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導讀:
每天被各種待辦事項追著跑,就算下班了還是無法放鬆,為什麼會這樣呢?日本自律神經權威小林弘幸醫師提到,我們會感到焦躁、工作時無法專心,是因為交感神經總是居於優勢,如果能在早上調整一些習慣,讓自律神經達到平衡,就能舒服地過一整天。
(責任編輯:翁筠茜)
文/日本自律神經權威 小林弘幸醫師
平常都生活在大量壓力當中的我們,交感神經總是居於優勢。想要避免交感神經過度居於優勢,唯一的方法就是提升平常就偏低的副交感神經的功能。
就如我們在前面提到的,副交感神經在我們晚上睡眠時會變高,可是,早上一醒來,交感神經就會升高,副交感神經隨即下降。
我們的身體大致上會在早上從副交感神經切換為交感神經居優勢的狀態,然後一整天都持續這個狀況。一到夜裡,副交感神經才又慢慢地轉為優勢。儘管在一天當中會多少有些許變化,但是大體上說來,這是基本的流程。
經常有人說「早上怎麼過將會決定一天的情況」,就醫學的角度來看,這是正確的說法。
也就是說,如果早上趕時間而手忙腳亂地打轉,導致副交感神經一口氣下降,交感神經就會一整天都居於優勢,導致副交感神經在當天遲遲沒有機會恢復機能。
於是,興奮、緊張的狀態就會持續下去,導致一整天血液循環都不好。集中力當然就會變得散漫,心情變得焦躁,判斷力也跟著變遲鈍。
為了避免這樣度過一天,「度過早晨的方式」就很重要。
所以,早上應該提早起床,悠哉地度過這段時間。然後以游刃有餘的心情進行洗臉或刷牙,或者洗澡、吃早餐、看電視或報紙等早上的例行工作。
常言道「早起的鳥兒有蟲吃」,提早起床,保有充分的餘裕度過早上的時間,讓交感神經不要一口氣居於優勢,慢慢地從副交感神經居優勢的狀態,切換成交感神經居優勢,如此一來,便可以讓自律神經保持適度的平衡,輕鬆地度過一天。
為了達到這個效果,就不能熬夜,要早早就上床睡覺。
檢視身體在早晨的狀況
為了避免交感神經過度居於優勢,提高偏低的副交感神經功能,平常就請多注意自己的健康狀態,仔細確認。
至於需要做什麼樣的確認,那就是針對「現在自己的身體處於什麼狀態」、「有沒有哪裡有出現問題的跡象」做檢視。所有的健康法都是從這裡開始的。
如果要鉅細糜遺地做確認的話,那就沒完沒了。所以,請各位檢視以下列舉出來的項目。
首先是早上醒來時的狀況。
□早上醒來時感覺疲累,感覺起床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
□胸口有灼熱感。
□腹部一帶有不適感。
□暈眩感。
如果發現有自覺狀況,就要做記號。
每天早上確認這些項目有兩個目的,那就是「了解本身的狀態」和「掌握生病的癥兆」。
只要每天早上做確認,就會發現「疲累、生氣、暈眩」等的症狀也會每天不斷地變化。就算是疲累,也有嚴重和輕微的不同時候,自己掌握程度是很重要的事情。
就算今天早上確認有這些項目的症狀,當然也無需擔心。即便有一、兩天有症狀,只要第三天狀態有改善,就沒有什麼嚴重的問題。
但是,如果這些檢視症狀連續出現五天以上的話,或許就是某種疾病的癥兆。如果持續將近兩週的話,就建議要到醫院就診。自己在心中訂下規則是很重要的。
我可以斷言,就算到醫院就診,有 95%的機率是找不出任何疾病的。早晨的健康檢測連續幾天出現問題的程度,是找不出太嚴重的疾病。
可是,萬一不去醫院的話呢?
「也許生病了!」
「萬一生了重病的話怎麼辦?」
自己心中就會產生不安感。我一再強調,一旦有不安的情緒,自律神經的平衡當然就會崩壞。如果這個狀態持續幾天的話,就會漸漸地接近生病的邊緣。
所以,前往醫院看診,聽醫生親口告訴你「一切都很好」是很重要的事情。只要醫生一句「一切都很好」,不安感就會消失,副交感神經就會提升。
也就是說,進行五天的檢視,發現狀態持續將近兩週的話,就到醫院求診,這樣做是為了從醫生那邊得到一個「安心」。
就算不幸地發現身體的哪個地方有狀況,只要告訴自己,早期發現可以早期治療,就不用太擔心。
以現在的醫學來說,只要能夠早期發現,幾乎所有的疾病都可以治癒。
早晨上洗手間時進行的檢視
早上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請確認自己的尿液和大便。
檢視尿液的重點在於顏色:
□和平常的尿色相較之下,顏色是否變得極端地深?
