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導讀:
你是「金魚腦」過目就忘嗎?其實 1.3 公斤的腦袋裡,結構就長那樣,平常會用到的部位也就這麼多,但透過刻意訓練,大腦也可以升級再進化!就來看看怎麼靠 4 步驟重新連結大腦。
(責任編輯:黃彩玲)
文/心理學家 約翰.B.雅頓
現在,你已了解大腦如何運作,接下來讓我們關注使大腦重新連結的一套系統性方法,包含以下四個步驟:
•聚焦(Focus)
•努力練習(Effort)
•輕鬆自如(Effortlessness)
•堅持不懈(Determination)
為了幫助你記住這些步驟,可以使用首字母縮寫,簡稱「FEED法」。
現在,我們來逐一解說這些步驟。
一、聚焦
你需要對自己想重複或記住的情境、新的行為及記憶,加以關注。「關注」會使你的額葉活躍起來,大腦的其他區域也跟著忙碌起來。你也許會將這一步驟視為警示機能。如果不打開大腦的「大門」或做出改變,你就不能重新連結大腦。「聚焦」將啟動大腦,使其運行起來。
注意力和額葉在神經可塑性方面,扮演著重要角色,前額葉皮質相當於大腦中的大腦。它能夠把資源引導到重要的方向上。當你啟用自動駕駛模式時,比如當你開車行駛在公路上,並與坐在副駕駛座的朋友交談時,你的注意力都放在談話上。你會記住談話的內容,而不是沿途的樹和房子。然而,如果你談論的是路邊景色,注意力就轉移了,你將記住旅途中的地貌詳圖。如果你在以後的日子裡談論起旅途的這些細節,就強化了這些記憶。如果你之後不再談論這些細節,不把注意力放在這上面,這些記憶就將逐漸淡化。
因此,簡單地集中注意力,不能保證你的大腦能夠重新連結。你每天要關注千萬種事物,但大腦不可能記住你經歷的所有事情。「聚焦」將使你關注正在發生的事情,並啟動大腦重新連結的流程。
二、努力練習
努力練習將使你的注意力從「感知」轉移到「行動」上。要盡最大努力使大腦活躍起來,從而產生新的突觸連結。當你開始付出努力時,為了學習新東西,大腦要消耗大量的葡萄糖。近二十年來,神經科學家們透過研究「正子斷層造影」的掃描結果,以及所掌握的大量資料發現,當某人正在思考或認知某事物時,葡萄糖的新陳代謝會導致大腦的某個部位發亮。當你首次嘗試要做什麼事情時,掃描圖片會顯示你的大腦中與任務相關的區域正在發揮作用。
三、輕鬆自在
在一個新行為、新想法或新感覺出現之後,若要保持它的運轉,只需投入較少的精力。譬如學習一個新的網球揮拍動作或用一種新語言打招呼,剛開始時,它需要你的大腦集中精力、多做練習,會消耗較多的能量,但是在你多次練習擊球和說出「你好」之後,做起來就變得省力多了。因此,為了達到重新連結大腦的目的,你必須使新行為保持足夠長的時間,直到新行為變成「下意識」的動作。練習一段時間後,你做起來就會輕鬆自如。一旦達到這個程度,大腦就不必辛苦運作。
身體和大腦都遵從自然法則,而適用於「輕鬆自如」概念的自然法則,被稱為「能量守恆定律」(Law of the Conservation of Energy)。它意謂著事情之所以會發生,通常是因為它比較容易發生。例如,所有的水都往低處流,溪流愈深,裡面的水量就愈多。你的大腦同樣如此,你愈常同時使用某一類型的腦細胞,將來你就愈有可能再同時使用它們。
正如正子斷層造影的掃描圖片顯示的那樣,一個人的某種技能愈熟練,大腦中與此技能有關的區域所付出的勞動就愈少,它成為效率基本原則的一個例證。容易做到的事將被重複做,因為它很容易。
一旦你開發出一種模式,比如網球的擊球動作或用適度的聲調說法語的「你好」,它會在下次你嘗試時變得相對容易。然而,如果你不再練習,結果會怎樣?如果你在十年之內不去打網球,就無法立即做出擊球動作。如果你在上法語課的十年後再去法國,你的法語將不會像在課堂上說的那樣流利。當然,除非你在這十年中不斷練習。你必須經常練習,以保持此項能力。只要你堅持做這些事情,網球就能打得很好,法語程度也可以提高。只要你堅持練習,大腦就會保持連結,你行動起來就會顯得輕而易舉。
四、堅持不懈
最後一步是繼續實踐,反覆練習。以這種方式堅定不移地走下去,不要厭煩,也不要感到痛苦。如果你在走到這一步之前,已經實踐了前三個步驟,最後一步就容易多了,因為前面一步是「輕鬆自如」。因此,堅持不懈只代表你要持續練習。只要下定決心,你將完成FEED法的整個流程。
