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台北市文化局「公園不再大眾臉」影片

「去公園玩吧!」你家的孩子每次聽到你說這句,是不是也都欣喜若狂?愛玩是孩子的天性,如何讓孩子在玩中快樂、安全,又能刺激大腦發展,是爸爸媽媽們都很關心的「最重要的小事」。

台北市長柯文哲年初在他的FB專頁談到「為什麼台北市要推動共融式遊具?」:「以前的公園只有『罐頭式』遊具,好處是便宜,而且為了安全為上,所以設計非常保守。但這樣的遊具,限制了小朋友的想像空間,玩久了身體不會更健康,倒是頭腦會變得更簡單,而且沒有無障礙設計,身障的孩子也沒辦法進去玩。」

台北市政府從三年前開始著手推動「共融式遊戲場」,找當地民眾、公民團體開了多場工作坊討論,再請優秀的台灣設計團隊來設計,一步步汰換掉舊的罐頭遊具,換上全新設計的共融式遊戲場,台北市工務局在11月初開心分享:「至今已完成28座共融遊戲場,明年初將增加6座,明年預計再規劃7座,未來亦將不斷朝更符合兒童需求的方向前進,提供更好玩、更有創意的特色共融遊戲空間給大小朋友!」

你可能也和我一樣好奇,不是罐頭公園的話,「什麼是共融式公園?」我找到了還我特色公園行動聯盟的說明:「共融是一種精神,而不是遊具的類型,每個孩子都不同,包括需要動很多、挑戰刺激需求、需要無障礙空間、需要獨處、大齡孩子,兒童遊戲場的主體,是所有不同遊戲需求的孩子。

VO特別為你介紹幾個台北市的「共融式公園」,今天就可以帶孩子到家附近的共融式遊戲場大玩特玩:

#大港墘公園(內湖區)

大港墘公園有結合地景的滑梯,山丘內附有類似管型的小山洞,而山丘的斜度也不是很容易往上爬,讓小朋友們有足夠的挑戰性。「魔力飛盤鞦韆」可多人乘坐,讓更多小朋友體會鞦韆的樂趣及快感。

地址:臺北市內湖區瑞光路393巷旁

#永盛公園(中山區)

「搖擺大地」是一個大型橢圓形結構體,造型獨特,可以同時站上多個孩子,進行左右的小幅度擺盪。共感設計團隊以獨特的創意,跨越公共藝術和人互動的界線。

地址:臺北市中山北路2段93巷26,40號間

#三民公園(松山區)

這裡的立體遊戲組有多種玩法,上層提供爬網及木平台兩種行進方式,可由滑梯溜至下層。下層則提供身障孩童遊戲區及monkey bar、繩索挑戰等。

地址:臺北市松山區三民路、撫遠街298號

#樹德公園(大同區)

樹德公園擁有其他鄰里公園罕見的老樹,公園之內樹蔭圍繞,傳承與展現著綠色與永續的精神,因此設計團隊由此發想,透過一根一根簡單的方形木柱,使用不同的柱間距與排列,再結合了精巧的手工織築設計,打造出了讓人忍不住想在裡面攀爬、穿梭與躲藏的森林遊樂場。

地址:臺北市大同區大龍街129號

#玉成公園(南港區)

設計噴水鯨魚造型主題, 橫跨沙坑與現有遊戲區。可多人同時遊玩的「旋轉麻花」,如同漩渦般擄獲童心。「旋轉杯」可以讓爸爸媽媽幫孩子旋轉,大一點的孩子也可以透過自己的力量,旋轉遊玩。

公園地址:臺北市南港區中坡南路55號

#象山公園(信義區)

象山公園兒童遊戲場使用樹蛙三態變化為主題,以「樹蛙歷險記」為設計概念,透過平面與中央地景丘的營造,象徵樹蛙於水中、陸地、樹上的三態生活。地景丘同時結合了攀岩、爬繩、滑梯、孔洞、階梯等多樣設施,讓孩童們自由的發揮,創造屬於自己的玩法。另外亦有攀爬網組,包含吊橋踏板、蜘蛛網狀及X形網組合,供孩子們運用肌肉伸展體驗。

地址:臺北市信義區信義路五段150巷旁

#和平實驗小學(大安區)

以巨石陣為概念多向連結不同遊戲需求及知體動覺之各項設施,可以讓孩子攀爬、平衡、擺盪、旋轉、滑降等多元多樣功能,而且這裡有台灣第一座輪椅可及式設計的滑梯。

地址:臺北市大安區敦南街76巷28號

#立農公園(北投區)

賽車造型翹翹板、大型共融式昆蟲搖搖樂及共融旋轉飛輪等遊具設施提供了平衡性、擺盪性、穿越性、迴旋性等刺激孩童感官的優點。

地址:臺北市北投區承德路七段與吉利街口

#兒童新樂園(士林區)

這裡有很特別的「玩水盤」,可藉由轉動上方導水盤的不同角度,導引水流至不同高低水盤,不同的變化增加孩子玩水的樂趣。

地址:臺北市士林區承德路5段55號

#萬芳4號公園(文山區)

搭配公園周遭豐富的綠景,遊戲區彈性地墊更新為綠色的仿真人工草皮地墊,不但提升安全防護,也讓視覺景觀上更加協調舒服。同時結合了複合式攀爬架、可乘載多人型鞦韆,讓孩子自由的發揮,創造屬於自己的玩法。還有一個很貼心的設計,就是沙坑上方設有遮陽設施,就算大太陽也可以體會沙坑的樂趣。

地址:臺北市文山區萬和街1號對面

台北市還有更多好玩的「共融遊戲場」,等你帶孩子一個一個去探險挑戰。台北市政府「共融遊戲場」資訊不斷更新中。

https://www.facebook.com/DoctorKoWJ/videos/1301818326586811/?t=130

(參考資料、圖片來源:台北市政府官方網站

(本文提供合作夥伴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