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Pexels

(本文書摘內容出自《做自己的職場情緒教練:用Bowen理論鍛鍊你的高情商》,由 商周出版 授權轉載,並同意 Vida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

《VO》導讀:

人生來就是有情緒的生物,透過「認識自己情緒背後的成因」,以自在與智慧解決負面情緒。

(責任編輯:鄧羽辰)

文/ 林佳惠、林惠蘭

常常聽到一些朋友抱怨自己在工作團隊中付出很多心血,周遭的工作夥伴卻常常兩手一攤,宛如事不關己。然而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扛責的角色與位置,不能換人做做看嗎?究竟是主動選擇,還是不得不的被選擇?這角色除了帶來負面的感受外,有沒有也帶來某些好處?

根據包文理論,高功能與低功能雙方是一種互惠模式(reciprocity),當以自己為主導角色(高功能者),迫使另一方(低功能者)配合時,主導的一方會要求配合者順從並聽話照做,以得到更多配合者的自我。然而,這樣的狀態到底是誰失去了自我?

少了我就不行的高功能者

在包文系統理論中,高功能者的特色大致可以彙整如下:

‧認為自己想的才是最好、最正確的。

‧努力在各方面呈現到最完美。

‧告訴別人「應該」要怎麼樣才對。

‧自認可以擔起更重要的責任。

‧接手對方可以勝任的事情。

‧對別人感到不耐煩、視對方為「麻煩」。

‧以「顧全大局」,要求別人改變。

‧當對方不配合就貼標籤。

前幾年,我在工作場合認識了一名中年女性江姐,她是一位幹練的中階主管,卻苦於無法突破升遷。江姐非常有責任感,性格直率,敢說敢做敢當,不僅扛下自己的工作,如果有她看不下去的爛攤子,常常是二話不說,立馬出手解救危機。

因此,她是上級長官們最信任的中階主管,只要把事情託付給她,不僅能快速處理,而且是品質保證。她也常當同事們的救火隊,照理說被救的人應該會很感謝她,但事實卻相反;同事之間並未因為她的兩肋插刀而有所感動,更沒有進一步的情感交流,為什麼?

乍看之下,江姐救火的動機很簡單,爛攤子若不收拾,可能會讓整個團隊進度停滯或遭遇危機;然而真正擔憂的是,在覆巢之下無完卵的生存焦慮,為了不受池魚之殃,危及到自己,因此先出手協助,免得牽連受累。

她的信念是,「你爛,我也會爛,你倒,我也會倒」,但把危機處理好後,容易呈現「少了我,你們就是不行」的態度。與其說在展現能力,背後更深一層的感受是,當有人無法負責時,她的挺身而出是無奈的,也是憤怒的,因為是出於自我保護而來扛責。有時因為過於直接與主動,導致被營救的同事與主管充滿著威脅感,更因為跨越了職場分層負責的界線,因此直屬主管難以敞開心胸肯定江姐的作為,在職位上也不願拉她一把。

江姐在職場上的積極態度,就是典型的「高功能者」,因為她總是事事承擔下來,也會引發身邊的人傾向成為「低功能者」。高功能者與低功能者不是單一方想怎樣就能怎樣,這是一個雙方互惠的狀態與過程。

高低功能之間的關係,能解套嗎?

在職場上扮演高功能者的人,往往在家庭也是這樣的角色。江姐在家裡排行老大,有弟弟妹妹,雙親都是社會底層的勞動者,到處打工維生,撐起全家生計;因此家庭環境較困頓,一直被歸在低收入戶。父親做事不積極,工作常常有一搭沒一搭,因此經濟重擔落在看不慣父親作為的母親肩上。為了分擔雙親的辛勞,江姐從小就扮演小媽媽的角色,照顧弟弟妹妹的日常生活。

她很早就發現領取獎學金是最快的賺錢方式,因此從小在學校的成績都非常優異,從小學到大學,獎學金始終沒間斷。這些獎學金也成了支撐他們家庭經濟的重要來源之一。當母親漸漸年邁,扛不下來的責任就逐步轉移到江姐身上,長期以來,江姐的家庭關係呈現是一個擺爛、一個負擔,當負擔的人無法承受時,再由另一人承擔⋯⋯這樣的狀態延伸到後來在職場上呈現的現象,江姐所遇到的問題也是一樣:同事擺爛,她承擔。

