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via Unsplash

《VO》導讀:

面對孩子與家長「學這麼多,有什麼用」的吶喊,長期追蹤教育變革歷程已15年的史丹佛「挑戰成功」教育專案團隊,針對「家庭作業對學生是否有幫助?或是造成傷害?」這個激辯超過百年的議題進行了研究。

(責任編輯:戴相文)

文/史丹佛教育研究所資深講師 丹妮絲・波普博士

「我女兒的家庭作業太多了。她過著不見天日的生活。」

「我兒子的家庭作業根本不夠。他的老師應該要更積極,出更多作業,才能讓他來年為高中做好準備。」

聽起來很熟悉嗎?走遍全國,到處都聽得到這類評論,由此引發的辯論通常充滿強烈的情緒和焦慮。我們有致力於家庭作業減量的全國運動,但致力於保存家庭作業的活動陣營,也同樣堅定不移。那麼,該怎麼做才對?

挑戰成功專案小組相信,與其討論今日學生的家庭作業究竟是太多、還是不夠,不如多關注家庭作業的品質、家庭作業與更廣泛課程之間的關聯,以及促進學生投入學習的程度。我們認為,如果家庭作業的討論能著眼於這些量度,這些與家庭作業相關的僵局會緩和許多。

二○一二年,我們著眼於過去十年間所發表的研究,還有我們認為對當前關於家庭作業的論述有重大貢獻的文獻,蒐羅各種期刊和書籍,審閱超過二十篇指標性研究,以及家庭作業統合分析。家庭作業的晚近研究,大多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問題:一、在美國,學生實際的家庭作業量是多少?太多還是太少?二、長期而言,家庭作業對學生是否有幫助?或是造成傷害?

家庭作業對學生有益嗎?

儘管家庭作業的利弊是個激辯超過百年的議題,學生的家庭作業卻不曾消失,原因通常在於一個存在由來已久的假設,那就是家庭作業對學生有益。相信家庭作業對學生有益的論點,大部分都像這樣:孩子能藉由家庭作業培養責任感,建立穩健的工作倫理;家庭作業多,表示課程嚴格、師資優良。另一個經常聽到的說法,是家庭作業可以避免孩子誤入歧途。如果孩子放學後沒有家庭作業,可能會用其他活動來打發時間,而那些可能是大人不樂見到小孩從事的活動。事實上,最近有研究顯示,花在家庭作業的時間,可能排擠了孩子為了樂趣而閱讀、參與課外活動和享受天倫之樂的時間,但是我們認為,沒有研究顯示,家庭作業能讓孩子免於誤入歧途

即使這些爭辯早在一八八○年代末就已經出現,認定家庭作業有益的主張卻不斷得到媒體的關注,「虎媽」症候群就是明證。但是,我們所審閱的家庭作業相關研究中,除了街論巷議,找不到確鑿的證據可以證明,家庭作業是課程嚴格的必要條件、師資優良的表徵或培養年輕人良好工作倫理或責任感的有效方法。

另一項支持家庭作業多就是好的常見主張,是學生花愈多時間做功課,評等和測驗成績愈高。有些政策制定者甚至辯稱(類似一九八○年代「瀕危的國家」報告的論調),美國在國際測驗的分數落後,是因為我們沒有給孩子足夠的家庭作業。然而,在一項標準化數學測驗成績的跨國比較研究裡,學生的數學成績與家庭作業的分量和頻率之間,找不到正向關係。還有一項研究發現,學生家庭作業較多的國家,整體數學測驗成績其實低於學生家庭作業較少的國家。

檢視了數百項家庭作業研究的哈利・庫柏(Harris Cooper),公認是頂尖的家庭作業研究權威。他早期的研究認為,家庭作業時間與學業成績之間可能有所關聯,近來他與其他研究者卻發現,兩者之間的關聯不如他們曾經斷言的那麼強。他們發現,小學生的家庭作業時間與學業成就之間沒有關聯,在初中則有中等相關,但如果家庭作業時間超過一個小時,相關性也隨之衰退。研究還發現,兩者在高中階段相關,不過當家庭作業時間超過兩個小時,相關性也隨之減弱。然而也有其他研究提出證據,即使在初中和高中,家庭作業時間和成績表現之間的關係也並非那麼簡單直接。例如,有項針對五千名家庭所得水準與種族背景多元、十五至十六歲學生的研究指出,在各種族群體,花愈多時間寫數學作業的學生,數學成績愈差。無獨有偶,二○○二年有項研究也發現,儘管數學作業的頻率對初中生的數學成績有正向影響,家庭作業量與寫作業的時間卻對成績沒有影響。

我們所檢視的各項研究,結論通常都取決於學生的年級和成績評量方式(例如等第vs標準化測驗)、家庭作業對孩童是否為適當水準等因素。由於教師將家庭作業納入課程總成績的一部分,學生成績和完成家庭作業之間的關係因此變得更為複雜。有些學生的分數較優只是因為完成家庭作業,不見得是因為學習教材內容,因此若說完成作業能提高成績,這個結論可能反生誤導。

家庭作業對學生有害嗎?

