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不少人是不折不扣的工作狂,什麼事情都做到很好,也不太會偷懶耍廢,對自己的要求很高。我們可能會想「這麼優秀,那他應該很有自信吧?」

(責任編輯:李恬芳)

文/吳姵瑩 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我覺得我對自己要求好高,經常做出來的成果我都不滿意,覺得自己很廢!」你笑笑地說著,像是一件常發生的事。

「喔!這樣啊!那你清楚你的標準是什麼嗎?達到什麼標準會讓你感覺滿意呢?」我反問著。

「恩….」你歪著頭想了想,接著說,「我也不知道怎麼說,總是覺得我做得不好,總是覺得身旁的人都好厲害。」你又羨慕又嫉妒,然後又開始自責覺得自己又不聰明又不努力,長得不突出又沒什麼專業。

親愛的,在我的工作中,經常出現類似這樣的對話,然後我經常陷入一陣困惑中,那種困惑就是…

你到底哪裡沒有做好了呢?我看見你都很努力啊!努力找工作、努力對身旁的人好….

你到底有哪些標準呢?你真的有可以遵循又合理的標準嗎?還是你擁有的是凡人不可及的標準?

往往這群人會像入一種忙碌又茫然地追尋裡,他們拼命的努力,又拼命地嫌棄自己,對自己努力的成果和累積視若無睹,因此經常覺得自己「什麼都沒有」,然後他們最常笑笑地說:「沒辦法我標準太高了,我想這就是完美主義吧!」

是的,完美主義者他們最大的問題在於,他們想要完成不可能的任務,把目標設定過高(神一般的目標),或者無法在時限內完成的(例如一週內瘦 10 公斤),做不到又難以妥協,甚至強烈批評苛責自己,而不斷衍生出強烈不滿足的情緒,甚至自我厭惡的情緒。

可是這究竟是怎麼成型的,我想你們也知道的跟早期教養很有關。我經常遇見的三種情形,在長期影響下,會影響一個人的自尊和人格養成:

1.大人經常對孩子指責:

孩子:「為什麼他們要一直罵我啊!?我到底哪裡沒做好啊!?那我到底該怎麼做啊?」(這股強烈的無助感,會帶來強烈的自我懷疑)

2.大人經常不開心:

孩子:「為什麼他都不開心,是不是我怎麼做都沒有用?」(這股強烈的無力感和罪惡感,會造成孩子總是對他人的情緒負責,而經常過度承擔)

3.大人情緒反覆無常:

孩子:「我怎麼做都做不好,如果我做好了,為什麼大人還不滿意?一定是我太糟糕了沒做好」(這股強烈的挫敗感,會帶來強烈的自我否定)

這些自我懷疑、自我否定與過度承擔等現象,就會形成我們所謂「自我感覺不良好」,而帶來我不管怎麼做,只要是我做出來的事情都不會好的,所以沒有達到標準也只是剛好而已。

當你對自我感覺不良好,你會發現你的人生經常停擺或者茫然,或者你可能會想一輩子也不會有機會有成就或感覺幸福快樂,因此你會否定你所做的一切,你永遠不滿意自己,甚至一直批評與貶抑自己,而落入只能不斷羨慕和嫉妒他人的處境裡。

所以親愛的,我們都值得擁有滿意的人生,而你可以幫忙自己的,是看清楚過往那些大人的言語,因為他們對待你的方式,有逐漸成為我們內在一部份,因此創造「自我指責」、「不開心」、「對自己覺定的反覆無常」,也會是你生活中常見的情節。而當我們看清楚,才有辦法為自己的生命做出選擇,才有機會跳脫出永恆的自我感覺不良好的模式。

愛心理:探索心理認識自己的最佳平台

(本文經合作夥伴愛心理授權轉載,並經 Vida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看似追求完美,其實只是在避免犯錯”|你是適應不良的完美主義者嗎?〉。首圖圖片來源: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