□尿液中是否混雜有血水?
□排尿時是否斷斷續續?
尿液的顏色每天都會有些許的變化,但是如果連續五天,尿液的顏色都極端地深濃的話,或許就是疾病的癥兆。此外,尿液中混雜有血水,或者排不出尿液的話,也可能是罹患了某種疾病。
大便的檢視:
□大便是否變得漆黑?
□大便是否不成形,接近下痢的狀態?
如果這樣的狀態只有一天的話,就不用放在心上,但是,持續五天以上的話,就請到醫院做檢查吧。
反覆便祕和下痢的人也到醫院做個檢查會比較放心一點。便祕有各種成因,但是,當便祕和下痢反覆發生時,也可能會檢測出大腸癌,為了小心起見,最好做個檢查。
早晨是否有食欲
為了讓良質的血液能夠運送到每一個細胞,就調整自律神經平衡的角度來看,「規律地攝取適量食物」是基本要項。
攝取早、中、晚三餐的目的之一是吸收營養,但是更重要的想法是「規律地刺激腸胃」。
為了打開腸道的開關,即便只是一根香蕉也好,一定要吃些東西。
如果早上起床之後,完全沒有食欲的時候,就要檢測一下。如果這種情況持續五天以上時,就是有問題了。此時,最好到醫院接受檢查。
早上一定要量體重
最後要確認的是體重。
大家都知道,隨著年齡的增加,基礎代謝會降低,人會容易變胖,為了避免發胖,早上站上體重計,親眼確認自己的體重是很重要的事情。
正在減肥的人自是不待言,就算沒有必要減肥的人也請確實掌握自己的體重,做為健康檢測的一環。
本來胖瘦的程度就各有不同,但是如果能夠確實地注意腸道環境進行減肥的話,很快地就可以減掉五公斤。但是,如果體重降得更多的話,從身體的構造來說,也是有問題的。
不過度增減體重都很重要。尤其是想不出原因,體重卻不斷地減輕時就有問題了。一發現有這種癥兆的話,還是應該找醫生諮詢。
走路的健康效果比慢跑要好
每個人都知道,想要維持健康,「適度的運動」是必要的。
所以,每天早上慢跑的人愈來愈多,但是,如果想要「維持健康」的話,我的建議是「走路」而不是慢跑。
如果追求的目標是提高運動能力,或者提升肌力之類的訓練效果,我想慢跑會是最方便的方法。
可是,這樣是不是就表示慢跑的健康效果比走路要高,這就有問題了。實際上,走路的健康效果遠比慢跑要高得多。
慢跑的運動量非常大,因此呼吸會加速、變淺,副交感神經的水平會下降。
尤其是中高年齡層的人,本來副交感神經的水平就下降許多,所以,加速副交感神經下降狀況的運動反而可能加速身體的老化。
我們的呼吸是跑得愈快就變得愈淺。一般快跑比慢跑,跑一百公尺快速短跑又比一般快跑的呼吸要淺。事實上,一旦成為一流的一百公尺短跑選手,在跑步時幾乎都處於無呼吸的狀態。
大家應該都已經知道這種呼吸法會使血液循環和血液的品質惡化。如果考量到健康問題,我不建議做會讓呼吸變淺的運動。
如果希望保有健康效果,那麼,走路等的輕度運動就綽綽有餘。說得更明確一點,就是能夠一邊讓橫隔膜上下起伏做「深呼吸」程度的運動就可以了。
如果能夠做深呼吸,副交感神經就不會下降。如此一來,就可以一邊將充足的營養和氧氣供給給末梢血管一邊做運動了。
走路對調整自律神經是很有效果的。走路時的「答、答、答」等節奏有利於調整自律神經。
強度太過的走路方式會提升交感神經,但是以緩慢的節奏走路時,副交感神經就會獲得提升。
《「放棄」才能健康》
(本文書摘內容出自《「放棄」才能健康》,由天下雜誌授權轉載,並同意 Vida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首圖圖片來源: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