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要挑選這篇文章】
在什麼樣的感情中,我們才能成為最好的自己?
一段感情的維繫,不能僅僅只依靠著彼此之間的愛戀,是否能夠相互扶持、共同成長、成為彼此最堅強的支柱,也是經營一段感情很重要的元素。以下六則故事,帶你從「米開朗基羅效應」中體會愛情的不同樣貌,也讓你看見愛的各種經營之道。
(責任編輯:張筑雅)
在親密關係中,你是否常常覺得疲憊,明明自己付出了很多,卻好像並沒有被對方所重視?其實,經營一段讓雙方滿意的親密關係有時候比我們想像得更困難,但也可能更簡單。今天,我們想與你分享Sara Eckel發表在《今日心理學》(Psychology Today)上的一篇文章,通過6個故事,結合心理學專家們的建議,來帶你尋找通往幸福親密關係之路。
故事 #1
Wendy&James:我在瘋狂地工作,而他好像在出軌。
Wendy常常感到壓力十足,繁重工作使她不知所措。她在早餐桌上回覆郵件,晚上主持網路研討會,絲毫沒有一點休息時間。每當她的丈夫James要求她停止工作,好好享受他給她做的午餐,或者和小女兒出去散散步時,她都感到非常沮喪。但是,作為家庭收入的支柱,一位事業女性,除了24小時不停工作,她別無選擇。當一頓自己精心準備的飯菜被放在一邊,或是很快在電腦螢幕前被吃掉時,James覺得自己被完全忽視了。Wendy說:「我當時在瘋狂地工作,而他好像在出軌。」
這種相互抱怨的循環在不斷升級,直到這對夫婦去尋求治療師的幫助,帶領他們克服那些潛在的困難——她那認為自己需要養活每個人的根深蒂固的觀念;以及他對被拋棄的恐懼。他們還找到了一些合適的方法來緩解他們之間的分工不平衡。James在照料孩子和做家務中已經做出巨大貢獻,但這些平淡無奇的工作常讓他心煩意亂。因此,Wendy利用她的創業技能,幫助James在家鄉哥斯達黎加成功地經營了一個衝浪營地,現在他們已經搬去那裡半年了。
不同於以往的相互消耗型的關係,他們建立起了一個互相支持的系統。現在,他們有不被工作打擾的就餐時間,每日清晨的散步,和兩個蓬勃發展的企業。「以前,儘管他也在照顧我,但我總覺得他是我的責任,」Wendy說,「雖然我沒有讓他幫助我,但他教會了我如何接受幫助。」
相互感知工具:幫助伴侶也是幫助自己
通過承認和接受對方的幫助,Wendy和James使用了匹茲堡大學的心理學家Edward Orehek所說的一種「相互感知工具」(Mutual Perceived Instrumentality)。Orehek教授與同事的研究表明,當伴侶們對彼此都有幫助時,他們會對他們之間的關係更滿意。儘管他們承認「工具」(Instrumental)這個詞聽起來很讓人討厭。
「當你把伴侶看作一種工具,來實現你想要完成的事情,會讓人覺得有些無情。」他說,「如果你想利用一個人來獲得經濟上的成功,這確實很冷酷。但如果你想通過一個人來感受愛和關心——想想在跑馬拉松賽場上互相祝賀的朋友,或是在葬禮上互相擁抱的兄弟姐妹,這聽起來更溫暖、更有同情心。」
Orehek教授說他的妻子也常想幫助他。給你的伴侶一個幫助你的機會,比如讓他給你一些建議或在其他方面的支持,他會感到很開心,感覺就像收到了禮物或關心一樣。「人們想在他人或自己的眼中,成為一個有用的人。」Orehek教授說,「當你對另一個人有所幫助的時候,你將體會到成就感,覺得自己很有價值。 」
米開朗基羅效應:和他在一起讓我成為了最好的自己
通常在研究中,我們會將人實現自己的目標看作一件非常個人的事情。但日常經驗表明,他人的影響會促進或阻礙我們的進步。如果你想每天早起,你最好和一個晚上10點就能關燈睡覺的伴侶在一起;如果你想成為一個素食主義者,你的伴侶對豆腐和牛排的感覺也可能會對你產生影響。
研究人員正在驗證這些影響。華盛頓大學的一項研究發現,和一位既有條理又可靠的人結婚,將會幫你在未來得到更高的工作滿意度和收入。德國科隆大學的Wilhelm Hofmann教授的研究表明,更高的親密關係滿意度,會提高人們在追求目標時的控制感。Hofmann教授認為,穩定良好的關係能使人們更容易集中精力。他說:「當人們對日常生活感到穩定和可預測時,他們能更好地控制自己的能力以取得成功。」
