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要挑選這篇文章】

你總是透過證明自己的能力來肯定自己的價值嗎?

我們或多或少都希望能夠獲得他人的肯定,但拼命證明自己的背後,是對成功的渴求,還是對愛與關懷的渴望?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不安全感?而又該如何走出不斷想「證明自己」的迴圈?

(責任編輯:張筑雅)

文/心理諮詢師 梁娟

我們總是在不斷證明自己。證明自己比別人更聰明,證明自己比別人更成功,證明自己比別人更有能力。我們希望在證明自己的過程中,獲得快樂和滿足。

然而我們得到了嗎?

西西弗斯被眾神懲罰,日復一日地將巨石推上山頂,而每當快到達山頂時,巨石又滾落山底。於是西西弗斯就這樣循環往復、永無止境地勞作。

不斷「證明自己」的努力,就像西西弗斯滾石一樣,悲壯而無望。對於不斷證明自己的人來說,那個山頂其實並不是「我比別人強」的優越感。他想要的那個山頂,其實是愛、尊重,和安全感。而在無數次挫折教育的強化下,愛、尊重和安全感的缺失,讓他誤以為,我不快樂,只怪我不夠努力

可路徑錯了,目的怎麼可能會達到呢?

我們為什麼想證明自己?

1. 獲得最初愛的連接

我們在出生之後,最初自我認識的確立,來自於客體的鏡映。(客體,指嬰兒出生後的主要撫養人,一般指母親)

如果在成長的過程中,孩子總是得不到客體良好的照看,總是被否定、忽視,或是被不穩定的對待,孩子就可能就會內化這種否認的聲音。

一個孩子的考試成績是99分,如果他父母的反應是:「怎麼別人家的孩子都是一百分?」那麼,他可能會覺得委屈、憤怒。但出於恐懼或嘗試溝通失敗,他不敢直接和父母發生對抗。長期下來,他會內化這種委屈和憤怒。委屈的部分,可能會導致深層的抑鬱。而憤怒的部分則會隱藏下來,在他逐漸成熟、獲得力量的過程中,讓他變得的過度叛逆,甚至與父母為敵。

而另一種可能也許更糟。因為他沒有其他可依賴的對象,他感到,在惡劣的環境中生存下來必須要妥協。於是他會通過不斷地努力,取得更大的成績,就像「考一百分」一樣,來向父母證明自己可以做到,希望父母認可自己,博得父母的「歡心」。

在這種情況下,他看似認同了父母,但實際上,對父母的憤怒已經深深潛藏進了心中。由於他自己都沒有意識到這種憤怒的來源,他往往會將這種憤怒轉向自身,生自己的氣,認為自己是不夠努力,不值得被愛的。

證明自己的背後,本質是對安全感、對愛和關懷的渴望。

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孩子,在成年以後,仍然會強迫性的用這種方式來喚起父母/伴侶/夥伴/領導對自己愛的連接。他們強迫性的「證明自己」的行為,會不斷重複,但可能連他們自己都沒有意識到,這種不斷證明自己的行為,並非是對「成功」的嚮往,而是對愛的渴望

2. 對缺失的補償,對憤怒的釋放

另一種試圖證明自己的衝動,來自於對缺失的補償。缺失可能發生在某一些成長的經歷中,並不伴隨太長時間,創傷可能不會像客體(撫養者)帶來的創傷那麼大。

比如,兒時家境貧寒的孩子,長大後更可能努力賺錢。兒時受到欺凌的孩子,長大後更容易對施暴者加以回擊。成龍曾經談到,自己在二十幾歲成名時,每天換不同款式的表,還約曾欺負過他的武行吃飯,故意把袖子捲起來給大家看。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像「暴發戶一樣的瘋狂炫富」。

於是證明自己在這裡,更像是一種對過去缺失的補償,對內心憤怒的釋放

但是還擊之後呢?報復性的補償並不能彌補創傷。如果人一直活在憤怒裡,是沒有辦法快樂地前行的。

如何從證明自己的迴圈中走出來?

