憂鬱症有關,缺鐵的孕婦有更高罹患憂鬱症的風險。
12.免疫力降低:健康的免疫系統需要鐵質,因此缺乏鐵可能會增加感染的風險。
缺鐵常見原因和高危險群
缺乏鐵的原因除了飲食中攝取不足之外,也有可能來自於需求增加(如孕婦)、吸收不良(慢性腸道發炎、乳糜瀉、小腸切除手術患者等)或是流失增加(月經過多、消化性潰瘍或結直腸癌)。
另外,新生兒或早產兒若沒有從母乳或配方奶中獲得足夠鐵,也可能有缺鐵風險,因此必須要在四到六個月時由副食品中補充。
勿自行診斷補鐵 過量易傷身
就算是符合以上提及的症狀或高危險群,也不建議「自我診斷」和自行購買鐵劑補充,因為缺鐵的檢測很容易可以做到,若確實有缺鐵,多數也都可以在醫生指示治療下改善。
若長期補充過量鐵劑,會對心臟、肝臟和腎臟造成損傷,因此最好在醫生處方之下使用鐵劑,不建議自行補充!如果補充鐵劑出現副作用,如便祕、嘔吐或胃食道逆流等,也請和醫生討論是否調整補充劑類型或劑量。
*VO編輯補充「含鐵量」豐富的食物:

圖片來源: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
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指出, 13至50歲的女性,每天應攝取15mg鐵質,建議可以多多攝取富含鐵質的食物如牛肉、豬肉、豬血、豬肝等,素食者亦可多攝取紅豆、黑豆、紅莧菜等植物性來源含鐵食物,透過飲食為身體補充鐵質。
(本文經 Heho 健康網 授權轉載,並同意 Vida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疲憊、掉髮、異食癖或腿動不停?營養師:缺鐵的症狀及高危險群一次看〉,首圖圖片來源:shutter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