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要挑選這篇文章】
我們常常說要「愛自己」,但要做到什麼事才是真正的愛自己?是犒賞自己一頓大餐?還是做自己想做的事?
心理諮詢師說:「愛自己真正的深意是,看見真實的自己並且接納自己。」
(責任編輯:張嘉芬)
文/心理諮詢師 錢仁琳
那天來催眠諮詢的朋友談起了「愛自己」這件事。
她問說 什麼是愛自己?
這個問題也是很多其他來做催眠諮詢的朋友們會問到的。
買自己喜歡的東西、吃頓好吃的、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這樣就是愛自己嗎?
如果是這樣,為什麼有時候買了想要的東西、吃了一頓大餐,過不了多久還是覺得不快樂?覺得這樣的行動似乎沒什麼持久的效果?
怎樣才是愛自己?為什麼要愛自己?
「愛自己」其實是一個很西方的概念
在傳統強調群體性的東方社會對於「愛自己」或是「對自己好一點」這方面的概念,往往會變形、成為滿足物質上的需求。
就像「為孩子好」的概念體現在實際行動上時,東西方的父母會做的事情就很不一樣,大部分東方的父母還是會偏向物質上的給予、滿足孩子物質上的需要。所以也難怪大家在聽到「愛自己」或「對自己好一點時」,常常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滿足物質的慾望,也不清楚這樣是否就是愛自己。
其實滿足自己物質的需求並沒有對錯,尤其對一些長期壓抑自己需求來照顧別人的朋友們,願意在自己身上花錢,是意義重大的一步。上面提到的一些例子,也都是照顧自己的一種方式。
只是愛自己有更深的意義在背後:
看見真實的自己並且接納自己。
試著想像一下:
假如我們可以把你自己複製一個出來,放在你旁邊,你願意跟這個人(也就是一模一樣的你)當朋友嗎?
這個人有著跟你完全一樣的外型跟個性,可能覺得自己很胖、可能常常覺得自己很焦慮或情緒低落、可能覺得自己常常做蠢事等等。
你願意看到這個自己,接受他就是這樣的人,甚至進一步去愛他、擁抱他嗎?
試著想像一下:
如果你說連自己都不願意跟這個自己做朋友,
那麼買個東西給自己或是吃頓大餐又怎麼會讓自己愛自己呢?
每個人都有所謂的缺點,或自己不喜歡的部份。
我們會很自然地迴避去看這些部分,因為那讓我們感覺不愉快、威脅到我們的自我形象。
可是別忘了:
不完美本來就是我們的一部分,
或是身而為人都會有的一部分,
也正是這些部分讓我們每個人都各有特色。
有位失戀的朋友一直表示她有多痛恨前男友的狠心離去、前男友是怎樣的負心漢跟背叛者。
這樣的憤怒與怨恨阻擋了她繼續前進、阻止了她開始新的生活與可能性。
表面上看起來是前男友的所作所為讓她憤怒,如果前男友不這樣那樣的話,她就不會如此這樣等等。但她這樣告訴自己的解釋並沒有讓她好過,反而更是整天被仇恨跟報復的想法縈繞著。
這樣的情況持續著,一直到某天,她忽然理解到,她的憤怒其實是來自於自己的害怕,還有她內心深處覺得自己是不好的、但她不敢去面對這個「我不好」的感覺。前男友的離開似乎在證明「我不好」,而她其實內心也真的覺得自己不好。
但當她看到這個覺得自己不好的部份時,她的憤怒開始減緩,她允許自己去面對、體會這個「我不好」的感覺,並且為這個一直以來覺得很委屈的部份好好的哭了一場。
最後她有了新的決定,她說這就是她,不管好不好都是她的一部分。
很奇妙的是,當她做出這個決定後,那個「我不好」的感覺竟然消失了,而她也不再被報復前男友的想法糾纏了。
當你能不再逃跑、轉身面對你害怕的自己,好好看著他並且接受他時,美麗的事情就會發生。
現在,轉身看看你旁邊一模一樣的你,告訴他:
「雖然你___________(這邊請填上你對自己看不順眼的部份。如果太多請分批講),但我還是愛你跟接受你」,
然後給自己一個真心的大擁抱!
這個,才是愛自己。
(簡單心理微信公眾號:janelee1231)
(本文經合作夥伴 簡單心理 授權轉載,並同意 Vida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如何才能愛自己?怎樣才能接納自己?〉。圖片來源:Pex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