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照片拍攝:黃曉楓
【 為什麼我們要閱讀這篇文章】
受到吉卜林的名言與安伯托‧艾可《玫瑰的名字》的啟發,設計藝所青鳥的謝文智建築師採用啟蒙時代建築元素,在看似拱門也像膠囊的設計下,冀求創造建築與空間的 「美」,並分享書與知識的 「力」。另一方面,國立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講座教授曾成德則以煉金術形容設計,在千錘百鍊的過程裡、在不斷嘗試錯誤的實驗步驟中,希冀鍛造永恆的價值——美。
當建築與室內相遇,當空間與閱讀對話,當細部與光影映疊,當藝術書店與理想所在合一,藝所青鳥於焉誕生。在建築、傢俱的環抱裡,在書籍、海報的簇擁下,曾成德與謝文智將帶領大家走讀藝所青鳥,以視覺與心靈雙重感染走進書店的大家,在看得見的建築裡,感受看不見的迷幻場景。
(責任編輯:黃懷容)
(本文摘自《玫瑰的名字:義大利文原版全新翻譯,艾可大師親自註解!【新譯本+註解本】》,皇冠出版)
第一天
第一時辰祈禱
我們抵達修道院所在的山腳下,威廉展現不凡睿智
那是十一月底的一個美好早晨。前一天夜裡下了點雪,地上覆蓋著一層薄薄白雪,約略三個指頭高。我們剛結束晨禱,在黑暗中聆聽山谷中一個小村落做彌撒,等太陽露臉,便往山上走去。
沿著山間蜿蜒陡峭的小路攀登而上,我看到了修道院。讓我驚訝的不是環繞在外的牆垣,那跟我在基督教世界所見並無二致,教我嘆為觀止的是那座龐然建物,後來我才知道那是修道院的主堡。八角形結構體遠遠觀之有如四邊形(這是代表天主之城固若金湯的完美形式),南面矗立於修道院高地上,北面則彷彿是從山壁間直接長出來,卻又高懸於山壁之上。因為建物的顏色和材質與自然渾然相容,自下方某些角度看去,宛如看到岩壁朝天空延伸,聳入雲霄,化身為要塞和塔樓(那是技藝熟練、深諳天地奧秘的巨匠之作)。
三種不同式樣的窗說明此乃遵循三位一體的韻律所建,從這座建物與地面相交是四邊形,騰空拔起後是神聖的三角形,可見用心。趨近看,才知道四邊形每一個角各有一座七角形塔樓,塔樓有五面朝外,也就是說大八角形八面中的四面生出了四個小七角形,但從外面看,七角形只見五角。任憑誰都能看出這是諸多神聖數字的和諧組合,每一個數字都有其細膩的宗教涵義。八,是每一個四邊形的完美數字;四,是福音書的數字;五,指世界五大區域;七,是聖靈的七種恩賜。就此主堡的雄偉和外型,與我後來在義大利半島南部看到的烏西諾城堡及蒙特城堡不相上下,可是論其位置之險峻,可說是最駭人的,絕對可以讓旅人在漸漸向它靠近時心生畏懼。幸好那是晴朗無雲的冬日早晨,所以我眼前所見並不是它在暴風雨中的模樣。
但我也不能說它讓人看了心生喜悅。我確實感到畏懼,還有一絲不安。天主知道那並非我不成熟的心智在作祟,我直覺懷疑在巨匠們動工興建之前,在僧侶滿心憧憬要以此地守護聖言之前,預言就已銘刻在那些石頭之上了。
我們的小騾子蹣跚地轉過最後一個山坳後,山徑一分為三,左右各多出一條小路。我的導師駐足觀望,看著路徑兩側和路面。那裡有長青松樹形成的天然屋頂,樹上白雪皚皚。
「這所修道院很富裕,」他說:「院長在公共場合喜歡擺派頭。」
我習慣聽他發表奇特言論,所以沒有追問。也是因為再往前走一小段路後,我們就聽到嘈雜人聲,轉個彎,看到一群騷動的僧侶和僕役。其中一個看到我們便走上前來,措詞文雅地說:「歡迎,我知道您是誰,請勿感到驚訝,我們事先已被告知您將造訪。我是雷密吉歐‧達‧瓦拉幾內,修道院的管事。我想您應該是威廉.達.巴斯克維爾修士。我這就讓人通知院長。你,」他轉頭對著其中一個僕役說:「上去告訴大家,我們的訪客快到了!」
「謝謝您,管事弟兄,」我的導師很客氣,「為了招呼我,中斷了你們的搜尋,讓我十分過意不去。不過您別擔心,那匹馬經過這裡,往右邊那條小徑去了。牠跑不遠的,因為等牠走到堆肥的地方後就會停下來。牠那麼聰明,不會貿然衝下陡坡⋯⋯」
「請問您多久前看到牠的?」修道院管事問。
「我們並沒有看到牠,對吧,阿德索?」威廉興致勃勃地轉身問我,「如果你們要找的是勃內拉,牠一定在我剛才說的地方。」
修道院管事十分躊躇,看看威廉,又看看那條小路,最後終於開口問:「您怎麼知道牠叫勃內拉?」
