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來源:藝所書店 |青鳥(左),蔡瑞珊攝(右)
「當城市建築遇上尋找初衷的青鳥⋯⋯」
文心建設總經理葉曉甄說:「身為建商常被污名是環境的破壞者。」於是她開始思考,是否能夠創造一個小空間,對於環境和人的影響最深。身為一個教育者,加上受到童年時受到母親的薰陶,於是「文心藝所」這樣的空間就此萌芽。
文心藝所分別規劃為咖啡廳、工作坊和二樓的書軒等三大空間。目前第一書區近三千多本的書籍,其中大量的建築、藝術外文書籍,供喜愛建築的人可以翻閱 —— 這是一個屬於熱愛建築的人的空間。
文心藝所書店,是一座以建築和城市為主題的人文書店、藝所咖啡和展覽空間。立足內湖這個充滿活力的社區,但放眼全世界的人文景觀,閱讀每個人終日生活於其中的建築空間與城市,凝視文化與藝術如何塑造我們的精神生活,並與讀者一起思考美好生活的意義。
看不見的城市,看不見的書店
「看不見的風景,決定了看得見的風景。」——卡爾維諾 《看不見的城市》

遴選世界各國建築、藝術、人文、設計書籍,以獨到的建築、美學與人文視野引領讀者,從看不見的意象當中心神意會,透過建築設計感受書店,覺知內心對於知識的渴求。(圖片來源:藝所書店 |青鳥)
青鳥文化制作暨台北華山青鳥書店、屏東南國青鳥書店後,於2019 年春天與文心藝術基金會攜手合作,從義大利作家卡爾維諾《看不見的城市》出發,以「看不見的城市,看不見的書店」為題,期待透過建築帶領人們找尋心中看不見的城市,與一間不喧嘩卻擁有豐富底蘊的書店。

書櫃以透明壓克力為主,讓光線可以穿透書櫃。(圖片來源:蔡瑞珊攝)

圖片來源:藝所書店 |青鳥
主理文心藝所書店的謝文智設計師認為知識屬於所有人,而閱讀是自由的。然而,「知識」並不是一開始就屬於所有人。「知識」的普遍性是在啟蒙時代後才開始被大眾所接受,在這之前,傳遞其實是有階級性的,在電影《玫瑰之名》裡面描述在黑暗時代,不該閱讀的人如果看了書,會被挖眼睛;因此空間意象有啟蒙時代的建築元素,如拱門的意象設計,營造出神性的空間,藉此尋回書與知識的神聖性。

似拱門 (arch)的古典設計。(圖片來源:藝所書店 |青鳥)

在桌椅的挑選上,盡量以「不重複」為原則,希望讓愛書人能夠自由閱讀,也期待大家能夠從閱讀中獲得自由。(圖片來源:藝所書店 |青鳥)
一樓有五座平台的設計,上面除了有階梯狀的小巧思增添趣味性外,也打造雕塑台、展示台的設計。連接二樓的圓形天景,設計師賦予此處寬闊的閱讀廣場感,有沙發座的擺設,提供讀者自由的閱讀氛圍。在閱讀自由外,寬闊的廣場感也為空間帶來言論自由,設計師建議此處極適合舉辦中小型講座,可以大家圍繞著講者聽講。