一直身處這樣的模式,讓江姐很不快樂,卻也無力改變現狀。

「當年在學校那些成績比我差的同學都出國唸書了;在其他企業、機構上班的同學,薪水比我多,升遷也比我順遂;我賺的錢好像都不是我的,做出來的成績,好像也都不是自己的。」

江姐所有的一切都是要貢獻出去,離自己的期望太遙遠。唯一讓她有存在感的就是不斷透過表現、加薪,然後往上晉升,但是因人際關係不好,升遷這件事也不如預期中的順利。

所以當做的事情越多、立下的功勞越大,失落感就越明顯。江姐不管在哪個場域裡,都習慣扮演高功能者的角色,與她產生關聯的家人或是同事,會因此成為低功能者。真的是別人能力不好,導致江姐一定要這麼辛苦嗎?

高低功能之間的關係,能解套嗎?

江姐可以不要選擇站在高功能的位置上嗎?

答案是:當然可以。

人際關係中往往需要由高功能的人主動先讓自己後退一步,同時把標準降低,不介入、不插手,低功能的人才有空間提升;若高功能者不自覺自己的處境,不懂得鬆手,即使由低功能的人主動出擊,也不容易產生關係改變。

被動的低功能者

江姐是典型的高功能者,雖然高功能者的氣焰常讓人無法忍受,但我們容易同情他們,畢竟高功能者一直在行動做事。

相較之下,低功能者就較不容易得到同理。

人際往來中,每個人多少會配合他人,有時為了讓事情進行更順利,有時為了對方而願意屈就自己,而有時是為了讓自己得到他人認同。

倘若一個人習慣交出自我,長期處在「配合的位置」,終將逐漸喪失為自己做決定的能力。長此以往,會進入一種失功能狀態。這些狀態可能反應在身體疾病、情緒性症狀或社會性失調,像是酗酒、違法以及不負責任的行為。

低功能者的特徵大致歸類如下:

‧無法做任何事或決定,最好都由別人給答案。

‧就算是一點點小事都很害怕犯錯。

‧對於任何幫忙,就算不需要也總是來者不拒。

‧自己就能勝任的事情仍傾向於被動等待。‧認為自己就是一事無成的「麻煩製造者」。

‧以「大局為重」動搖己見。

‧三不五時呈現病態和懶散。

‧別人的要求就算不合理,也不說出來的委屈自己。

當我們愈想幫助低功能者,往往低功能者的狀態會愈糟。

我曾經輔導過一位中年男子阿忠,就是低功能者。阿忠本質不錯,個性溫和,原本在房仲業擔任業務,面對上門看房子的客戶都彬彬有禮,可是始終沒辦法順利成交、提升業績,最後實在混不下去了,只好離開房仲公司。之後他開始在職場流浪,常常三天捕魚、五天曬網,從事過直銷、保全、清潔公司,但沒有一份工作可以持久。

雖然阿忠太太有上班,但他們育有三個小孩,阿忠不穩定的工作狀態,幾乎讓家中的經濟狀態陷入紅色警戒。但是阿忠並沒有危機感,在家裡不是滑手機,就是看電視,什麼事都不管,家事讓三個小孩輪流做,不理會小孩考試要溫書。太太也叫不動他,而且還會對太太的指令心生怨懟,覺得太太看不起他,壓迫他。阿忠在家的狀態,後來完全反應在職場上,消極被動、滿腹牢騷。

阿忠始終沒看到自己面對家庭、職場與生活的消極態度。

後來我才知道,阿忠的父親在家中也是一個缺席者。阿忠的父親很年輕就結婚,但不想被家庭責任束縛,成天在外頭跟朋友廝混,總是以自己的喜好為考量,似乎忘了自己已經有家庭妻小要照顧和陪伴。阿忠受到父親的影響,耳濡目染,也只在乎自己的感受,未曾把妻子小孩當成自己的責任,更遑論工作,做什麼都不積極,讓他太太簡直要抓狂。

夫妻關係是互補的,而高、低功能者是互惠的,當一方呈現低功能時,另一方就是高功能者。阿忠的太太某種程度就是高功能者,婚前兩人會覺得這樣互補是美好的,但婚後開始經歷現實生活的考驗後,原本互補的美好可能就成了一場可怕的夢魘。

舒適圈中的低功能者

阿忠在家、在職場都是一位被動的依賴者,即使太太、長官都希望他學著承擔,但他已習慣被推著走,不願意自己主動思考,只想要一個口令、一個動作,而當口令下達,還不見得馬上會採取行動。

