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來源:《棄貓 關於父親,我想說的事》/鄧羽辰攝
【《VO》編輯檯好書推薦:《棄貓 關於父親,我想說的事》】
文/盧亞蘭
不論一個人是不是和父母同住,成年前的家庭生活,往往強烈形塑著一個人的風格氣質,這點在藝術家、文學家身上,特別容易發現。 村上春樹,最新的短篇作品——《棄貓 關於父親,我想說的事》,以童年時和父親一起去海邊拋棄一隻貓,揭開與父親關係的微妙。身為獨生子的他,在成長過程中,經歷了許多兩代之間的溝通挫折、相處矛盾、與自我懷疑,而在年紀漸長後,他理解了這些是生命中必經的「不能承受之輕」。以下節錄 3 段村上春樹這些年來,身為獨子,或僅僅是一位兒子的體悟:
一、你不知道該問不該問,但除了父母沒人有解答
「父親每天早晨為什麼不面對一般正式佛壇,而要面對那小玻璃罩念經呢?那也是我不明白的事情之一。」
村上春樹憶及父親每日清晨,總會儀式般的閉目念經,他總想多問父親一點,關於才 27 歲就歷經「巨大悲慘」的情況,但他隱約覺得,這是父親背負著的巨大愧疚,自己不好再去窺探傷疤。身為獨子,不會有手足在身邊一起壯膽,去問父母發生了什麼事,亦或是和人分享偷聽到的爸媽秘密,拼湊出事件始末的機會。多數的時候,是自己在心中不斷猶豫——「我到底該怎麼跟爸爸談這件事」?
二、你好像擁有很多,但內心又覺得很匱乏
「和自己年輕時代比起來,恐怕會覺得『生在這麼和平的時代,沒有任何干擾,可以盡情用功讀書,怎麼就不認真一點努力學習呢?』」
已經離學生時代很遙遠的村上春樹,坦言至今仍會夢見自己在參與大考,且答不出任何一題的情景。當一個小孩同時得到父母所有關注時,時常會被「要呈現給父母看」、「要自己完成父母的期待」等壓力壓得喘不過氣,在滿滿的雙親之愛澆注下,孩子內心常常像是獨自一人在跑一場「沒有終點線」的馬拉松。
三、你同時懼怕父母,但父母又是最親密的朋友
「有次父親好像對我吐露心聲似地告訴我,自己所屬的部隊,將俘虜的中國兵處死……我當時才小學低年級,父親淡淡地說著當時處刑的情況。」
在村上春樹父親臨走前,他們有了一場尷尬的對話,村上春樹形容,當時有股力量在他的心中揮發。相對於擁有許多兄弟姐妹一起成長的孩子,獨子許多時刻只有父母可以談心,「和媽媽說秘密」或「和爸爸立約定」取代了「兒童對抗大人」、「姊妹一起排擠弟弟聯盟」等,但同時父母又時常是管教自己的人,於是一種「你明明是最懂我的朋友,卻一直制約我」的矛盾感,便油然而生。

圖片來源:《棄貓 關於父親,我想說的事》/鄧羽辰攝
或許就像許多人「當了父親,才理解父親」的心境一樣; 村上春樹起初只是想用文字記下與父親相處的片刻,但在接連把事件說出來後,他發現許多悶在內心的疑惑,答案早已傾瀉在字裡行間。
從弱小的貓咪,回憶起高聳而威嚴的父親;再從回憶父親口述的戰時過往,拼出每日早晨父親的閉目念經的模樣。村上春樹文學中經典的「以輕描淡寫,刻畫沈重遠意」,淵源竟是家庭無形中帶給他的養分。
延伸閱讀
「父母也是要慢慢練習的過程,直到自己變成一隻章魚。」單親奶爸把陪兒子的日常畫成暖心插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