這一道美麗的設計,與藝所內部大片的白成對比,正是因為在設計的領域中,黑色象徵消失的,寓意你看不見的。(圖片來源:藝所書店 |青鳥)
作為一位__的建築人 / 文化人,看見的書店是什麼模樣?
店內的選書由六位建築文化領域權威參與:交大人文社科院的曾成德院長、龔書章教授、李清志教授、褚瑞基教授、邱文傑建築師與文化人張鐵志。
龔書章:作為一位社會實踐的建築人
「建築跟設計也不是個人的事,而是社會的事。」
以《建築的社會實踐》出發,淺談Design for change的概念。龔老師於2011年開始的尼泊爾義診計畫,一路從義診到義築,一方面培育在地年輕人,一方面以設計融入當地。認為:平台的存在就是讓各方都能保持覺知和清醒,正因為——重建心靈比空間更重要。
交大建築研究所教授龔書章以「無盡的名單。別樣的色彩」為題,他認為對設計、生活和面對現實生活的理解,大部分不僅單靠建築,而是透過書本來表達心裡所想的事情。建築書店就如龔書章在閱讀這他人的作品一樣,經由很棒的名單、目錄、領域和物件所組合出來的百科全書或是圖書館。
曾成德:作為一位閱讀奠基的建築人
建築人真的很愛書,但他們不見得喜歡讀書。他喜歡「看書」,無論是封面設計、字型、版型,尤其是放在書架上整齊的書背,看書是建築師特愛的一件事。
閱讀作為豢養心靈的過程,除了紀錄當下,更能超越現實,滿足人們想像,透過不同敘事傳達思想。與閱讀相同的是,建築作為日常起居的場域,透過不同的設計連結思想,同樣滿足人類期待。如何從閱讀中發掘建築所在的意義,如何在閱讀裡發現故事存在的價值,作為一位建築人,曾院長在閱讀中發掘與發現。
哲學家維根斯坦說哲學在許多面向上就像建築,是一種對自我的追尋,也是對自我的理解力, 呈現一種世界觀。在離世前書寫給姊姊的信中提到:「建築就像音樂,它不可言說,是一種形式、姿態和理解力,呈現建築師所理解的世界。」建築搭師柯比意說:「工作就像呼吸,呼吸就是要永不止息」當做著靈魂深處想做的事情時,就會覺得有一條河流在體內流動,將會帶你前進,就是一種喜悅。這種喜悅也如同藝所在心靈上創造一種新的可能性。
邱文傑:作為一位城市設計的建築人
關心常民建築設計、觀察在地現實可能,邱文傑建築師開啟一場「台北學」的建築理論與實踐過程,冀求以建築設計創建在地城市新風貌。
在接受西方建築理念後,回到台北開辦事務所的邱文傑建築師,重新注意到生長建築的土地。跳脫西方建築的影響,開啟在地風土建築設計,除了滿足大眾對設計的理解,也創造建築美感,將建築回歸在地,並且真正落實到「人性」。
邱文傑形容謝文智的設計正是一個「微小的巨大」,藝所通往二樓的鋼構梯,乾淨、純粹又有機,跳脫當代性,表達自己的樣貌。解讀到看似拱門 (arch)的古典設計,驚豔地發現原來是一 個「膠囊」。他認為台北正是就需要這樣的力道和厚度,當一個場所本身的性格,強化、內斂,以及珍惜自己到某種程度,力量就會出來。無論地點所在,擁有自己的內容、人才、接地氣,,將活動、建築和歷史與台北的關係做一個整合性論述。
褚瑞基:作為一位城市思考的建築人
「基本上我是在街道上閱讀。」銘傳建築系副教授褚瑞基說,這些閱讀多與和人生有關,到一 個新的城市褚瑞基就會去探訪當地的菜市場,第二件事就是找一間書店。
曾任《台灣建築雜誌》總編輯,褚老師關注政府公共藝術、都市設計審議、藝文發展等相關領域之議題。以建築人的敏銳眼光,思考城市的現況與未來,且走且看,在教育中結合人文專業;在實務上連結藝術想像,在城市中思考,在思考中找尋城市存在的價值與意義。
褚瑞基舉例一座想像的城市——「真理之城」,它是道德的城市,以亞里斯多德的論述轉換成一座城市。中心有一座山,五條橋代表著人類的五種感知,透過感知來理解社會。對於他來說,城市裡有許多閱讀,虛擬想像看不見的城市。最後喜愛美食的他也不忘提及——「吃」也是一種最好的閱讀。
李清志:作為一位都市偵探的建築人
「書店的場景,有一種看不見的魅力。」實踐大學建築系副教授李清志說。
從都市出發,走遍世界建築,李清志老師拿起偵探的放大鏡,以人文角度透過幽默的文字與圖像,向世界介紹台灣建築,也帶領台灣的大家與世界建築接軌。在日常中發揮都市偵探的本能,在旅行中開啟另類觀察的視角。
《看不見的城市》當中,馬可波羅向忽必烈形容所看見的城市,憑著語言和文字描述,沒有任何圖像卻吸引多人的注意。應證裡頭曾提及一句話:「看不見的風景,決定了看得見的風景。」 經典文學《小王子》當中也提過:「真正重要的東西,只用眼睛是看不到的!」特別是主政者、 主事者,若能體會到看不見的魅力,將能夠讓這個城市變得更美好,若著重在表面浮誇的活動 將失去氣質和內涵。
張鐵志:作為一位社會書寫的文化人
「記憶中的形象,一旦在字詞中固定下來,就被抹除了。」無法在第一眼清楚摸透,事實上則是期待人們從外而內的探求。一個象徵心中的理想烏托邦,故事就此發生。
現任《新活水》雜誌總編輯,出版過《聲音與憤怒》、《時代的噪音》等作品的張鐵志老師,以文字書寫紀錄時代變革、回溯過往歷史、關注當代議題,兼具感性與理性,透過精準的觀察之眼,持續走在文化貢獻的路上。
「如果人們認為我們看似在尋求一個不可能達到的世界,那麼就讓他們知道,我們的行動是為了避免一個缺乏想像力可能性的世界。」他引用在他書中所寫到的休倫港宣言的一句話送給藝所書店,開書店如此艱難,出版業進入寒冬,但難道就因此不寫作、不出書、不開書店了嗎?答案是否定的,僅有去不斷去嘗試新的可能,不讓世界缺乏想像的可能性,亦是值得所有愛書人所一起相信的事情。
2019 文心藝所|青鳥 活動企劃
|以建築為名
第一季策展人 交大人文社科院院長 曾成德
建築與閱讀 ─從書店打開建築的大門
「建築是有生命的,它雖然是凝固的,可在它上面蘊含著人文思想。」——貝聿銘
建築作為日常起居的場域,儘管身處其中,我們卻可能不曾知曉它的來歷。凝視建築,凝固的建築之中可能藏有你所想像不到的故事;走向建築,走進偌大的建築世界,所有的藝術與設計之下,可能都蘊含著豐厚的人文思想。
藝所書店|青鳥邀請由六位建築文化領域權威,曾成德教授、龔書章教授、李清志教授、褚瑞基教授、邱文傑建築師與文化人張鐵志,以四季講座策劃,帶領大家由淺入深、由深而廣,一起打開建築的大門。
▼ 書店位置:台北市內湖區民權東路六段180巷10弄6號
▼ 交通資訊:google地圖搜尋「文心日日」正後方
|搭乘公車214至內湖行政大樓、三軍總醫院站,步行約5分鐘
|搭乘公車284至上灣仔、湖興、福華商場站,步行約3分鐘
更多資訊詳見:文心藝所書店|青鳥粉絲專頁
(本文訊息由 文心藝所書店|青鳥 提供,內文與標題經 VidaOrange 修訂後刊登。新聞稿 / 產品訊息提供,可寄至:[email protected],經編輯檯審核並評估合宜性後再行刊登。責任編輯:黃懷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