人與人之間,有相對性的關係與角色,有相對的期待,才有對應的行為。但是對低功能者,卻較難有所期待;反觀低功能者,也會有被迫、被壓榨的委屈感。

低功能者的世界跟別人不太一樣,他好像沒有為工作與生活積極主動的能力,當然有可能是不願意承擔後果與責任,因此不喜歡被人追問進度,也不想主動表態。

阿忠跟太太之間常有的對話是這樣:

「這個月的水電費你繳了嗎?」太太問。

「妳沒說,我怎麼知道要去繳錢?」阿忠回答。

又或者太太預設阿忠叫不動,乾脆自己做,結果阿忠的反應是:「妳沒讓我做,我怎麼做?」

同樣的,阿忠到了職場,也呈現同樣的反應。

低功能者受不了過多的提問,會覺得自己被要求、被質疑。相對的,在職場上,主管也會受不了低功能者的反應,因此兩人碰在一起,常有如下的溝通狀況。

低功能者說:「你好好跟我講就好,幹嘛口氣這麼差?」

高功能主管受不了低功能部屬的一再推拖:「這是基本認知。你已經做過好幾次了,還需要我講嗎?」

這些對話模式,不管是在家面對妻子,還是在職場面對主管,低功能者常呈現一種被動且無辜的姿態;一旦被逼急了,就會反過來埋怨他人、埋怨現況、埋怨機運。

以阿忠為例,低功能的父親和高功能的母親,加上和母親相處時間多於父親,除非母親對自己的高功能角色有所覺察,在與阿忠互動中能減少單方面做太多的狀態,否則以阿忠在家裡的角色位置,很容易如同父親,與母親成為互補的高低功能互惠模式。

這樣的模式形成阿忠人格中的一部分,成年後複製到其他人際關係中,包含伴侶關係與職場人際互動。

改變自己的功能位置

功能性位置的形成,不單是由任何一位家人計劃或刻意所能形成,它是長期經由家庭情緒歷程,也就是家庭傳遞和處理焦慮的方式,所創造出一個人的功能性位置。

如果你覺察到自己屬於工作與生活都很辛苦的高功能者,可以試著先讓自己的狀態向後退一步。高功能者的你,可能沒發現自己需要外在成就來肯定自己,需要透過滿足別人的需要和期待來證明自己的價值。但如果把這些肯定認同自己的力量放在別人身上,自然會覺得辛苦。

反過來說,如果你還沒有準備好要褪去高功能者的角色,或許可以換個方式想:我在高功能位置上,享有光環與成就,那些績效不如我的同事對我是羨慕的。

因此不要一味地想擺脫自以為的苦,卻忘了在這個位置上享有的權力與好處。

相同的,低功能者也跟高功能者有同樣的心情。

或許你以為自己不如他人,老是被苛責,沒有遇到賞識自己的伯樂和能展現才能的舞台。但如果經過自我觀看覺察,可能會看到自己不想承擔責任,喜歡躲在高功能者背後的一面,因為只要有人扛著,就能輕鬆,不辛苦。表象上的代價或許是績效不佳,但實質上卻可以不用像高功能者那麼緊張與忙碌。

這就是思考的一體兩面,從不同角度來看自己的選擇後,每個人對自己所處狀態的那種無力感就會減少許多。

永遠不要忘記:選擇權在你。你可以選擇何時要在高功能狀態,讓自己多表現一點;何時讓自己扮演低功能者,由別人主導與承擔。這是有彈性的,而非把自己逼到死角,好像別無選擇。

人生從來都不是只有單一選項,就看願不願意換個軌道試試看。下面的表單可以幫助你更認清自己的高低功能與情緒來源,請試著將所有的感想寫下來。

做自己的職場情緒教練:用Bowen理論鍛鍊你的高情商

這裡買

想看更多「職場人蔘」,快來追蹤 VidaOrange 生活報橘

延伸閱讀

【面對教不會的部屬心好累?】高績效主管教練模式:先對人再對事,排除部屬內心「冰山盲點」的干擾

【職場壓力大到腦袋鬆不開?】日本高敏感專業諮商師:用「一句暗號」排除大腦中的焦慮想法

(本文書摘內容出自《做自己的職場情緒教練:用Bowen理論鍛鍊你的高情商》,由 商周出版 授權轉載,並同意 Vida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