1. 直接向父母表達你的感受

面對父母不合理的期待,只有堅定地say no,讓他們知道你的感覺,才有可能促進他們反思,進而改變。

沒有父母不愛自己的孩子。這也許也是你轉而認同父母,卻懷疑和攻擊自己的原因。其實問題在於,父母不懂怎麼用更科學的方式去愛你。也許他們的父母就是這麼對待他們的,所以在他們學為人父人母的時候,缺乏很好的榜樣。

但是你需要知道,父母是可以再教育的。

嚴肅、真誠的告訴他們你的感受,告訴他們他們的行為對你造成的傷害和痛苦,讓他們意識到他們的愛是有攻擊性的。並且告訴他們你希望他們如何去做。

如果他們的行為有所改善,用新的方式去對待你,及時發現後,鼓勵並讚美他們,強化他們的正確行為,這種行為才可能固定下來。

2. 與原生家庭保持邊界

如果父母依然非常自我、固執地認為對待你的方式沒有錯,或者父母自身就存在嚴重的心理問題,那麼你們很有可能溝通無效。

這時唯一的辦法,就是遠離他們,你需要和原生家庭保持邊界,避免讓他們再傷害你。

成年前的孩子,需要父母撫養,否則可能連生存都是問題,因此小孩會努力去適應即使是有問題的父母。但是成年後,已具備了獨立的經濟能力的你,不需要再去討好父母,讓曾經傷害你的家人繼續傷害你,而首先要做的,是你和父母在物理空間隔離開來,比如你搬出他們的家,不再和他們住在一起。

只有重新建立各自的物理邊界,才有可能建立各自的心理邊界,擺脫他們對你心理上的控制。

重樹邊界並不是斷絕關係,隔段親情。而是保留各自生活空間,不互相控制和反控制。如果生活在在一起相愛相殺,倒不如給彼此空間,過好自己的生活,讓自己先健康成熟起來,才有能力保護、贍養他們。

3. 提升現實檢驗力:「我不夠好」並不是事實

你可以回憶一下,你第一次聽到評價你「不好」的聲音是什麼時候,是什麼場景,是誰說的,他為什麼要這麼說?

如果長期有一個人說你不好,或者你比較看重的人說你不好,即使只有一次,也是有殺傷力的。在成長過程中,你可能從未想過你是不是真的不好,而沉浸在這種悲傷裡,每當遇到挫折或犯了錯誤時,你會不斷強化這個聲音,告訴自己,「看吧,我真的不夠好」。

但是,難道他說你不好,你就真的不好嗎?

你需要意識到,這個人在評價你不好時帶有攻擊性,他通過用挫傷你自尊心的話來攻擊和貶低你,背後有他自己的目的和情緒。他也可能本身就是一個心智不健全的人,而你「不好」並不是客觀事實

如果面臨這樣的問題,你需要重新去找到你的社會支持,可能是戀人,朋友,同學,同事,家人。你需要去向他們尋求客觀、公正的確認,以此區分什麼是你想像的,什麼是真實發生的,來提升自我的現實檢驗力。

你會逐漸認識到,你腦海裡「不夠好」的聲音是曾經別人給的傷疤,並不是真實的自己

4. 為自己而活,成為你自己

你活在「證明自己」的魔咒中,憤怒雖然消極,卻成了你前行的動力。而當撤走了的憤怒,那不就沒有動力了嗎?

沒有了憤怒和證明自己,我們為什麼而活?

去做真正能讓你開心的事,不為證明自己,也不為報復和憤怒,而是為了成為你自己。你在做這件事的時候愉悅並享受其中,從不專業到專業,從讓自己獲益到讓別人獲益,你會發現神奇的是,在這個過程中,你想要的一切,那些你在意的名和利,尊重和愛,都會隨著你的這種近乎享受的勞作自然到來。

而當垂垂老矣回顧自己的一生時,你才不會因為將自己的一生都消耗在了證明自己或是和別人比較上而遺憾,而有一種近乎完滿的幸福感。所謂生命的意義,從某種程度來說,大概就是這樣吧。

(簡單心理微信公眾號:janelee1231)

(本文經合作夥伴 簡單心理 授權轉載,並同意 Vida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为什么在别人眼里“成功”的你,依然不快乐|对“证明自己”的探讨〉。首圖圖片來源: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