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來源:Unsplash
《VO》導讀:
為什麼明明穩定交往中,卻還是常常會有莫名的寂寞感,感覺心裡空空的?心理學專欄作家姜賢植藉著他與朋友的對話,帶你找出「在一起也還是寂寞的原因」。
(責任編輯:翁筠茜)
文/心理學專欄作家 姜賢植
跟某個人在同一空間中,並不會解決寂寞,這是美國社會學家萊士曼(David Riesman)於二戰後檢視美國社會時,提出「群體中孤獨」一說。人們明明在一起,卻出現孤獨與寂寞的表現,就像上下班時間擁擠的捷運與公車,在那小小空間中擠滿了人,但這些人卻沒有建立任何關係,互相不關心對方、沒有對話,就只是在同空間而已,所以當然會寂寞。
成為朋友、互相問好、一同玩樂、愛上彼此,共同成立家庭的話,就可以不再寂寞嗎?只有這樣的行為不能稱為建立關係,真正的關係是建立在確實的溝通之下才可行。特別是越親密的關係中,越可能出現因為彼此都懂對方的心而忘記溝通。
只要嘗試與父母溝通的話,就能知道其子女的想法,以及為何會有那些行為,然而與這些子女聊過之後會發現,他們父母的話幾乎都是錯的。夫妻之間也是如此,先生說知道妻子有多累多辛苦、也認為妻子知道自己的內心想法,但真的如此嗎?
美國史丹佛大學心理學者伊莉莎白.牛頓(Elizabeth Newton)進行了一個實驗,參與實驗者以抽籤的方式決定兩人一組,並給予一個人是敲打者(Tapper)、另一人是聽者的角色任務。這實驗的方式是讓敲打者依據一首任何人都知道的歌曲旋律,來敲打桌面、而另一人依據敲打的旋律猜出歌名。事前會給予敲打者一張記載有歌名的紙張,紙張上面的120首歌曲皆是眾人熟悉的歌曲。
看完這些歌曲名稱後,就先詢問敲打者,不聽歌曲旋律,只聽敲打的旋律的話,對方猜對的機率會有多高,敲打者笑著說,這歌太簡單了,所以肯定會有50%的機率答對。
嗒嗒嗒嗒 嗒嗒嗒 嗒嗒嗒嗒 嗒嗒嗒
敲打者認為這很簡單,敲出自己選出的歌曲的旋律,站在敲打者的立場來說,可能真的很簡單,但以聽者立場來說就完全不同,只有嗒嗒的敲打旋律,如果有提供歌曲目錄供選擇的話還不好說,但就只提示了是眾人都熟悉的歌曲這一微薄線索,怎麼可能猜得出來!這世上眾人都熟悉的歌曲那麼多。看著聽者反應的敲打者內心想著「這個也不知道?仔細聽啊!真是氣人,還是不知道?這是學校學過的那一節。」
究竟聽者猜對機率是多少呢?正確率只有2.5%,而敲打者事前預測的準確率居然是50%,這就是錯認自己知道的知識,對方也一定知道,這現象我們稱為「知識的詛咒」。
通常不會期待彼此認識不久、或不熟的人懂自己,但對於摯友、戀人、夫妻、家人等長久一同相處的人,就會很自然而然的認定對方要懂我,所以當我憂鬱、辛苦的時候,就算沒有表現出來,對方也應該要知道、要主動來安慰我,心情不好的時候也是、身心覺得疲累的時候也是這樣想。
特別是韓國人因自幼學習不展現負面情緒是基本禮貌,所以越是親密的關係,就越不會展現出自己的負面情緒,常常會陷入對方一定懂自己的知識詛咒當中,帶來明明建立了關係,卻不是同行的後果,進而造成越是在一起,越是寂寞的結果。
「所以,哥的意思是說我並沒有讓我老婆充分理解我的內心,特別是我的情緒?」
「或許你的立場是認為妻子都很懂我,在知識的詛咒的實驗當中,那些人也是這樣想的,你最近一直說很憂鬱、很辛苦,而你老婆一定也提過相同的情況。還有,你們肯定有聊過你最近的狀態,但重點是你的感受,你老婆是不是真的都知道。我跟我老婆也因為這部分吵過很多次架,當我疲累的時候,我表現出我的感受,希望老婆安慰我,但我老婆好似不知道我的情況一樣,還是如常的以孩子為中心,所以我們真的吵過很多次架。但吵架之後才發現,我老婆不是如我想像的完全知道我的心情、知道我在想什麼。」
「聽哥這麼說,我好像也是這樣。我最近好不容易才跟老婆提及我的情緒,但她的反應好似沒什麼,讓我覺得很氣餒,就越來越覺得說了也沒用,但我們同住一個家,一起睡、一起吃飯生活,所以更讓我覺得我澈底被忽略。」
「你過去這段時間跟我相處的時候,有過寂寞的感覺嗎?」
「跟哥嗎?沒有,我從來沒有那種感覺。對耶!這樣一說就更神奇了,為什麼我跟哥相處就不會有這種感覺呢?」
「我也是,跟你相處不會出現寂寞的感覺,原因就在於我們不會隱藏我們的想法,特別是我們不會隱藏自己的情緒,我們有充分的溝通。今天你心情很差,但你可以表現出來,我也能夠回應我的想法讓你知道,我們就這樣過了20年左右的時間,所以才不會在相處的時候覺得寂寞。」
