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並不想生孩子,但我總是對那些討論「女人變成母親」過程的故事、論述很感興趣。

原因有點壞心,因為我想每次、每次地從那些描述中,檢查自己不生小孩的這個決策,是否仍然不變且仍然正確。

或許你跟我相反,你正猶豫且傾向「要生孩子」,但你也同樣會想多看那些女人變成母親的經驗描述——如果你是這類人,應該要比「不想生的我」看更多這類資訊才對。

今天挖到一本書,推薦給「跟我一樣不想生」、「跟我相反很想生」的各位《The Motherhood Complex: The story of our changing selves》(暫譯:解構母愛。)

讓兩個孩子的媽來告訴我們,母親的腦子到底跟原本有什麼不一樣

這本書的作者是 BBC 科普線資深記者 Melissa Hogenboom,她在書中梳理「為人母」對女性日常的深遠影響,並從生物科學、社會科學和人際心理學三個角度,分析女性成為母親後,大腦神經和心理的變化,以及這個身份對母親的職場表現和人際互動的影響。

別被生物科學、社會科學、人際心理學這些學來學去嚇到了,我讀到現在的感覺,作者總是用很日常的記敘,讓我們跟著她的文字一層層解構母性、母愛

——喔對了,他自己也已經是兩個孩子的母親,所以當然讀來會更有說服力。

書中談到包括:

1 女人懷孕期間的大腦運作有什麼不同?
2 生產過程對女人的自我認知產生什麼影響?
3 懷孕生產讓女人的身體造成什麼改變?
4 「成為母親」如何影響女人的人際關係以及職場關係?
5 沒能做一個世俗期待的母親,究竟讓女人背負多大的罪惡感?
6 為什麼快樂的家長能造就快樂的孩子(而且反之亦然?)
7 為什麼科技反而會阻礙如上第 6 點的發生?

坐在科學的肩膀上,讀《The Motherhood Complex》重新理解母性

Melissa Hogenboom 結合自己的育兒經驗、醫學研究報告,以及社會文化觀察,並融入腦神經科學、心理學和人類學等專業科學知識,來認識自己的母性。她說,她因此得以從一個全新視角去面對自己身為母親的這件事,而且她希望把這個新的視角帶給其他母親。

我還沒看完書,但我猜,她的意思是,當你知道自己很多做了母親後的情緒、反應、遭遇都能用科學來解釋(尤其是那些比較不好的),或許可以降低很多不安與焦慮。

(首圖來源: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