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導讀:

在工作中,我們都想把事情做得好、做得完美,但時間一久,完美的終點線卻像是海市蜃樓,一直在眼前卻觸摸不到,而把自己逼得很辛苦。

心理治療師教你挖掘追求完美背後的隱藏意義,並和「完美」和解,讓自己好過。

(責任編輯:張嘉芬)

文/心理治療師  艾美・莫林

雪比在某次面談時表示:「我讀到一篇談論女性工作與生活平衡的文章。我大概還得更努力才能找到平衡點。」她堅信自己可以找到提升生產力的祕訣與技巧,讓自己不那麼疲憊和煩躁。她似乎在取得工作與生活之間的平衡這方面,也想實踐完美主義。不過她卻不明白,「努力」沒有辦法解決問題。事實上,並沒有所謂再努力一點就能找到的神奇平衡點。

如果想好過一點,雪比必須改變她對自己灌輸的想法,不再堅持當個賢妻良母兼優秀員工,而是要接受事實:要當個職場媽媽,就必須犧牲一些事情,而且她必須先照顧好自己,才有可能展現出自己最好的一面。

要克服完美主義傾向有很多可行辦法,但前提是要先認清完美主義本身弊多於利。

認清完美主義會使你付出什麼代價

完美主義通常會導致自我毀滅。只不過,這乍聽之下很荒謬;既然你想實現完美,又怎麼會刻意破壞自己達成目標的機會呢?因為這樣可以輕易擺脫對於犯錯的緊張或焦慮。

我曾遇過一位個案,幾乎在人生各個領域都算是成功的完美主義者,但是卻在生產後遲遲無法恢復產前體重。她說:「我積極努力了幾個禮拜,但最後放棄了。接下來好幾天,我看到什麼食物都往嘴裡塞。為什麼我就是不能瘦回目標體重呢?」

我們深入探究她的性格之後,發現她是害怕失敗。她選擇健康的做法並見證了效果後,卻擔心自己無法堅持下去而感到焦慮。她可能這麼想:「我好想知道要維持這樣多久。」或是:「如果我沒做好,會怎麼樣?」為了舒緩焦慮,她便開始肆無忌憚地吃,這樣就不必再煩惱到底要維持那種「完美飲食方式」多久了。

她並不是刻意這麼對待自己,而是自然而然產生這些反應。我們花了一些時間釐清事情發展的規律,以及在過程中發揮影響的完美主義傾向。

不過,也不是每個人都會主動踏上自我毀滅之途。有些完美主義者會選擇拖延,最後反而害到自己,就像是在抽屜裡積了六部只寫到一半的小說,但沒有一部能夠順利寫到結局,因為他們覺得每一個故事都不夠好。

在你的一生中,無論完美主義會以什麼形式顯現,重要的是認清這種性格會迫使你付出什麼代價。你可以好好思考這幾個問題:

● 你覺得自己外貌儀容不夠理想時,會想逃避朋友聚會嗎?

● 你的不安是否傷害到你和伴侶的關係?

● 你期待自己的孩子完美無缺嗎?

● 你花在服裝或美容的錢,是否超過可以負擔的程度?

● 你會因為擔心家裡不夠乾淨整潔,而不願邀請別人來訪嗎?

你必須認清完美主義所造成的具體缺點,才能改變對自己的期望。好好利用時間擬出專屬於你的清單,思考完美主義是如何體現在你人生中的各個層面。

自問「這代表什麼意義」

無論你是想達成自己設下的標準,或希望在他人眼中完美無缺,只要你意識到自己興起必須毫無瑕疵的念頭,就想一想無法達成目標,對你而言意味著什麼。「這代表什麼意義?」多問自己幾次,你就會發現自己執著完美之下隱含的真正意義

曾對一位堅持在工作上造就完美表現的女性用過這個策略。主管對她評價很好,但她還是認為自己表現不夠出色。她的工作時數愈來愈長,但工作量愈大,就愈使她覺得自己不夠能幹。為了幫助她挖掘出這種完美主義性格後潛藏的意義,我反覆問了她好幾次:「這代表什麼意義?」最後,我們終於深入種種問題的核心,以下是我們的發現:

最初想法:這份報告寫得不夠好。

如果你的報告不夠好,代表什麼意義?:如果我寫的報告不夠好,老闆就會覺得我很笨。

如果老闆覺得你很笨,代表什麼意義?:代表我永遠沒有升遷的機會。

如果你永遠不能升遷,代表什麼意義?:代表我工作能力不足。

在她完美主義的表面下,隱藏著她對自己工作能力不足的恐懼。她告訴自己,只要表現更好,大家總有一天會明白她能夠勝任這份工作,不過她內心深處卻不認為自己有那樣的智慧或能力。