現在你已了解這四個基本步驟及原則,接著,我們來看一看如何將它們應用到日常生活中。在第二章,我將探討如何應對焦慮、不必要的擔心或害怕。在第三章,我會告訴你如何擺脫低落情緒的困擾。
接下來的故事說明了「承諾」對積極進行大腦重新連結有多麼重要。這可不是簡單地學習一種新技能,它還要符合我們描述過的FEED法流程。
案例分析:鬱鬱寡歡的瑪莉
瑪莉來看我時,說她對自己鬱鬱寡歡的狀態感到心煩,而且她「總是發脾氣」,喜怒無常,容易緊張。當她開始感覺到這種狀態時,就很難擺脫了。
「我想成為一個積極主動的人,像其他人那樣享受生活。」她憂傷地搖著頭說:「我聽說你知道如何重新連結大腦,請你幫我重新連結大腦吧。」
「你願意為了改變大腦而付出努力嗎?」我問道。
「不管是什麼,只要有用,為什麼不做呢?」她堅持說:「我討厭嘗試那些騙人的鬼把戲,說得很好聽,卻從未奏效過。」
「當你嘗試新事物時,能堅持多久?」我試探道。
「久到知道它不管用。」她倒是實話實說。
我小心翼翼地進一步問她到底是多久。
「一、兩天就夠了。」她說,那似乎能證明她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我解釋說,為了讓神經可塑性發揮作用,特別是對與情緒有關的問題產生效果,她必須堅持新行為,一直到能輕鬆自如地做到。「你必須堅持練習,直到它成為一個新習慣。」我告訴她:「一開始是關鍵,這通常意謂著你要做自己不願意做的事情,並且要持續地做,直到它變成一件容易的事情為止。」
「你的意思是,要強迫我去做有違自己本性的事情?」她懷疑地問:「這有點不近人情吧?」
「事實上,它很人性化。」我答道:「這樣你才能學到新的技能。就像你在準備考試時,會不斷地複習資料,直到對它們爛熟於胸。」
「我只要在考試前一晚抱佛腳就萬事大吉了。」瑪莉告訴我:「我通過了那些課程的考試,這才是我在乎的。」
「你還記得我們談話的主題是什麼嗎?」我問道。她搖搖頭表示不知道。
我讓她選擇一個她想打破的習慣。
「我的家人說我煩躁易怒。」她自己也承認這一點。
「你覺得這很糟糕嗎?」我想知道答案。
「當我發脾氣時,我認為我對他們說的都是他們應該承受的。」她解釋說:「只是後來我才發現自己明顯是在胡說八道,我不應該這樣。」
「重要的是,你要有這樣的認識:你真的想改變,而不是你的家人希望你改變。」我強調說。「動機」是神經可塑性的一個關鍵要素。除非你真的想改變,否則你是不會改變的。被動的努力不能解決問題。只有當「前額葉皮質」這個大腦中的大腦被啟動時,才會調動起所有的資源。
「是的,我目前的狀況讓我很厭煩。」她一本正經地說:「我已經下定決心了。」
「讓我們從你產生衝動的時間點開始。」我引導著她:「這正是你抑制衝動的時機。你應該先給自己時間想一想,做些別的事,再說你想說的話。」
對於瑪莉來說,第一步是阻止她正要做的事情,並且將注意力集中到她還沒有做出衝動反應的時刻。這一個「暫停步驟」,被用於訓練如何控制憤怒的情緒,但我們要深入下去,使瑪莉最終成為一個不再有直接情緒反應的旁觀者。這需要前額葉皮質對杏仁核驅動的情緒反應擁有較好的控制力。為了將注意力放在讓她發火的事情上,而不是她表達憤怒的方式,瑪莉的前額葉皮質必須制定出較好的適應性策略。
緊接著,瑪莉需要努力練習以克服她往常的衝動式言行。她需要採用一種與平時易怒的心態(先說後想)不同的行事方式,即學會「先想後說」。
瑪莉需要努力重複這種練習,直到她輕鬆自如就能做到。她要花幾週的時間重新連結大腦,聚焦且努力練習,直到輕鬆自如。幾個星期後,她對我說:「好了,我再也不用繼續練習了,我已經做到了。」
我告訴她,她還需要繼續堅持不懈地練習,以形成習慣,而不是偷懶和就此作罷。只有持之以恆,她才能重新連結大腦。
《大腦升級2.0,鍛鍊更強大的自己:重新連結,你可以更聰明更健康更積極更成長》
(本文書摘內容出自《大腦升級2.0,鍛鍊更強大的自己:重新連結,你可以更聰明更健康更積極更成長》,由本事出版社授權轉載,並同意 Vida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圖片來源: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