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導讀:
跟別人說話時,如果突然陷入沈默,你會覺得尷尬、不安嗎?有豐富主持經驗的曾寶儀分享,過去她和別人溝通時,都會想盡辦法把所有時間填滿,拚命說笑話、找話題,但後來她發現,那並非「最有品質的相處」。
(責任編輯:翁筠茜)
文/主持人、歌手、演員 曾寶儀
空白與停頓,在說話中的功用無窮。
對我來說,還有另一個很重要的功能是:讓能量流動。
在談話間,你可以先停頓,讓對方的能量先流動,再觀察接下來自己該如何處理當下的情況。有時候,可能有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
2018 年我做騰訊新聞《明天之前》紀錄片,有一集的主題是安樂死。其中有一個想法去訪問三天後將進行安樂死的 104 歲人瑞的孫子。我們想知道當自己摰愛的親人選擇安樂死,被留下的親人會有著什麼樣的心情。
我在訪問那位孫子時,一開始他的心情很鎮定,他說:「我是上禮拜才得知這件事,一開始我也是十分震驚,但我尊重他的選擇。」
我問他:「你現在心裡的感覺如何?」
他說:「當然很難過,很不捨。」
說完這話,他突然停住了。
一般來說,如果我做的是普通的電視訪問,我會非常快地把那塊空白補起來,把節目錄完。
可是那一刻我意識到:我必須讓他的悲傷流動。
於是我也停頓下來,我要看看他的悲傷要流動到哪裡去。
而我預想不到的是,他的悲傷流動得太龐大,最後他站起來,把麥克風拆了,離開現場。
他說:「我沒有辦法再繼續做這個訪問。」
可是我覺得也就是這個動作,讓大家清楚知道,其實在面對死亡時,不是一天、一個禮拜、一個月的事。而安樂死,從來也不是一個人的事。
你以為你可以為自己的生命做決定,為自己的生命負全責,但事實上影響到的卻是身邊所有的人。
對我來說,這個採訪中的停頓是:我讓事情發生。
因此,有時候溝通並不是要把話填得很滿。
以前曾經以為,溝通就是要把空白都填滿
我以前做主持時不是很明白這件事,只覺得把話說滿了,就是把工作做完了。
過去做電台節目時,如果沒有音樂沒有聲音時,那相當尷尬,甚至工程人員會跑進錄音間問:現在是斷訊了嗎?
可是電視節目跟現場活動有影像有畫面,有時候適時的停頓與空白,反而是可以讓觀眾思考的空間,主持人要有信心能鎮住這個空檔,然後讓別人思考。
因此現在我明白,有時候沉默反而會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
我們會說,有些演員的內心戲演得很好,就是因為演員知道利用沉默,用自己內心的狀態說故事。
而我認為好的溝通,其實不見得要用文字和語言填滿,它有很多空間可以被運用。
跟自己相處,也需要「留白」
前面都是用我的工作舉例,接下來我想以自己為例,說明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也需要適時的空白與停頓。
以前我不懂得跟自己相處,我有能力帶給別人快樂,但我沒辦法讓自己快樂。
和別人相處時,我總是讓自己扮演開心果的角色,想盡辦法把相處的所有時間填滿,拚命說笑話,話說個不停,那時我認為,這就是最有品質的相處。
當時的我取悅了別人,但取悅不了自己。
而現在的我懂得跟自己相處了,我發現別人跟我相處時,多了一樣東西叫做:自在。
懂得和自己相處之後,對自己我多了一份自在,我接納身邊的所有事情,也因此,別人跟我相處時,也自然而然變得更自在。因為,他們知道我也會接納他們身邊的一切。
現在的我,十分珍惜相處中的停頓、不說話的時間,這種讓雙方都自在的感覺。
在沒被填滿的時間中,反而更能感覺到彼此之間能量的流動。
►記下來:
有時候沉默會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
►練習看看:
1.不需要把話說滿。
2.不要想用說話取悅別人。
3.懂得跟自己相處,才懂得說話中停頓的珍貴。
關於說話中的停頓,還有許多面向可談。
我想再跟大家聊聊,有時候停頓也是讓溝通的雙方把想像填滿的時間,你的話說得再漂亮都比不上別人的想像。
我很喜歡舉一個例子來說明,為什麼停頓也是想像的時間。
香港的陳可辛導演常常在他的電影中用老歌當主題曲,例如電影《甜蜜蜜》裡他用了鄧麗君的〈甜蜜蜜〉或是《中國合伙人》裡他用了 Beyond 的〈海闊天空〉,而在《金雞》裡他則用了陳百強的〈一生何求〉這首歌。
我總覺得陳可辛導演這種運用很聰明,這些歌曲都是經典,每個人可能都在這些歌曲中投射了某些回憶。當這些歌曲的旋律在電影中出現時,讓觀影者流眼淚的,不見得是劇情,也許是他們心中的回憶。
而當觀影者心中的回憶與銀幕中的主人翁合而為一的時候,就達到了娛樂效果。
觀看一部電影,無非是想大笑或大哭,釋放心中的某些感覺。陳可辛導演深諳這種道理。
此外,有時候說話時的停頓,是讓對方能夠更深入地觀照自己的內心,跟你達成共鳴。
語言有局限性,你說的快樂與我說的快樂,也許有程度上的不同。
可是「停頓時的空白」,是無遠弗屆的。語言是往內縮,空白則是往外擴。有時候適度給對方空白,就是讓對方自行去填滿,而他通常會將自己覺得有用的東西填入空白。
或許你會說:要是對方把事情想歪怎麼辦?他會不會填入的是有害的東西?
當這種情況發生時,你可以再試著將對方的想法導正回來,也就是說:如果這段給對方的停頓用得不好,採不採用的決定權其實在你的手上。
多練習溝通,累積經驗後,你會拿捏得越來越好。
溝通的最終還是回到自己的內心
在練習中,你會發現每一次與他人溝通都像是做個實驗。你可以自己分析,為什麼同樣的話在這些人身上奏效,但用在那些人身上卻行不通?分析過後,自己有沒有能力做調整呢?
在給對方停頓時,也是觀察對方的時間。
我總認為:觀察別人就是在觀察自己。
當我聽著對方說他自己的故事時,我不只是聽對方發洩,同時也在觀察我自己:這個人的故事到底有哪些地方吸引我呢?哪些部分跟我的生命有共鳴?聽到什麼事會讓我生氣?為什麼我會為了這件事生氣?哪件事會觸動到我,讓我感同身受,想把能量傳達給對方?⋯⋯
你發現了沒?溝通的最終還是回到自己的內心。與他人溝通,也是與自己溝通的過程。
每多一次溝通,就是多一次了解自己的機會。練習溝通,對我來說實在是個太好玩的遊戲,直到現在我都樂此不疲!
►記下來:
話說得再漂亮都比不上別人的想像。
►練習看看:
每一次與他人溝通像做實驗,試著自己分析,觀察別人也等於觀察自己。
(本文書摘內容出自《50 堂最療癒人心的說話練習》,由大田出版社授權轉載,並同意 Vida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首圖圖片來源:曾寶儀 Bowie 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