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導讀:

「工作不快樂會內傷,不工作你也未必快樂得起來。」

過去都曾在摸索職場情緒重要性的這條路上吃過苦的作者莉茲.佛斯蓮與莫莉.威斯特.杜菲,提供了調適工作情緒的秘訣──當你放鬆之後再回去工作,會更專心而且靈感不斷。

(責任編輯:張筑雅)

文/行銷設計顧問 莉茲.佛斯蓮、企業組織設計師 莫莉.威斯特.杜菲

以下幾種症狀,你中了幾項?

① 十分鐘沒收工作郵件就開始焦慮

② 當朋友關心你的近況,你開始細說無關緊要的工作狀況

③ 接著,你就夢見上述狀況

④ 不論晚餐、運動和睡覺時間,都瘋狂地想著工作

⑤ 你的情緒起伏幾乎完全端看工作進度

如果你的症狀幾乎「全中」,也許該服用加拿大嘻哈歌手德瑞克(Drake)的歌詞建議:「你需要放下、放下、放下、放下工作。」

過度關注工作既無意義也不健康。你可能會放大檢視每個小問題,並針對隨口說出的言論大驚小怪。這並不是領導者、女性或者處女座的人才會這樣過度檢視:任何工作中所有階層的人都可能發生。這也是為何我們討論職場情緒的第一法則是:對工作少一點熱情

少一點熱情可以解決大大的痛苦。在上台報告重要簡報之前,你不會緊張到大口換氣。面對工作上的豬隊友,你也不會感到灰心受挫。約會之夜就把電話拋在一旁;還有,背著包包在馬丘比丘旅行的時候,也不會有工作錯失恐懼症(FOMO)。

「對工作少一點熱情」不表示「不再關心工作」,而是留一點關心給自己。多留一點時間給你愛的人,去運動,或者不必帶著罪惡感去度假。同時也是提醒自己,很少有人在回顧自己生活的時候,還希望自己在辦公室待到晚上十點。

如果一開始沒有了解問題的根本,很難教自己如何少一點熱情。我們到底為什麼會變成工作受難者?

一直工作,沒有娛樂

斯克斯公司(Steelcase)是美國一間大型辦公家具製造商。1996年,他們在曼哈頓總部的辦公大廳裡,設置了一個大約4×6英尺見方的玻璃展示櫃,櫃內養著一群收穫蟻(harvester ants),公司想藉此傳達「螞蟻活著是為了工作,工作是為了活著。」

但是很不幸地,公眾對這種比喻並不買單。美國《華爾街日報》指出,因為收穫蟻的生命只有三到四個月,所以斯克斯的座右銘應該是:「工作吧,然後你就去死吧!」但其實斯克斯是對的:科技的進步模糊了個人與工作的界線。人與人之間愈容易聯絡,代表我們愈覺得該對工作負責。

你們有些人可能正想著,等一下,這未免太黑暗了─對工作充滿熱情一點都不好嗎?當然好!在職場中可能發生的情況是,你應該帶著歉意推掉晚餐邀約,因為你要去幫你主管擦屁股。但是長期過度勞累有損你的健康─以及所謂的成功。事實上,一星期工作時間超過五十個小時之後,你的工作產出會開始下降。你可能聽過一句古老的俗話,「在工作能夠完成的時限內,工作量會一直增加,直到所有可用時間都被填滿為止。」換句話說,給自己少一點時間,反而讓你做事更有效率。

「我希望可以回到過去,告訴年輕時的那個我,『雅莉安娜,如果你懂得不只是努力工作,也懂得關機、充電、重新整理自己,你的表現會大大進步。』」這是《哈芬登郵報》(Huffington Post)創辦人雅莉安娜.哈芬登(Arianna Huffington)說的話。所以,該怎麼在高度壓力的工作中,讓自己的情緒抽離呢?

壓力如何影響身體

你知道嗎?單單只是預期一件易焦慮的事件發生或者處在過程裡,就足以成為壓力源了。舉例來說,莉茲在出發去機場之前的幾個星期,就開始對旅行當中可能發生的疲倦感到巨大的壓力(大排長龍的安檢隊伍、航班延遲、長途飛行)。而莫莉有時候會擔心房屋頭期款的問題,但是她離買房子的計畫根本還久得很。

壓力源會破壞體內平衡狀態;壓力反應即是你的身體試圖回到正常機制的本能。身體會快速將營養素和氧氣傳送到你的肌肉,這時你的血壓、心跳和呼吸頻率都會飆升。其他次要的機能在此時就會開始下降─例如消化、生長或者生殖。

喘口氣吧

度假去:安排一段休假,可以維持身體健康和工作效率,尤其那段時間幾乎沒有和公司同事接觸。但是超過一半以上的美國人不會把有薪假用完。光想到要去遙遠的一座小島度假,收不到郵件,就很有罪惡感了。莉茲以前很怕開口請假,她擔心主管認為她在工作上一點也不可靠。主管們,你們如何看待放假這件事情是很重要的。大部分的員工都認為主管幾乎無法溝通,要不然就是負面回應,或者混著其他話題;若帶點正向鼓勵,幾乎每個人就愈會安排時間休假。那些主管非常不鼓勵你放假的朋友們,接下來的幾個段落對你很有幫助。

