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來源:unsplash
(本文經合作夥伴 親子天下 授權轉載,並同意 Vida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出處:〈為生小孩超前佈署 我到底該不該凍卵? 〉)
【為什麼我們要挑選這篇文章】
晚婚或不婚越來越普遍,如果想在自己準備好時再生小孩,「凍卵」是很多女性開始思考的選項。讓專業醫師帶你了解更多有關「凍卵」的知識。
(責任編輯:戴相文)
文/張向晴
晚婚晚生已經成為現代人常態,坊間常有生殖醫學診所打出「凍卵」的宣傳,建議育齡女性提早準備,以免日後想生沒機會,也讓「凍卵」成了近年育齡女性間的關鍵字。不孕專科醫師蔡鋒博分析,這幾年凍卵略有增加,特別是在前幾年名模林志玲傳出凍卵新聞後,確實造成一波凍卵潮。
凍卵以三十歲以上女性居多
蔡鋒博指出,之前有機構曾經做過調查,大多數考慮凍卵的族群為高教育程度、中產階級以上 的 30~40 歲女性,尚無伴侶、追求職業目標、或是經濟尚未穩定等等,是女性考慮凍卵的主要因素。但以他個人的門診經驗,年輕女性比例較少,還是以超過30歲女性因為經濟能力較穩定所以較多。
中山醫院副院長李世明則觀察,這幾年凍卵人數呈現緩慢的增加,並沒有突然上升的狀況,凍卵者多半是在35歲左右。來凍卵的原因多半是擔心自己年紀太大,怕到時候生不出來。透過近年來冷凍技術的發展,讓卵子解凍成功率大幅提升,也增加不少女性提前凍卵意願。
急速冷凍和新型藥物 提升凍卵成功率
李世明指出,急速冷凍方式問世前,卵子在傳統慢速冷凍方式下,容易因為溫度變化導致解凍時造成卵子破壞。在快速冷凍方式問市後,這種玻璃霧化冷凍方式,將原本解凍成功率六成提升到八成甚至九成左右。
此外排卵藥物進步也是讓女性願意接受凍卵的因素。李世明說,在進行刺激排卵時,藥物經常造成卵巢過度刺激,最常見的狀況就是噁心、嘔吐、腹水增加;但現在使用新型藥物後,幾乎不會造成卵巢過度刺激。
至於凍卵該如何進行,李世明表示,首先凍卵者必須先施打排卵針,連續施打12天後再打破卵針準備取卵。取卵手術時由陰道進入取卵。醫師取出卵子後須在20分鐘內急速冷凍,避免卵子被冷凍的冰晶破壞。急速冷凍後放入攝氏零下196度的液態氮桶內保存。
卵子得來不易 越年輕所需卵子數越少
到底應該要存多少顆卵子才能提升懷孕成功率?蔡鋒博醫師指出,根據歐洲與美國生殖醫學會根據大數據的資料分析,小於35歲的女性,每顆成熟卵子解凍的活產率約4~5%,因此平均存下20~25顆成熟卵子,約有80~90%可達成一次活產的機會。依據發表在 Human Reproduction 的文章提出的演算公式:
以植入整倍體囊胚活產率60%來計算,得出以達到75%機率至少得到一名活產嬰兒為目標的所需卵子數:34歲10顆、37歲20顆、42歲61顆。也就是說,愈年輕凍卵,要達到成功活產所需的冷凍卵子數愈少。
蔡鋒博提醒,冷凍卵子不代表以後一定有機會生下小孩,未來使用這些冷凍卵子的受孕機率也非百分之百。根據美國解凍卵子的資料顯示,太年輕時因非醫療因素所冷凍的卵子,也可能因日後經由自然懷孕產子,而浪費了當初凍卵的資源,最後有解凍受精的比例很少,所以經濟效益不高。
冷凍卵子使用率低,建議先找醫師諮詢
蔡鋒博引用目前文獻報告,冷凍卵子使用率約為9.3%~12.1%,此數據可以讓大家思考,冷凍卵子到底是否划算?
李世明分析,根據中山醫院的統計,大約只有三成左右的冷凍卵子最後被取出使用。未能取出使用的原因可能是這些婦女冷凍卵子的年齡太早,結婚後自然懷孕,所以用不到;或是這些婦女一直未婚,無法解凍卵子。
李世明最後提醒,凍卵還是要從自身狀況考量,不是人云亦云或是朋友找了就一起去。還是要衡量本身交友、婚姻、經濟能力等狀況,最好是在30歲左右找專科醫師進行諮詢,才能掌握生育黃金期,這樣超前佈署才真正有意義。
延伸閱讀:
【不想老太快!】半世紀的老化研究:一個人在 40 到 50 歲間的態度與運動習慣,最能決定日後老化的程度
(本文經合作夥伴 親子天下 授權轉載,並同意 Vida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出處:〈為生小孩超前佈署 我到底該不該凍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