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要挑選這篇文章】

遇到工作挫折、衰事纏身,只是想找個人安慰,卻被爸媽唸太沒抗壓性、被朋友反過來訴苦,連伴侶也理性分析事情利弊?不是說不感謝他們的陪伴,然而有時只要靜靜、輕輕地接住我的情緒,那個瞬間就足夠了。

但⋯⋯你有沒有想過:或許正是因為他們接不住,而改用「安慰」的方式,無意識地「逃避」你的負面情緒。

(責任編輯:黃懷容)

有個朋友最近受了點委屈,四處找人傾訴,昨天找到我這來了。

她說她先撥通了爸媽的電話,委屈巴巴地剛講了幾句,爸爸就開始說:「你就是太負面了,得有點正能量。」媽媽又接話說:「出門在外要學會堅強,不要總是這麼脆弱。

她瞬間不知道應該繼續說啥,只回了一句「好的,我知道了。」掛斷電話,顯示通話時間只有1分鐘13秒。然後臉書敲了好朋友,剛說完自己的情況,朋友一開始還安慰了幾句,沒想到聊到深情處,朋友反而開始講起了自己的故事,「哎其實我比你更委屈,我前兩天還跟上司⋯⋯」聊著聊著,明明是自己委屈來找朋友訴苦,結果卻變成她安慰朋友了⋯⋯

終於等到男朋友回來,靠在對方肩上抽抽搭搭地又講了一遍,繼續期待著安慰,結果男友義正言辭的開始分析:這個問題的主要責任確實在於你,你應該怎樣怎樣做才對。「想找點安慰就這麼難麼?為啥感覺身邊沒有一個人愛我?」   其實,我們似乎都經歷過這種「想尋求安慰卻無法如願」的絕望體驗,但這遠遠不足以表示「對方不愛我們」。

很多時候,我們傾訴對象的某些行為,可能只是因為承接不住我們的負面情緒。

#1

很多時候我們得到的安慰, 都是「逃避式安慰」

「越傾訴,越絕望」是我們很多人在尋求安慰時,都會面臨的情況。

生活中遇到了難過的坎,好不容易鼓起勇氣和信任,把自己最脆弱的東西講出來時,卻得不到想要的反饋——怎麼想都令人更加難過,簡直像在傷口上再添把孜然。   「為什麼就不能理解一下我?」「你說的我都懂啊,可是我就是難過啊!」

是啊,為啥要個安慰就這麼難呢?

其實很多時候,對方並非不給我們安慰,而是給了一種「逃避式安慰」——用「安慰」的方式,來逃避面對真實的情感,逃避傾聽對方的問題時,所給自己帶來的害怕和恐懼。   (啊對了,先聲明「逃避式安慰」是我們自己造的詞⋯⋯並非心理學專業名詞,只是感覺比較貼切。)   我們此刻的傾訴,讓對方感覺到了惶恐和不安,所以,他們用貌似「安慰」的方式,來進行逃避。  

當然,很多時候,傾聽者自己都沒有意識到。

#2

逃避式安慰,究竟在逃避什麼  

所以,傾訴到底會帶給對方哪些壓力?而傾聽的人又究竟想要逃避什麼呢?也許,我們可以從對方選擇的「安慰方式」中找到答案。

當他鼓勵你振作的時候,也許意味著他難以接受負面的你。我們傾訴、尋求安慰時,往往難免帶有較深的負面情緒。我們生理上會胸悶、呼吸不暢、心跳加速、血壓上升⋯⋯而我們講出的內容,也在傳遞著一些失落、絕望。這些「喪氣」、「負面」的信息,會讓很多當時未處於相似情緒中的人難以接受。

畢竟,在我們的文化中,人時常被教導要「積極、樂觀、正能量」,我們習慣了誇讚臉上掛著笑容的人,對身處困境的人說「加油!樂觀點!」 於是我們也會把默默地將情緒分類,「正能量」是好的,是招人喜愛的 。而「負能量」是不好的,它代表著脆弱和無能,會遭到厭棄。  

當有人抱著對負面情緒的不接納和貶低,來面對負面傾訴者時,他們從心底裡沒有辦法接受。當他們說「你應該積極點」、「做人要樂觀」時,他們心裡很可能真的相信:只有正能量的狀態,才是面對困境的方式。其實,心理學的研究指出,從健康角度出發,比起一味地「開心」,更重要的是情緒的多樣性。就像電影《腦筋急轉彎》講的那樣,任何情緒都有其重要的意義。   當我們可以維護彼此「負面、頹喪」的權利,給到彼此「負面、頹喪」的空間時,才會更接近真正的安慰。

當對方拼命解釋的時候,也許意味著他感到自己被指責。  

這種情況最容易發生在伴侶之間。比如,當一方表達自己感到不開心、被冷落時,希望得到一些安慰時,另一方就可能開始著急的解釋:「這不怪我啊!」、「你怎麼能這麼想我!」 結果,這當中不僅沒有安慰,反而會給雙方帶來更深的孤獨感。而這種解釋行為的來源,往往可能是對方在你的傾訴中,把你的負面情緒當成了「指責」。

