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不因刑滿而消失,噬罪的人如何得到救贖?」
涉嫌殺害高中女生李曉君(蔡瑞雪 飾)被判刑的王翔(莊凱勛 飾),經過了十多年的牢獄生活後終於假釋出獄。王翔回家,對周遭的人原本平靜的生活帶來衝擊。《噬罪者》以更生人重返社會為主題,探討加害者、加害者家屬、被害者家屬,在事件過後如何繼續他們的人生?
這部是公視繼《我們與惡的距離》之後再推出的社會寫實劇!一開場便以王翔犯的案件埋下伏筆,用懸疑的節奏展開故事,暗示觀眾案情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單純。
「《噬罪者》這個故事,主要是想要讓大家看見生活裡,本來就存在著很多複雜的人性;透過一個更生人出獄後,如何慢慢回到生活的過程中,讓觀眾也一起思考,雖然主角看似犯了錯,但事情真相是否真如大家所見,背後是不是還有其他的原因?」
——《噬罪者》導演張亨如。
懸疑只是一個包裝與點綴,主要還是想藉由探討更生人面對的歧視與刻板印象,帶觀眾思考「罪」以及「原諒」。跟《我們與惡的距離》一樣,《噬罪者》試圖告訴我們的是,是非對錯的價值觀並不是那麼黑白分明,我們與惡的距離,也沒有想像中那麼遠。
罪,不因刑滿而消失
在牢裡,是我的身體不自由,出獄後,是我的心不自由。
服刑之後出獄的更生人,縱使真的已經改過自新,這個社會願意給他們機會嗎?劇裡不時出現的是善與惡,好與壞的爭論,更生人之所以會再犯,會不會其實是這個社會,不想給予他們容身之處?
原本打算安靜展開新生活的王翔,卻因一樁交通意外事件,讓他的過去被曝光。本來因為救了交通意外現場的人而被媒體、社會大眾稱作英雄哥,但卻又因為曾經殺過人、坐過牢,幫助人的善行馬上被「罪犯」的標籤蓋過,旁人原本和善的眼光變為懷疑、小心提防的眼神。

圖片來源:《噬罪者》劇照。
「囚禁更生人的已經不是監獄的銅牆鐵壁,」飾演王翔的莊凱勛講起這個角色的挑戰,「出獄後要怎麼重新跟外界接軌,才是最難的地方。」坐完牢、服完刑,他的罪並沒有消失,在劇中呈現出更生人出社會後所面對的真實困境,還有家人、朋友所承受的壓力與眼光有多麼沉重。
我想習慣遺忘的模樣,把笑容變成日常
想像著平安匯成河流,將悲傷往水裡丟
我想牽著妳可愛的小手,朝我們的家一直走
然後說聲 再說聲,走吧
片尾曲很適切地搭配茄子蛋的〈日常〉,歌詞彷彿說著王翔的心聲,很沉重悲傷的,連撐起一個笑容都要很用力、很努力,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日常,對他來說就像奢望一樣,對受害者家屬來說也是。
或許,每個人都有罪

圖片來源:《噬罪者》劇照。
在劇中很明顯的對比與諷刺是,出獄後的王翔在很多情況中反而成了被害人,而那些投以責難、異樣眼光的我們,反而像是加害人一樣。因為他犯過罪,所以只要他周遭的人出事,就可以合理懷疑他又再犯嗎?因為他坐過牢,所以就不配做正常的工作嗎?看戲的同時,也一再的反覆問自己:贖罪要贖到多少程度,才夠?
身為一個毫無關係的旁觀者,我們有資格代替被害者家屬討公道嗎?又或者,就算被害者家屬用以牙還牙的方式報復了,失去親人的傷就會痊癒了嗎?劇中用不同的事件與角色,試圖帶領觀眾去探討這些問題。

劇中李曉君的父親李春生得知王翔出獄,千方百計想要替愛女報仇,圖片來源:《噬罪者》劇照。
片名之所以取做《噬罪者》,「噬」與「罪」都有它的含義。導演張亨如解釋,選擇吞噬的噬字,是想表達每個人都有秘密、曾經犯過的錯或罪,又為了這個錯誤,再去說謊或是做其他行為,去隱藏、吞噬掉這個錯誤。而另一位導演賴孟傑則說這裡講的「罪」不一定是法律的罪,不一定會被判刑。
在王翔周遭的人身上我們看到了外遇、欺騙、歧視⋯⋯,這些不會被判刑的罪,難道就比過失殺人更能被原諒?會不會其實我們只是,自以為是的劃出一條清高的線而已。看這種劇最痛苦也最過癮的地方應該就是,它留了很大的空間讓觀眾去思辨,我們覺得理所當然的事,並不都像表面那麼簡單,畢竟人性本來就是很複雜的。

圖片來源:《噬罪者》劇照。
「憑什麼由你們來決定他是不是好人啊?」劇中一句高中生對大人們不滿的抱怨,還在我心裡迴盪。
《噬罪者》全劇可在KKTV線上收看,點此觀看。
(本文提供合作夥伴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