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Pexels

(本文書摘內容出自 《心理韌性》,由 親子天下 授權轉載,並同意 Vida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

《VO》導讀:

臨床心理師陳品皓彙整多年來的兒少諮商輔導經驗,指出自信低落的孩子,容易受別人影響,沒有自己的主見,而且面對事情會習慣選擇逃避。有什麼方法可以幫助孩子在長大的過程中培養「自信心」?

(責任編輯:陳致加)

文 /臨床心理師 陳品皓

我們都知道自信心的高低,對孩子在人際關係、學習態度或生活管理等許多層面,有非常大的影響力。所以在學校裡,家長常見的擔憂之一,也是孩子自信心不夠該怎麼辦?

自信心是一個很大的概念,包含許多元素,其中有兩個主要成分,組成一個人自信的核心內涵:第一個部分,是一個人對自我看重的程度,也就是覺得自己是不是重要或有價值的人;第二個部分,則是一個人相信自己有完成挑戰、解決事情的能力。

自我價值感

一個人看重自己的程度,叫做「自我價值感」。自我價值感良好的孩子,他相信自己是值得被愛的,別人也會看重他,人際互動通常也較為信任與良善。

一個自我價值感不穩定或低落的孩子,在關係裡往往是退縮的,很容易受到朋友的影響,沒有自己的主見。甚至有時別人說了一些話,明明和孩子沒有關係,但價值感低落的人聽了就好像被刺到的感覺,誤以為別人在攻擊自己。

有些人會說這是「玻璃心」。但事實上,所有人一開始本來就都是玻璃心的,因為自我價值感是我們在成長過程中,透過自己的經驗、與家人的互動中慢慢建立起來的

自我價值感之所以重要,是因為當孩子具備良好的自我價值時,他看重自己、相信別人,也能與旁人有良好的互動。而本書所有章節分享的內容,都是建立自我價值感的來源。

自我效能感

相信自己具備完成挑戰、解決事情的能力,在心理學上叫自我效能感,是我們對自己能力相信的程度。自我效能感高,就是我相信自己可以把事情做好;自我效能感低,就是我不覺得自己有能力把事情做好。在生活的任何層面,這兩種心態都會帶來很不一樣的結果。

自我效能感高的孩子,因為相信自己有能力可以解決問題,所以在面對挑戰的時候,往往會比較主動,願意去面對、接受這些挑戰,並且努力做一些嘗試;自我效能感低的孩子,往往會覺得自己沒辦法把事情做好,所以一旦遇到事情,就會直覺的想要逃避。

自我效能感高或低,同樣也會影響孩子生活中非常多的面向,其中最常見的,就是孩子碰到挑戰時,能夠接受與面對的意願。

自我價值感與自我效能感,是孩子自信心的來源之一。但如果孩子自我價值感或自我效能感都不高,那該怎麼辦呢?如果這也是您擔心的部分,我們將在本章提供一些思考面向,幫助爸爸媽媽能在生活中促進孩子的自我價值感與自我效能感。

營造支持孩子的環境

許多心理學研究指出,影響一個人自我價值感的各種因素中,「環境」是最核心的關鍵,尤其是他被環境對待的方式。多年的臨床經驗告訴我,很多價值感低落的孩子,他的環境很常充斥類似以下的對話:「你是笨蛋嗎?」「你白癡呀?」「你這些事情都做不好,我是怎麼教你的?」「別人說一次就懂,你是要說幾次才懂?」「你們班其他人都可以,就你不行?」「你還真的以為你很厲害?那是別人不屑才讓你!」「不是你厲害,是別人太爛,知道嗎?」

類似這類的言語,全部都是在貶低或侮蔑一個孩子的人格與價值,這對孩子內心的破壞非常大,也很難修復。避免攻擊孩子的人格,這是非常重要的事。因此,在批評或責罵孩子時,我們可以試著把重點放在行為的層次:「我對你這樣做事情,基本上是非常不滿意的。我相信你應該有更恰當的做法。」

反過來說,很多研究也發現,在家庭成員間相處融洽、溝通順暢,對孩子有情感支持的環境裡,孩子的自我價值感往往也較高。因為他會感受到:「不管怎樣,我的家人都非常愛我。」光是體會到這一點,就能為孩子的價值奠定重要的基礎。換句話說,自我價值感奠基於家庭關係的品質,而溝通往往又是傳遞關係的媒介,因此在本書的第五章,將會針對親子溝通的部分,做更深入的介紹。

增進自我效能的三個方法

至於培養孩子自我效能感的部分,又該怎麼做呢?

