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虎媽貓爸》劇照

(本文書摘內容出自 《心理韌性》,由 親子天下 授權轉載,並同意 Vida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

《VO》導讀:

在孩子不守規矩的時候,你會用「體罰」的方式管教嗎?

美國研究提到,體罰雖然可以修正不良行為,但它也是所有管教法裡面帶來傷害最多的教養方式。童年時期如果經常被體罰,對孩子日後的發展有什麼影響?

(責任編輯:陳致加)

文 /臨床心理師 陳品皓

負面童年經驗與心理健康

對年紀愈小的孩子來說,親子關係的品質不只重要,更是關鍵。許多心理學、精神醫學、大腦科學的研究都已經證實;孩子與家人的關係品質,是決定大腦發展的關鍵因素之一(當然還包括飲食、作息等),如果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遭遇到負面的童年經驗,會對大腦的發展留下不可磨滅的損害。

什麼是負面童年經驗呢?這得從一個故事談起。一九九○年代前後,打造強韌的大腦美國有一位醫師文森.費利堤(Vincent Felitti),他在為患者進行減肥計畫時發現,不管瘦身效果再怎麼好,總會有一定比例的患者在減肥結束後沒多久,又突然嚴重的復胖。經過仔細的調查後,費利堤醫師發現這群復胖的患者中,有極高比例的人在童年時曾遭遇過各式各樣的負面經驗,包含家人的精神虐待、性侵、失去親人、缺乏照顧、被忽略等。在那之後,有愈來愈多的研究開始試圖了解童年經驗與心理健康的關係。

如今我們知道,小時候經歷過愈多負面童年經驗(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簡稱A C E)的人,長大之後的心理健康問題也愈多。由此可見,童年創傷與負面經驗,會對孩子帶來深遠的影響,甚至影響到成年後的身心健康。不少研究指出,在語言暴力(像是被貶低、侮辱的溝通方式)、忽略或肢體暴力下長大的孩子,大腦會隨時處在一種過度警戒的狀態,當大腦過度警戒持續太長的時間,就會干擾孩子情緒調節的能力,甚至引發暴力行為。也就是說童年負面經驗會讓大腦失去自我穩定的調節功能。事實上,在國外的研究中,我們發現有上述負面經驗的孩子,在某些腦區(例如海馬迴)的生長跟功能,確實跟一般孩子有不小的差異。

人際創傷與體罰的負面影響

在我的治療經驗中,許多孩子很容易對別人的一句話、一個眼神或一個動作,產生過度的反應或暴衝行為,像是罵三字經、丟東西或翻桌,這背後多多少少都可以看到,孩子曾經歷類似上述的負面經驗。然而,孩子這些過激的反應,又會進一步在班上或在家中造成更多的衝突、誤會、排斥、侮辱甚至霸凌,使他逐步陷入不被團體接納的人際孤島中,慢慢形成如下面圖片的負向循環。

圖片來源:《心理韌性》

從上面的圖片可以知道,負面童年經驗會影響孩子的身心發展,然後廣泛耗弱他生活中各個層面的表現,最後損壞了人際關係的品質,又回過頭來進一步變成孩子的負面經驗,影響其心理的狀態。

在孩子的負面經驗當中,體罰是另一個嚴重的創傷來源。九成以上的心理學研究同意:體罰對孩子遠遠弊大於利。美國新罕布夏大學教授穆雷.施特勞斯(Murray Straus)團隊曾彙整全美橫跨三十二州、超過七千個家庭的研究,指出「體罰對孩子帶來嚴重的傷害」,研究中提到體罰雖然可以修正不良行為,但它也是所有管教法裡面帶來傷害最多的教養方式。

體罰可能為孩童帶來的影響包括:
• 不良的心智發展
• 親子之間的關係傷害
• 提高孩子攻擊其他學童的風險
• 提高孩子日後攻擊雙親的風險

因此,避免體罰,對孩子的身心發展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如果你不確定哪些事情屬於負面童年經驗,本章節末所附的問卷,你可以自由使用加以了解。

與親密的家人互動有助減壓

現在我們知道負面童年經驗對孩子造成的傷害,但是您應該更想知道,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有沒有什麼方法能增進孩子的身心健康?這也是許多研究想了解的部分,它們想知道什麼環境對孩子的身心有正面幫助;結果令人訝異的是,其實只要一些很簡單的互動,就能為孩子的身心帶來正面幫助。其中我們最熟悉也最常見的方法,就是家人之間親密的擁抱或說話。

美國威斯康辛大學曾做過一個深具啟發的實驗;該大學心理學教授賽斯.波拉克(Seth D. Pollak)找來許多就讀國中、國小的女生參加實驗,研究透過刻意操弄的方式先讓孩子產生壓力感。然後這些處在壓力下的孩子,有三分之一跟媽媽擁抱十五分鐘,有三分之一透過電話和媽媽說話,剩下的三分之一除了看電影之外,什麼都沒做。

當這三組女孩完成各自的任務後,波拉克接著檢測她們的壓力荷爾蒙(皮質醇),結果發現跟媽媽擁抱或聊天的孩子,在短時間內就降低了八成的壓力,而看電影的孩子,她們壓力下降的程度相較之下就顯得相當緩慢。這項研究讓我們知道,有時僅僅是和家人進行肢體碰觸、有意義的交流,就可以帶來心理上的幫助,以及生理上的改變。

看到這邊,大家應該不難發現,這實驗真正的重點在於;孩子跟家人的相處與互動品質是核心的關鍵。如果今天孩子跟家長的關係不好,親子之間沒交流,甚至衝突連連,相處有困難,那麼一旦孩子遇到壓力,也不太可能會主動跑去和家人擁抱或交談,甚至還很可能會被拒絕,讓事態不斷向下沉淪。

所以,這項實驗凸顯出的核心,仍然是親子之間的關係品質。因此,打造孩子強韌大腦的基礎,奠定在親子關係的品質,而透過有效能的溝通方式,將有機會增進這個目標。

VO VIP 專屬天下購書優惠

心理韌性

進入「天下網路書店的 VO 專屬店中店
就能享有專屬於 VO 讀者的 75 折 購書優惠
(把書放入購物車中,會立即轉換成專屬優惠價)

這裡買

想看更多「親子教養的秘訣」,快來追蹤 VidaOrange 生活報橘

延伸閱讀

【孩子的智商跟家庭有關】哈佛 75 年研究:5 種壞習慣,會導致孩子越來越笨

「所有人一開始本來就都是玻璃心的。」臨床心理師陳品皓:從小培養孩子自信的「3 個方法」

【忍不住對孩子發脾氣?】哈佛研究發現:父母吼罵會「降低」孩子智商,事後彌補也沒用

(本文書摘內容出自 《心理韌性》,由 親子天下 授權轉載,並同意 Vida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