一如家庭作業之益最近成為媒體焦點,近來也有成篇累牘的書籍和文章,著墨於家庭作業之害。有些研究發現,一般而言,花太多時間在家庭作業和學校課業上,會導致健康問題,如壓力、心力耗竭和頭痛,還有學習上的鬆懈。此外,上學日的睡眠時間減少與家庭作業時間增加,兩者之間可能有所關聯;睡眠減少與焦慮、壓力和倦怠感增加,兩者之間也有關聯。

我們發現,家庭作業的品質似乎是相當重要的關鍵。如果學生不認為家庭作業有意義,或是教師不認為家庭作業有價值,可能會讓學生對上學和學習失去熱情。一項針對低收入家庭9年級和10年級生的研究顯示,如果學生有家庭作業,但是不完成家庭作業的後果無關痛癢,學生對學校會更鬆懈。這項研究也發現,儘管成績各異,他們所訪談的學生都同意,如果一定要有家庭作業,他們偏好較有意義、切題的家庭作業;他們也希望教師能重視家庭作業,追蹤家庭作業的完成狀況。另一項研究發現,如果學生無法理解家庭作業,不覺得它有必要,或沒有適足的支援可以完成家庭作業,已經有學習障礙的學生可能會落入更不利的處境。對比之下,如果學生認為家庭作業的投入時間和作業內容,不但可行,也是能力所及,他們身為學習者的信心和身分認同感也會增強。還有幾項研究顯示,若學生對家庭作業能夠有選擇權,如寫作主題或解哪幾道題,他們會更認真完成。

寫作業的時間長是否會造成倦怠感,大部分研究都發現相當明顯的個別差異,也就是說,不管寫作業的時間長短,有些學生可能就是比較容易或不容易感到倦怠。因此,家庭作業量是否會導致投入程度低落和健康問題,研究尚無定論,但是根據我們自己的研究,以及與學校、家庭的合作,我們發現寫作業的時間長短,是某些健康問題的關連因素,也會影響學生對學習的投入程度。

我們該怎麼做才好?各方說法莫衷一是,難怪教育工作者、家長和學生對於家庭作業的利弊如此迷惑。我們認為,對於家庭作業的概論應該更嚴謹看待。首先,家庭作業的效應難以單獨分析,因為我們無法確定,有多少成就可以歸因於家庭作業,有多少可以歸因於教室教學,又有多少可以歸因於先備知識。再者,我們也無法確定家庭作業是如何完成的,是否有人協助孩童做家庭作業,甚至捉刀代打。例如,我們曾聽聞有許多家長和子女一起做功課,或是請家教幫忙;然而,有人審閱超過五十項關於家長參與子女家庭作業的研究,卻找不到什麼證據,可證明家長參與家庭作業對子女有益。最後,家庭作業的相關研究,通常著眼於寫作業的時間,而不是作業本身;研究對象通常以一群學生或一班學生為單位,而不是個人。因此,家庭作業究竟有益或有害,真正的答案是:視情況而定。家庭作業是利是弊,取決於學生、教師、課程、作業的重要性、作業對發展的適性,最終取決於作業是否有意義,是否能吸引學生全心投入學習。

大部分教師都讓學生每晚做一定分量的功課,這種情況看來不會太快消失,這是現實。因此,我們將在此描述有意義的家庭作業所應具備的幾項特徵。我們相信,家庭作業如果能夠清楚明瞭、真實具體、差異化,並能寓於更廣博的單元目標,就能落實作業的意義,在初中和高中階段尤其如此。

 想更解史丹佛研究團隊分析:
「有意義的家庭作業」的特徵

學習超載世代:史丹佛研究團隊教你用對策略,培育健康成功的孩子

進入「天下網路書店的 VO 專屬店中店 
輸入通關密語「VOVIP
就能享有專屬於 VO 讀者的 75 折 購書優惠

這裡買

延伸閱讀:

馬拉松可以封街,孩子玩耍為何不行?贊助「一起上街玩吧!」募資計畫:讓孩子重返街道玩

(本文書摘內容出自《學習超載世代:史丹佛研究團隊教你用對策略,培育健康成功的孩子》,由親子天下授權轉載,並同意 Vida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