我們前面說過,自我效能感是一個人對自己有能力完成事情的相信程度,也就是「我可以」的信念。這種信念怎麼培養呢?關鍵就在成功的經驗與失敗的轉念。當孩子做一件事情成功了,自然就會想繼續往下做,因為成功的經驗對大腦來說是很興奮的刺激。同時,孩子面對「失敗」與「犯錯」的態度,則是另一個關鍵,畢竟失敗或犯錯會讓人充滿挫敗感,最後只想逃避。所以,自我效能感可以分成兩個部分:成功經驗的累積,以及面對失敗的態度。

雖然我們都知道成功經驗很重要,但我們面對孩子犯錯或失敗時的回應跟態度也同樣重要。失敗跟犯錯對很多家長來說有一點點不一樣,爸爸媽媽心中認為失敗是孩子至少有先努力,而犯錯是因為孩子沒用心,所以我們看待孩子失敗時會寬容一些,面對犯錯則會怒氣沖天。但事實上,不管是失敗還是犯錯,關鍵在於它帶給孩子的意義,如果我們只是處罰(責備)孩子犯錯的後果,就會讓孩子產生逃避的心態。

許多家長(包含我在內)都很習慣這麼說:「你看看你,我就跟你說了吧!說了這麼多次,結果這件事你還是做不會!」「我之前是怎麼說的?我是不是跟你說⋯⋯我都說了八百次了!」

這些指責其實都沒錯,但這是在怪罪孩子不聽話,沒辦法幫孩子帶來提升或改進的空間,反而強化孩子不能自我判斷的限制。所以從增進成功與面對失敗(犯錯)的兩個角度來說,我們可以透過三個方法來增進孩子的自我效能感。

第一個方法是:提供孩子選擇與承擔的機會。

孩子對事情是充滿好奇跟興趣的,所以他們會想要探索、嘗試跟體驗。但我們很容易幫孩子決定他的行為,像是出門要不要穿外套、襪子要穿哪一雙等,孩子在事事被決定的環境中,沒有真正自己動手嘗試的機會,就很難意識到行為與後果的關係,從中累積滿足的經驗或自省的調整。

提供孩子選擇的機會,這是很重要的事情。你可以決定大方向,但在適度的範圍中,讓孩子做選擇,並讓他為自己的選擇承擔後果,比如說你們要走路去市場買東西,但走哪一條路線孩子可以做選擇;走路要走在人行道上,但路上有一灘水,孩子可以去踩踩水,體驗褲管濕了、鞋子濕了的感覺,這些經驗對孩子來說,就是一種選擇跟承擔的體現。

很多大人管控孩子生活的程度細節到像在當兵;「吃飯專心吃,不要看旁邊!(為什麼不能看旁邊,會扭到?)」「坐好!不要駝背!(要不要順便挺直腰,板凳坐三分?)」「穿那件藍色的外套,不要穿這件!(你藍色系?)」「不要碰欄杆,很髒!(所以是不能洗手?)」「走路就好好走,不要用跑的,撞到人怎麼辦?(不就剛好可以練習怎麼說抱歉?)」

有時候我們限制孩子的原因,連我們都很難說服自己,可以說出來的理由,大部分連我們自己都做不到。你可以掌握大方向,然後在細節開放。

第二個方法是:保留孩子願意嘗試的動機。

請記得:「凡有肯定,必有保留。」一旦孩子有任何新的嘗試或成功的經驗,就給予肯定,你可以說:「我看到你願意去做這樣的嘗試,嘗試本身非常重要,所以我很肯定這一點。」這樣的說法可以保留孩子願意嘗試的空間,讓他對事情有一份嘗試的勇氣。

有時候,孩子可能在某個領域有很強的動機,在另一個領域就興趣缺缺,這也沒關係。因為自我效能感本來就會隨著不同科目或領域有所不同,你可能對英文很有天分,但對數學則是一竅不通,那你對英文跟數學的自我效能感就會不同,而我們的重點在於,讓孩子透過累積成功的經驗,建立自我效能感,然後這些成功經驗會形成他的自信,這才是我們最核心的目標,而不是要求他樣樣都好,事事都有效能感。