臨床心理學家Greg Hajcak Proudfit 和他的團隊研究發現:以批評為主的教養方式,會讓孩子們形成「把別人情緒解讀為對自己的負面評價」的習慣。  

他們對於別人的情緒格外敏感,並且會把那些情緒當做是對自己的負面評價。「他心情這麼不好,是不是覺得我剛剛沒有及時肯定他?」、「他因為跟小紅的爭吵這麼難過,來跟我講,是不是覺得我當時沒有站到他的那一邊?」⋯⋯

為了消除這種自己好像做錯了事情的感覺,他們便會拼命地解釋自己。此時,對於自身的懷疑和否定,讓他反而沒有力氣給到對方真正的安慰。當然,另一個角度來看,很多時候我們在表達自己的情緒時,確實會隱含著一種指責。譬如,當伴侶約會遲到的時候,儘管我們很理解他只是因為加班太忙,但心裡還是很委屈,此時很希望對方可以安慰一下自己。不過,迫於委屈,我們脫口而出的往往是「你為什麼每次都遲到?你根本就不在乎我。」 此刻,加班了許久還匆忙趕過來的他,一上來就受到赤裸裸的指責,本來的愧意會因為委屈而轉為憤怒,類似「難道你就體諒過我嗎?」的言語便會脫口而出,然後就是一場「你到底愛不愛我」的爭吵。  

根據Wile(1981)的理論,當我們在親密關係中想要表達自己內心的情緒或者擔憂時,有三種方式:攻擊(attack),迴避(avoid)或者吐露(confide)

打個簡單比方,「你怎麼來這麼晚!」就是「攻擊」

為了一時平靜,表面「沒事沒事」,心裡卻很計較,就是「迴避」

「你來這麼晚,我有點害怕你是不是有些不重視我」,是「吐露」。  

相比之下,尋求安慰的正確姿勢,應該是「吐露。面對上面的情境,吐露的人會誠實地講出自己地感受,「你來這麼晚,讓我很擔心。」、「你每次都這麼晚來,雖然我理解你,但是一個人坐在這裡等實在是太難過了。」   

「吐露」的關鍵,在於對於我們信任的人,誠實地表達出私密的事情和真實的想法。對於感受的表達,我們不誇張也不迴避。對於正面和負面的情緒,我們都可以誠實地說出來。   「吐露」的這份坦誠,需要一些勇氣,也有著被傷害的風險,但是從長遠的角度看,這才是建立深刻地親密關係的關鍵,也是我們可以順利求到安慰的法寶。

當對方陷入沉默或岔開話題,也許意味著他無法承載你的悲傷。 

傾訴完,迎接自己的卻是沉默和敷衍,也是一件很傷人的事情。當我們在最絕望的時候,用最後的力氣向心愛的人伸手求助,卻發現對方完全不搭理自己,我們會覺得「他一定是不愛我了/他一定不把我當朋友。」不過,真相很可能是,他只是暫時有點「愛不動」。  

人心情不好時,容易頻繁地找自己最親近的人傾訴,並且希望對方可以無時無刻地給到高質量的安慰,這在一些情況下是很難做到的。而一旦做不到,在負面情緒的影響下,我們又很容易給對方扣上「不愛我/不關心我」的帽子,時間久了,對方反而可能會在你的傾訴中感到一種「綁架感」。再好的關係都需要邊界感。不管是多麼親密的愛人、朋友和家人,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這意味著每個人都應該為自己的情緒負責。或許對方可以對你的遭遇感同身受,但是這始終是你自己的情緒,自己的人生

沒有誰可以代替別人痛苦,也沒有誰可以真正的拯救別人。強調邊界感時常讓我們感到內疚、自責、不忍開口。但,真正的愛也只能發生在兩個獨立的人之間。

#3

逃避式安慰,其實也沒什麼  

必須承認,對需要安慰的人來說,「逃避式安慰」非常傷人。  

只是,當我們真的看清楚對方在逃避什麼,也許就會發現,情況可能並沒有自己想的那麼糟,不論親人、朋友還是戀人,「愛」從來都不是一種純粹的狀態。換位思考的話,我們似乎也偶爾無法給到朋友及時的安慰。在大多數情況下,我們都能單純的、真誠的對待自己心愛的人。但總有一些時刻我們會有自己的擔心,焦慮而沒有辦法安慰到對方,甚至會因為一時的不安感傷害到彼此。這或許讓我們感到無奈,但這才是「愛」的真相:人總需要帶著一些自身的缺陷,盡己所能的與另一個同樣有缺陷的人彼此支持

  「去一起面對人生的無力感,或許就是我們能彼此陪伴的最好方式。

(簡單心理微信公眾號:janelee1231)

(本文經合作夥伴 簡單心理 授權轉載,並同意  Vida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对不起,爱你这件事可以请假五分钟吗”〉。首圖圖片來源: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