費城的臨床心理學家Judith Sills表示:「我們極大程度上被周圍的人所影響著。」一個關於社會傳染的研究表明,一個人是否會變得肥胖或戒菸成功,與朋友和家人的習慣有很大關係。
以色列海法大學的教授、《愛的弧:我們的浪漫主義生活如何隨時間變化》(The Arc of Love: How Our Romantic Lives Change Over Time)一書的作者Aaron Ben-Ze’ev認為,根據一個叫做米開朗基羅現象(Michelangelo Phenomenon)的過程,他人對我們的看法和行為,可能讓我們更加接近我們想要成為的人。
「正如米開朗基羅把他的雕塑過程看作是發揮石材的潛力,將他們塑造成理想中的樣子。」Ben-Ze’ev教授說,「親密的伴侶互相雕刻,使每個人更接近理想的自己,從而使彼此的最好一面顯現出來。」在這樣的人際關係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人的成長和進步。正如我們常說的:「和他在一起讓我成為了最好的自己。 」
故事 #2
Erin&Chris:和她在一起後,我發現了自己的特別之處。
我們的伴侶也可能將我們塑造成自己預料之外的樣子。在Erin年輕時,她認為自己是個中規中矩、平淡無奇的人。她是一名費城的社區組織者,常在跳蚤市場買衣服,住在一間沒有電視也沒有空調的小公寓裡。去餐廳時,她常喝白開水,因為對於她來說,點冰茶或果汁有些太奢侈了。
23歲時,她遇見了妻子Chris。Chris讓Erin看到了自己全新的一面——雖然她以前只和男人約過會,她如今發現自己對女人也很有吸引力;另外,她也察覺到自己對昂貴香檳和時髦內衣的興趣。「我曾認為自己是一個普普通通的人,和她在一起後,我發現了自己的特別之處——比如我喜歡冒險,也有些虛榮。她用和別人不同的眼光看待我,而我也越來越接近她心中的樣子。」現在Erin和Chris以及她們的兩個女兒一起住在美國明尼阿波利斯市。
行為確認原則:他人的期望會激發你的優點
倫敦大學心理學家Madoka Kumashiro教授對米開朗基羅現象進行了更深入的研究,並表明它的基礎是一種叫「行為確認」(Behavioral Confirmation)的原則,就像很多研究中已被證實的「教師對學生成績的期望會影響學生的學業成績」。她說:「如果有人相信你具有某些特質,他們則更有可能從你身上誘導出這些品質、特徵和行為。 」
Kumashiro教授舉了一對夫妻的例子。在這對夫妻中,丈夫認為妻子很幽默,他常因她的笑話而發笑,並鼓勵她把這些笑話講給別人聽。「隨著時間的推移,妻子確實成為一個更有趣的人,即使丈夫不在身邊,」她說,「她知道什麼樣的笑話可以讓別人發笑,當她講述時,她感到很有自信。」但如果她丈夫覺得她不那麼有趣——他不因她的笑話而發笑,甚至要求她不要再說下去,她可能會變成一個膽小的人,即使丈夫不在身邊。
當然,這並不一定說明這個丈夫是一個不好的伴侶,他也許可以讓她展現出其他方面的優秀品質,比如努力工作或負責任。和雕塑家一樣,伴侶並不能為你憑空創造出一些品質——他或她只是激活了你已經存在的品質。「為了更有效率地雕刻一塊石頭,雕刻家不僅需要知道他想把石材變成什麼樣子,也必須了解石材本身固有性質,並必須避免那些可能的紕漏。」Kumashiro教授說。
故事 #3
Hayley&Marlan:互補的你讓我懂得善待自己。
紐約的教育顧問Hayley Downs有時會擔心丈夫Marlan對她無條件的支持會助長她的懶惰——如果她對丈夫說她累了,丈夫便會讓她別再運動了。「他常對我說:『你肯定累了。你今天很辛苦。不如去躺躺?我去做晚飯吧。』他對我如此寬容,這會助長我那些不太好的品質,讓我變得懈怠。」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Downs意識到,Marlan的溫和性格與她的苛刻性格形成了一種很好的互補。「如果我說我要跑兩英里,然後跑一英里。我回家後會說,『我只跑了一英里。』但他會說,『你已經跑了一英里了!你真棒!』他總在鼓勵我。」Downs以前認為丈夫是在幫自己找一個台階下,實際上他是在鼓勵她善待自己。