不論與誰相處,若在一起依然覺得寂寞的話,就代表雙方沒有溝通,一旦不溝通雙方就算在一起就仍然是寂寞的。創設分析心理學(Analytic Psychology)的卡爾.古斯塔夫.榮格(Carl G. Jung)也說過:「所謂寂寞,不是我身旁什麼都沒有的時候找上門,而是在我無法與我認為重要的事情上進行溝通時才會找上門。」強調在關係中,溝通是最重要的關鍵。
哪怕只有你自己,也能變強
「哥,謝謝你!我現在終於知道為何我會覺得寂寞,我本來以為只要有人在身旁,就不會寂寞,原來不是這樣。我想是因為從小就不太會跟媽媽或是周遭的人吐露心情,再加上我實在太愛我老婆,害怕我表現出我的情緒,會讓她更辛苦,所以再累也沒有表現出來,又理所當然的認為她應該要懂我、理解我,可她卻沒有任何反應,讓我覺得很煩悶,好像因此更加寂寞。今天回家後一定會跟她好好聊一聊,確認她是不是知道我的狀態。另外,我也自以為知道她的狀態,或許她的立場可能也不同,說不定她也對我有怨言。」
「是啊!成俊,一定要跟你老婆好好聊一聊,還有要記得一件事情,寂寞不是非要消去不可的情緒,某程度上寂寞也是需要的情緒。」
人們是在結為夫妻關係之後,才開始從與父母之間的關係中成長。相較於其他動物,人類需要哺乳的時間較長,所以出生後很長一段時間需要仰賴父母生活,也會伴隨著兩個欲望的茁壯—對關係的欲望與對獨立的欲望、希望一起的心態與希望一個人的心態。因此,感到寂寞的人永遠都想要跟某個人在一起,然而當跟一個人充分溝通,建立好關係之際,卻又驚人的冒出想要一個人獨處的想法,所以哲學家最終認為寂寞不是需要去除的壞東西,而是怎麼樣都消除不去的實存問題。
那麼,我們該如何面對寂寞呢?可以將寂寞(Loneliness)昇華為孤獨(Solitude),身兼神學家與哲學家的田立克(Paul Tillich)說:「寂寞是一個人的痛苦,而孤獨是一個人的享受」,也就是該如何接受一個人才是重點。當一個人的時候,想著:「我只有一個人,大家都不喜歡我」的話,是痛苦的;然而若是想著:「總是會有下一次與大家一同享樂的瞬間,但目前需要一個人獨處的時間」的話,就會很開心。
波蘭社會學者齊格蒙.鮑曼(Zygmunt Bauman)說過:「人們是透過孤獨集中思考、慎重反省,更進一步說,孤獨伴隨著與人溝通的意義,也是一崇高的條件」;德國哲學家馬丁.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也說:「跳脫他人的支配,日常生活中的閑靜與孤獨,充滿這個世界,而就在那個地方,我們可以領悟那就是我們存在的意義。」
如同上述兩位的說法,關係重視溝通,而首先要先好好檢視自己的內心,當自己完全存在之際,才能跟他人建立好關係。
不停尋找依賴與期待對象的人格,我們稱為依賴型人格(Dependent Personality),這些人無法承受一個人獨處,不論是人生大事,或是選餐點等日常小事,都期待有人可以代為決定,一旦只有自己一個人就什麼都不會。小時候依賴父母、在學校依賴同學、接下就是戀人、配偶,然後是小孩,嚴重到幾乎讓對方完全消耗殆盡,然後受不了而離開。只是這樣的離別並沒有為他帶來多大悲傷,反而更積極的尋找下一個救世主,也就是自己可以依賴的人,就好似吸血鬼總是想要找尋可供他吸血的對象一般。然而,想要建立真正的關係,就需要有一個人獨處的時間。
「戀愛或結婚初期,因為與深愛的人在一起,所以非常的開心,但好像還是需要檢視自己內心的時間。當感受到寂寞時,雖然辛苦且倍感挫折,但我若將這當成是自己需要時間的話,就可以繼續走下去。」
「是啊成俊,就是這樣。或許可以說是我們兩個都各有各的時間與空間,每回見面的時候可以坦誠的暢聊各自的情況,所以我們倆相處時不會有寂寞的感覺,我們往後也要這樣下去!還有,希望你往後不論跟誰相處,都可以像跟我一樣,透過溝通相處。」
活出自己想要的樣子
延伸閱讀
「只要有人陪伴,就不會寂寞?」情感講師:為了寂寞戀愛是很悲傷的
【對方覺得我很棒,還是覺得我不夠好?】情感講師:「伴侶眼中的你,其實是你眼中的自己。」
【找回關係的自我決定權】韓國精神科醫師文耀翰:鍛鍊健康的「心理界限」,活出快樂自信的自己
(本文書摘內容出自《讓自己好過的關係心理學:相處難,怎麼兼顧對方開心而我不委屈,活出自己想要的樣子?》,由大是文化授權轉載,並同意 Vida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