每個人都渴望受到關愛和接納,渴望自己在他人眼中是具有能力與價值的人。揭開完美主義的面紗,顯露出來的通常是害怕自己不夠優秀的恐懼。

來訪我治療室的另一位年輕女性。她竭盡一切努力,只為讓他人眼睛一亮。她花了無數時間與金錢來打點外貌,十分在意自己在別人心目中的形象。某次的治療面談剛好碰上隔天她要主持某場社交活動,種種準備工作讓她特別緊張。我們一起探索她完美主義思維下隱藏的意義,後來歸納出這些:

想法:我必須在這場宴會上驚豔全場。

如果沒辦法驚豔全場,代表什麼意義?:大家可能會覺得我格格不入。

● 如果你與大家格格不入,代表什麼意義?:他們就不會想和我往來。

如果他們不和你往來,代表什麼意義?:我不討人喜歡。

這樣歸納下來,她總結出自己在發展友情與愛情時,迫切希望能夠維持完美無瑕的外貌,是因為擔心別人不喜歡她。

你發現自己興起執著完美的念頭時,問問自己:「如果做不到,代表什麼意義?」每問一次,就會再掀開一層,到最後就能發掘出渴求完美背後真正不安的核心。

接納自己的瑕疵

你的不完美正是讓你與眾不同之處,這句話似乎有點老掉牙,但有時你的與眾不同之處能夠助你成功。

以辛蒂.克勞馥(Cindy Crawford)為例。小時候,其他小朋友經常拿她臉上那顆痣開玩笑,連親姊妹也嘲笑她那顆是「醜八怪痣」。她曾想去把那顆痣點掉,但媽媽勸退了她。

後來,這顆痣成了幫助她展開模特兒生涯的特徵。克勞馥在一次「走入光鮮亮麗」網站(Into the Gloss)的訪談中說到:「是這顆痣讓大家記住我,也是這顆痣激起眾多同樣擁有美人痣的女性對我的認同。這樣的特徵讓我能夠脫穎而出。」

耳朵比你喜歡的樣子大了一點,或是手臂上有三年級時騎腳踏車摔傷留下的疤痕,可能使你進不了模特兒圈,但是能夠凸顯出你的特色,而且你並不需要加以隱藏、修正或改變。

我有很多個案都曾聽人說要「列出自己滿意的所有優點」。提醒自己有哪些優點固然是件好事,但是認識自己的缺點也很重要。條列自己的缺點並不是要羞辱自己,而是一種誠實勇敢的表現。

請把你的清單分成兩部分:可以改變的事物,以及無法(或不會)改變的事物。你的眼睛顏色、身高、腳板尺寸都屬於「無法改變」類別。不過可以改變的事物很可能比外表特徵來得多。

你或許在被激怒時會對朋友做出反擊,或者沒什麼耐心應付問個沒完的同事。我們都有些不那麼完美的習慣。

練習接受無法改變的缺點,將精力投注於可以掌控的事物。別再浪費時間煩惱穿涼鞋時露出的腳趾不好看,專注於你能力可及的事情,例如控制消費。

這份清單可以只供自己參考,但是和別人分享也可能有所幫助。你不必公開宣告自己的缺點,但是向伴侶或朋友坦承可以讓你更加相信,即使自己有缺點依然擁有大家的愛。事實上,你最親近的人應該早就知道你並非完人。

寫封暖心信給自己

多數人無法忍受不斷被朋友、同事或親人謾罵及羞辱,對自己卻經常毫不留情。不斷稱自己為失敗者、一直強調自身缺點等中傷自己的做法,到頭來都會傷害到你。對抗負面想法的最佳方式就是自我關懷(self-compassion)。

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的克莉絲汀.聶夫(Kristin Neff)教授是全球研究自我關懷的頂尖專家,她說:「關懷自己與關懷他人並無不同。」其實就是要善待自己,並認清痛苦、失敗、缺陷都是人類共同的經驗。

善待自己、別再執著完美的方法有很多種,我最喜歡的做法是寫信給自己。如果有朋友正面臨難關,你可能會寫些話鼓勵他,而寫鼓勵話語給自己的方式也是如此。

你可以寫一些類似這樣的簡短語句:

「人生偶爾有些艱難的時刻,但是你都已經奮鬥到現在了。你會想放棄,或是覺得自己搞砸了一切,不過這些都沒關係。人的一生犯錯難免,無論如何都還是要向前邁進,並享受旅途中的每個時刻。」

將這封信藏在錢包中、放在口袋裡,或貼在浴室的鏡子上。經常看一看,特別在遇到困境時,更應該細讀品味。閱讀自己寫的暖心話語,能讓你的心裡形成更善意的聲音,訓練你的大腦在對你說話時,更像是在安撫信任的好友,而不是抓住自己的過錯窮追猛打。

告別玻璃心的女力養成指南

這裡買

(本文書摘內容出自《告別玻璃心的女力養成指南》,由 大塊文化 授權轉載,並同意 Vida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首圖圖片來源: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