Kumashiro教授說,在良好的關係中,伴侶可以是對方性情良好的互補。一個工作狂可能想在星期天遠足之前趕完她的報告,但是如果她隨和的伴侶可以說服她關閉筆記本電腦,穿上旅行靴,她可能會在一周內更有效率地工作。
自我監管外包:伴侶的支持讓你更有幹勁
我們的伴侶不僅會影響我們目標,他們還會影響我們如何為這些目標努力。杜克大學心理學家Gráinne Fitzsimons和耶魯大學心理學家John Bargh的研究發現,讓一些本科生在測試前先想一想自己的母親,他們在測試中的表現會優於對照組。在另一個實驗中,在測試前被要求想一想自己好朋友的參與者,會比被要求想一想同事的參與者更願意參加第二項實驗。
然而,想著心愛的人並不總能讓你更加努力地工作——Fitzsimons教授和西北大學的Eli Finkel在隨後的一項研究中發現,想著他人對自己的支持,會讓實驗組變得不如對照組負責任。作者們將這種現象稱為「自我監管外包」(Self-regulatory Outsourcing),儘管這種現象可能會產生負面的短期後果——比如削弱伴侶因健身偷懶而產生的負罪感,但如果他們能夠在長時間裡最大化這種自我控制資源,這個共享監管體系最終仍將使伴侶雙方受益。
故事 #4
Brooke&Christopher:在我擅長的領域幫助你,滿足感加倍。
Brooke和她的丈夫Christopher有著十分融合的目標和價值觀。他們都喜歡和孩子們一起享受生活,都想成為優秀的作家,並擁有穩定的收入和良好的健康保障。至於不喜歡做的事情也一樣——他們討厭做家務。她說:「我們每天想做的事情很多,可又有很多其他必須做的事情。這是一個惡性循環。」
為了確保妻子能注意到他做了許多家務活,Christopher運用了他作為專業營銷人員的技能,每次掃完地或倒完垃圾後,他都會極力宣揚他的「豐功偉績」。這激怒了Brooke,她在《紐約時報》發表了一篇控訴丈夫「自我服務宣傳」的文章後,發現許多其他夫婦也有類似的衝突。她說:「我的祖父母總是各司其職,而我們這一代人是如此的不同。」
在愛中感受到自己的價值
通過一位婚姻顧問的幫助,他們認識到,他們需要一份「家務合同」 ——Brooke負責洗衣,Christopher負責洗碗。當他們平分家務後,他們有更多時間專注於他們共有的強項——寫作。Christopher有著優秀的推廣技巧,而這種技巧在他和Brooke一起為她的文章進行腦力激盪時尤其有用。他明白,在某種程度上,作為一個理解她的同行,他可以與她一同面對寫作生涯中起起落落,如出版商的拒絕等。最重要的是,當Brooke在紐約時報上刊登了他的事件後,他願意承擔相繼而來的尷尬並繼續支持她。因為他覺得,作為一個有才華的作家,他妻子的聲音應該被大眾聽到,即使這會犧牲他的個人利益。
在市場營銷的領域中,Christopher很想幫助別人,因為這是他自己所看重的方面。原因很簡單,匹茲堡大學的Orehek教授認為,我們通常願意在自己擅長的領域幫助別人,這會讓我們感到個人價值的實現。比如「如果你的伴侶喜歡做飯,你讓他做一頓精美的大餐,他就會從中獲益。」Orehek教授說,「但如果這不是他喜歡做的事情,那一切就不同了。」
故事 #5
Cole&wife:如果想要表達愛,就用她想要的方式去愛她。
有時候,如果在特定場景沒有尋求伴侶的幫助,親密關係的滿意度就有可能會下降。音樂家Adam Cole有些不滿妻子聽到自己為她所作的歌曲時對方的反映,他說:「這些年來,我給妻子寫了12首歌,她也很喜歡。但一次次的,我為她寫那些我認為很重要的歌曲,她似乎並沒有共鳴。雖然她欣賞這首歌,但對她來說,這首歌對她的意義和對我的意義不同。」他說。
妻子的冷漠態度使Cole受挫。他試圖向她傳達一些信息,但她沒有接收到。然後他發現,如果想要增進和妻子間的情感紐帶,他需要嘗試傾聽。他說:「我意識到,如果我想要表達愛,那就應該在她需要愛的時候滿足她。對她來說,那種表達可能比寫歌更能讓她感受到被愛。」
