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要挑選這篇文章】

不少人都有肩頸痠痛的經驗,可能是低頭滑手機、久坐使用電腦,或是不正確的運動健身等引起。時時觀察與調整自己的姿勢,找出問題根源,才能減少關節進一步的損傷。

(責任編輯:林蕙)

文/張靜慧

33歲的哲偉在工作之餘喜歡打壘球,有一次投球時,右手臂突然痛到無法舉起,休息後慢慢變好,但仍然隱隱作痛,同時伴隨右側肩頸痠痛,斷斷續續延續了3個多月。

他以為缺乏運動才會肩頸痠痛,就去上重訓課,還特別請了個人教練,希望練胸肌、上臂再有力氣些,投球才能投得遠。

重訓兩個月後,他發現躺在背板上做臥推動作,上推槓鈴到某一個角度,或者增加重量時,肩關節疼痛、痠痛的感覺又出現了,比投壘球時更明顯,使用電腦時也覺得肩膀卡卡、脖子痠痛僵硬,甚至影響睡眠。教練也發現他有高低肩,代表受力不平衡。骨科醫師的診斷是關節盂唇撕裂傷,導致深層的疼痛、痠痛

觀察、歸納再治療,才能解決問題

易康脊足體態物理治療所主治療師宋宏謙指出,一對一的物理治療強調觀察、歸納,再做治療的分類,這樣才能真正解決問題。他觀察哲偉模擬投球的動作,肩膀無法抬超過90度,無法做投擲的動作。

他也看出哲偉的姿勢跟儀態因為肩膀痠痛而改變,而靜態的姿勢其實反映出動態出力的結果:鎖骨往下降,肩胛骨往內、往上,頸椎歪斜偏向右側,左右肩膀看起來明顯有力學異常,需要導正,才能減少關節盂唇進一步損傷。

從觸診則發現,哲偉肩部旋轉肌的用力非常不協調,舉手時會聳肩,肩膀往上、往前頂,肱骨就會頂到肩胛骨盂唇的部分,增加頸椎和肩胛骨間的肌肉或頸椎小面關節壓迫。

圖片來源:臺灣物理治療學會提供,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用手法治療伸展緊縮的關節及肌肉

進一步再測試肌肉筋膜的柔軟度,結果發現哲偉上胸椎背胛部分縮緊,平躺時肩關節外轉肌的肌肉特別短縮,因此投球時沒力,也讓肩胛骨無法隨著舉手的動作而打開,因此哲偉習慣聳肩,讓肱骨往前跑。宋宏謙評估這屬於「肱骨前移症候群」,同時也有「肩胛骨下旋症候群」。

針對肱骨前移症候群,宋宏謙採用手法治療(徒手治療),幫助哲偉伸展緊縮的肩部關節和肌肉,鬆解沾黏的筋膜,尤其是胸肌纖維及肩胛後外側肌肉;同時用關節鬆動術幫肱骨由前往後鬆動,並導引哲偉在不痛的範圍完成舉手的動作。

此外也設計功能性訓練,比如手掌推牆,幫助肩胛骨覺察到脊椎連結上肢的穩定力量,這樣哲偉投球時力量從身體中心發出,才能控制力量,球速較快,而不是用手部附近小肌肉去甩球。

打電腦駝背、頭前傾,後遺症多

而肩胛骨下旋症候群,造成從肩胛骨到頸椎間的提肩胛肌、肩胛骨附近的下斜方肌、前踞肌弱化及無力,肩胛骨與肱骨沒有處在平衡的位置,因此出力不均,造成肩頸痠痛。

宋宏謙設計彈力帶運動,訓練哲偉弱化的肌肉,並提醒他調整姿勢,「用電腦時圓肩、駝背、頭前傾,容易造成胸前肌肉短縮、提肩胛肌緊繃;同時肱骨前移、肩胛骨下垂,肩胛骨周圍肌肉因而緊繃、痠痛,肱骨與肩胛骨也會對位不正確,肱骨易撞到關節盂唇,造成盂唇撕裂。」

圖片來源:臺灣物理治療學會提供,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在接受10~12次治療後,哲偉的症狀明顯改善、康復,宋宏謙也提醒他,打球前要記得做肩部肌肉的熱身運動及控制核心肌群,養成良好的動作習慣,才能預防傷害,他就可慢慢開始打壘球了。

宋宏謙 物理治療師

現職

易康脊足體態物理治療所 總監

舜復脊足醫學MORS矯治學系統 創辦人

學經歷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物理治療理學士

臺灣脊骨矯治醫學會 脊骨矯治核心課程 結業

專長

脊椎疼痛與手法矯治、足踝物理治療、體態健康與功能性訓

(本文經合作夥伴  社團法人臺灣物理治療學會    授權轉載,並同意 Vida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動太少造成肩頸痠痛?其實是運動傷害沒治好〉。首圖圖片來源:臺灣物理治療學會提供,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