甚至你也可以接受孩子的拒絕。拒絕本身也是一種嘗試(嘗試拒絕你,這需要勇氣,並長出力氣),只是我們要評估,當孩子拒絕的時候,這是他真正思考利弊後的結果,還是想要逃避的說詞。有關孩子逃避面對的部分,後面我們會再慢慢分享。

第三個方法是:用「事後學習法」幫助孩子增進自我效能感。

當孩子犯錯時,該怎麼辦?簡單來說,我們如果目標是學習,就可以在犯錯後用詢問的方式,幫助孩子從犯錯中學習,而不是責備孩子不聽話的後果。

我會說:「如果今天這整件事再重來一次,你要透過什麼樣的方式,避免這樣的結果?」這問題已經跳脫出對錯的責備,而是引導孩子重新回到事件過程中,讓他透過事後的想像再看一次事件,並且從中學到改善的方法,這也是增加效能感的一種方式。

「事後學習法」引導孩子去思索面對事情時,可以怎麼重新做,然後把事情做好,愈具體愈好。透過回顧錯誤,孩子學到一個新的方式,而在整個問話的過程裡面,其實家長也是在無形中鼓勵孩子「從錯誤中學習」。

你可能會問:「那孩子不聽話犯錯,難道我們還不能生氣嗎?」事實上,你本來就會生氣,也應該要生氣,不生氣才奇怪。生氣是因為孩子不聽話,是因為自己被否定,是因為擔心孩子犯錯,過濾我們生氣背後的這些理由,不正是支持我們讓孩子從錯誤中學習的原因嗎?從更自私的角度來說,我們就是希望孩子以後不要怕犯錯。現在趁孩子年紀小,犯錯的成本也小,那從中學習剛剛好。

找到合適的學習方法與途徑

在學校中的學習,也跟自我效能感有很大的關係。比如有些孩子可能對英文就是提不起勁、沒有動機,而家長常見的做法是跟孩子談條件,要是他考得好就給獎勵。等到試過許多方法都沒什麼用之後,有些家長可能兩手一攤,直接放棄。

不論是談條件或放任不管,都沒辦法幫助孩子建立對學習的內在動機。學習一定是充滿挫折的,如果缺乏成功的經驗,他就不太會相信自己有學習能力,自我效能感當然低落。造成孩子挫折的根源,往往是因為找不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例如老師上課實在太無聊、家裡沒有學習的氣氛、補習班太有壓力、家教太嚴格等。

學習低落通常跟教學技巧還有學習方法有關,所以我們應該針對這些部分找出解決方式,而非一味要求孩子更加努力。畢竟,沒有方法或技巧的努力,就好比要人開好一輛沒有方向盤的汽車,問題不全然出在駕駛身上。一旦方法改變了,學習可能也就跟著改善了,孩子自然會慢慢找到學習的樂趣,增進自我效能感。

在這個章節,我們分享了自信心的兩個主要部分——自我價值感與自我效能感。自我價值感需要家人對孩子的支持、良好的關係,還有對孩子的信任;自我效能感建立在孩子的成功經驗上,同時鼓勵孩子在錯誤中學習新的可能。在兒童與青少年時期,這兩個部分都是不穩定的狀態,然後慢慢融合,成為孩子自我概念的核心。在接下來的每一節,我們來看看如何在生活的種種挑戰中,陪著孩子建立自我價值感與自我效能感。

VO VIP 專屬天下購書優惠

心理韌性

進入「天下網路書店的 VO 專屬店中店
就能享有專屬於 VO 讀者的 75 折 購書優惠
(把書放入購物車中,會立即轉換成專屬優惠價)

這裡買

想看更多「親子教養的秘訣」,快來追蹤 VidaOrange 生活報橘

延伸閱讀

【孩子的智商跟家庭有關】哈佛 75 年研究:5 種壞習慣,會導致孩子越來越笨

【當爸媽之後,真的偶爾理智線會斷裂】10 個處罰孩子時絕對不能做的事

【忍不住對孩子發脾氣?】哈佛研究發現:父母吼罵會「降低」孩子智商,事後彌補也沒用

(本文書摘內容出自 《心理韌性》,由 親子天下 授權轉載,並同意 Vida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