「哎呀,」威廉說:「可想而知你們在找的是院長最喜歡的馬,勃內拉,也是你們馬廄中跑得最快的良駒,毛皮黑亮,高五呎,馬尾飄逸,蹄子小而圓,但步履穩健。頭小,耳朵尖,眼睛大。牠往右邊去了,您快去追牠吧。」
管事遲疑片刻後,對身後的僕役做了一個手勢,便奔往右邊小徑,我們的騾子則繼續前進。我好奇心起,正打算開口詢問威廉的時候,他示意我等待。果然,幾分鐘後我們就聽到歡呼聲,僧侶和僕役抓著那匹馬的韁繩出現在小徑轉角處。他們走過我們身邊的時候,不斷詫異地打量我們,然後越過我們往修道院走去。我相信威廉刻意放慢坐騎步伐,是為了讓他們去告訴大家剛才發生的事。其實我發現我的導師雖然道德崇高,卻不免在需要展現睿智的時候貪圖虛名,不過我既知他細膩的外交手腕,自然明白他這麼做是希望踏進修道院之前,他的博學名聲已深植人心。
「您現在可以告訴我,」我最後還是忍不住,「您是怎麼看出來的嗎?」
「我的好阿德索,」導師說:「這一路上我都在教你辨識世界這本巨著如何透過蛛絲馬跡跟我們說話。阿藍.的.里爾說過:
世界上所有造物
一本書或一幅畫
都於明鏡中再現
他心裡想著的是世界上有取之不盡的象徵符號,而天主藉由祂的造物之象徵,跟我們談論永生。但是宇宙比阿藍以為的更健談,它要說的不只是現在(而且往往說得隱晦難解),還有未來,這點無庸置疑。要我一再重複告訴你你本應知道的事,讓我難掩羞愧。在三岔路口的新雪上,有清楚的馬蹄印往我們左邊那條小徑而去,步伐間隔一致。就馬蹄印來看,馬蹄小而圓,步履穩健,由此可以推論那匹馬的脾性,還有,牠並不像失控的動物慌亂逃竄。在松樹覆蓋為頂的路口,有幾根距離地面五呎左右的樹枝剛被折斷。那匹馬準備轉彎奔入牠右邊小徑的地方有一叢桑葚,馬一邊甩尾,一邊被突出的枝椏勾下了幾根黑色的長毛……你可別告訴我你不知道那條小徑通往堆肥的地方,我們往山上走的時候經過東側塔樓下方的彎道,看到從塔樓下方有穢物從高處墜落的殘跡,弄髒了白雪。既然那裡有三岔路口,那條小徑不可能通向其他地方。」
【 VO 活動精選 】
閱讀中發現建築,在建築裡發現世界
系列一、建築、空間與閱讀
當代文學理論家Harold Bloom曾經說過,我們閱讀經典正如「先去發現莎士比亞,然後讓他來發現你」,也以「創造性的閱讀」說明我們閱讀其實常常為的是尋找比自己更具原創性的心靈。
青鳥系列講座第一季,透過閱讀與建築開啟遼闊的視野與世界探索。閱讀並從中發現建築以及它的壯美;更藉著賞析建築,從而由裡發現故事,進而感知世界。
當閱讀與建築交鋒,當建築與世界接軌,文心藝所書店|青鳥系列講座第一季,邀請國立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講座教授兼人文社會學院院長——曾成德策劃,以「在閱讀中發現建築,在建築裡發現世界」為題,連結閱讀與建築,建築與媒體、經典讀本,以及建築與其他藝術領域,如:影像、音樂、文學等。
邀請張大春、張鐵志、阮偉明、漆志剛、謝宗哲、謝文智等藝文名家與建築名師。以三大主題細述:凝視建築,凝固的建築之中可能藏有你所想像不到的故事;走向建築,走進偌大的建築世界,所有的藝術與設計之下,可能都蘊含著豐厚的人文思想。
■時間|4/13(六)19:00-21:00
■題目|煉金術與迷幻藥:閱讀藝所青鳥
■講者| 謝文智 x 曾成德
■地點|文心藝所書店|青鳥(台北市內湖區寶湖里13鄰民權東路六段180巷10弄6號1樓
■時間|4/28(日)15:00-17:00
■題目|閱讀人的建築
■講者|曾成德
■地點|文心藝所書店|青鳥(台北市內湖區寶湖里13鄰民權東路六段180巷10弄6號1樓
■時間|5/5(日)15:00-17:00
■題目|建築人的閱讀
■講者| 曾成德 x 蔡瑞珊主持
■地點|文心藝所書店|青鳥(台北市內湖區寶湖里13鄰民權東路六段180巷10弄6號1樓
|報名連結|
系列一套票:
http://bit.ly/2FTWN19
十場套票加贈選讀中文書乙本與青鳥帆布袋乙個:
http://bit.ly/2FR7Dov
延伸閱讀:
「看不見的城市,看不見的書店」文心藝所 | 青鳥,一間不喧嘩卻擁有豐富底蘊的書店
(本文摘錄經青鳥書店授權於 VidaOrange 刊載,並同意 Vida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