安排一個平日晚上休息:在週間平日的工作天,安排一個晚上好好休息,就跟去度假一樣重要─也更容易做到喔。波士頓顧問集團(Boston Consulting Group)建立了一套可預期休息(predictable time off, PTO)政策,安排六人為一組,每個人在每週平日可休息一晚。這讓員工更開心,心情更放鬆,離職率當然也降低。其中一位顧問說:「我們認真投入工作,同時我們也會關心彼此,避免有任何人工作到崩潰。」

平日晚上完全休息,你也能準時上床睡覺。若睡眠不足,外科醫生會在手術中滑倒,司機也會撞車。剝奪睡眠會讓我們憂鬱與焦慮;長期下來,面善的外表也會看起來像個兇神惡煞。所以如果你睡得不好,我們建議你聽聽莫莉母親的建議:「若睡眠不足,你也不能為人生做什麼決定。」

隔絕之日:莉茲每星期會安排一天的空檔,沒有會議,不接電話或者社交邀約。她在隔絕之日好好處理工作事項,所以接下來的幾天就不會那麼匆促。若你不能一整天都保持隔離狀態,可以試試看隔絕幾個小時,專心處理工作事務。

微休息:離開辦公桌,即便只有五分鐘,也能讓你喘口氣─甚至維持專注力。在丹麥有一群學生,會在考試前稍事休息,他們考出來的分數還比不休息的學生來得高。研究建議,比起孤軍奮戰,若你在工作期間和同事聊個幾分鐘,更能幫助你減輕壓力。

設定工作結束儀式:大腦若接收到「工作結束!」的訊息,對你可是很有幫助的。在這裡給你一點建議:走路或騎腳踏車回家(短時間的輕度運動對你也很好),通勤途中冥想,聽音樂,看雜誌,或者做重訓(有些研究認為重訓比有氧運動更能提振心情)。《深度工作力》(Deep Work)的作者卡爾.紐波特(Cal Newport)在每天工作結束後,會將一些零碎的筆記放到主要任務清單中,關掉電腦,念出咒語,「關閉日程表,完成!」他寫道,「這是我的規則。當我念出這個咒語後,若腦中又浮現與工作相關的事,我就會用以下思考來這麼回答自己:我已經念出工作結束的咒語了。」

讓自己脫離工作狂身分,最簡單的第一步就是為自己空出時間。但說總是比做容易:你花了不少時間,付出情感將自己依附在那個身分上。要完全脫離工作狂,試試以下這些思維轉換法吧。

別將工作中的邏輯延伸到休息時間

很多人對於善用空閒時間會抱持過度的熱情。別再陷入這種典型A型性格的圈套,強迫自己在興趣比工作花上更多工夫。如果你喜歡彈鋼琴,別強迫自己每天平日晚上八點準時練習半個小時,甚至因為錯過一天的練習還自責。研究顯示,當我們用數學方法來計算我們的經驗─追蹤每天走了幾步或者測量爬山的距離─我們反而不那麼享受過程了。

偶爾認真地散漫也很好。休息一段時間不代表浪費時間:當你放鬆之後再回去工作,會更專心而且靈感不斷。每隔幾個月安排一個週末去散心。星期六不安排任何家事或處理任何事情。如果你是典型的A型性格,安排一些社交活動,「准許」自己遠離工作。

別高估自己的重要性

在你某天生病的時候,你有沒有曾經驚訝地發現,公司並沒有在你請病假的時候停止營業?你對公司而言很重要,這固然是好事,但是你的同事沒有你在旁邊幾個小時(或者幾天),通常也能過得很順利。大多數的工作場合裡,工作沒有做完的一天,也就代表沒有所謂完美的時間去度假或者回家。有太多人贊同以下的說詞,「在我的公司裡,沒有其他人可以在我休假的時候勝任我的工作。」

別再專注自身的重要性,應多關注周圍的人。同情心可讓我們更有彈性:增進我們的免疫反應,減輕壓力,也與我們大腦的愉悅神經網絡息息相關。實現同情心的一個方法就是去問一位同事,「你有心事嗎?我能怎麼幫你呢?」當然,如果你一直把他人的需求擺在前面,最後你會感到疲倦無力,忿恨不平。記得要常常衡量自己處理情緒的極限,避免同情心疲乏嘍。

獻給在工作中感到孤單、沮喪,或者不安的你們

我工作,我沒有不開心:對人對事不上心也是一種職場優勢

這裡買

延伸閱讀

「總是匆忙開始一天的工作⋯」50 萬人用的專案管理 APP 執行長:你有做好「每週回顧」嗎?

【事情做完之前,我不能放鬆】心理學:「高成就者」內心常深藏 6 種壓力思維

【放鬆 ≠ 壓力管理】腦神經學家: 5 個壓力管理技巧翻轉「高壓生活」

(本文書摘內容出自《我工作,我沒有不開心:對人對事不上心也是一種職場優勢》,由大塊文化授權轉載,並同意 Vida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