隨著時間的推移,Cole逐漸意識到妻子不加掩飾的直率性格也會給他帶來好處。比如,有時候當Cole忙起來時,他可能會變得很煩躁,對他人刻薄,這時妻子便會提醒他,雖然話語有點扎心,但都對Cole很有幫助。他說:「我寫歌是為了幫助自己成長和發展,並與人建立聯繫。妻子對我做的一切也是在幫助我成長及和他人建立聯繫。但因為與音樂無關,對過去的我而言可能有些難以接受。」
期望vs.現實:他的付出不應被忽視
Andrea Brandt是一位在加州聖莫尼卡執業的心理治療師,她回憶起與一對夫婦一起工作時經歷:丈夫為能夠修復房子外觀而感到自豪,但他的妻子並沒有真正注意到這一點。她認為,只需要通知勤雜工來做就行了。她沒有意識到這會傷害丈夫的自尊心。改變這種行為以後,她更加懂得尊重丈夫的付出了。
Orehek教授認為,大多數人都不太善於識別我們所愛的人對我們的幫助。例如,當本科生們被問到他們的父母為自己提供了怎樣的幫助時,很少有人提到任何和經濟支持有關的事情。但是,在他們填寫了一份調查報告後,他們評估了父母對他們在各個領域的幫助——比如健康、休閒,以及財務方面。Orehek教授說:「一旦你加上經濟支持這個選項,他們當然會意識到:哦,是的,我父母幫我交房租。」
他建議我們可以認真思考一下那些伴侶的默默付出,比如修剪草坪或輔導孩子寫作業。這可以幫助我們更深入地了解伴侶對我們的成長發展做出的貢獻——並將注意力從我們希望他做的事情上轉移開。
故事 #6
Erin&Chris:你是我的榜樣。
在2015年的一篇關於目標相互依存的論文中,Fitzsimons教授和Finkel教授得出結論,和別人合作時,人們更有動力朝著一個目標努力。他們列舉了一些研究,其中包括一群人共同減肥的項目,以及一個多人參與的單詞解謎實驗。
和伴侶一起追逐個人目標可以幫助你們關係變得更加緊密,也能提高你成功的可能性。然而,Orehek教授指出,要使之成為一種溫暖的互動,前提是讓伴侶感到自我價值的實現而非被利用,他們必須是自願同意提供幫助,並且他們的付出也將得到認可。
伴侶間的互相幫助不一定很明顯,他們會下意識地幫助對方。Erin本是一個喜歡冒險而浪漫的人,但在成為全職母親,在家照顧兩個女兒之後,她變成了一個冷靜的實用主義者。在一定程度上,這是由於撫養孩子給她帶來的巨大責任,但她也注意到,她的妻子並沒有完全承擔起作為家長的責任。這是主要是因為Chris是一名律師,她的主要工作是掙錢養家,另外,她還需要騎自行車去上她的巴西柔道課。
起初,Erin對Chris很不滿,因為她將養育孩子的責任全部留給了自己。但在一次沒有孩子的巴黎之旅中,Erin在離開了圍著孩子團團轉的生活後,發現了新的可能性。她不再抱怨Chris,而是試著跟隨她的腳步。「我意識到我也可以變得像她一樣。」
成為一個全新的、更好的自己
當她們回來時,Erin開始為自己尋找新的發展空間。她開始獨自或和朋友一起去旅行,找了個保姆來照顧孩子,租了間辦公室,重拾寫作事業,現在她已經出版了她的第一步作品——《為你放棄一切》(Given Up for You)。
當Erin開始追隨Chris的腳步,她們不再爭論誰獲得了更多的獨處時間。Orehek教授說:「你的伴侶可以是你自我發展的一個榜樣。」
伴侶同時也可以是一面鏡子。Erin說她不想變回25歲時的自己。母性改變了她,她對此也很高興。同時她很感激Chris,即使當Erin正在洗嬰兒的連體衣和奶嘴時,Chris也沒有忘記Erin曾是那個敢於冒險的年輕女子。她說:「她依然把我當做從前那個少女,儘管我覺得成為母親已經改變了我,但在她的眼中,我並沒有變。」
Chris幫助Erin整合了狂野少女和慈愛的母親這兩個身份,並形成了新的自我認同。Erin說:「我不想變回從前的自己,也不會只停留在母親的身份上。現在,我正在變成一個新的自己。」
(簡單心理微信公眾號:janelee1231)
(本文經合作夥伴 簡單心理 授權轉載,並同意 Vida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你将我雕塑成了最好的自己”| 恋爱中的米开朗基罗效应〉。首圖圖片來源:《那年,我們的夏天》劇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