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導讀:

獲得史丹佛最高榮譽教學獎的心理學專家,同時也是有著名 TED 講師的凱莉.麥高尼格 (Kelly McGonigal)曾獲《富比士》選為「20位最啟發人心的女性推特作者」。

她自認是做事拖拖拉拉的人,非做不可的重要事項常常延到最後一刻才完成。這個經常為人詬病的「壞習慣」在她眼裡,卻是個增進效率,激發創意的好方法!

(責任編輯:蔡芷庭)

為何拖延、忙碌反而生產力高?

我常被問到「你到底怎麼有辦法做到所有事的?

「所有事」裡包含準備史丹佛大學的心理學上課內容、寫書、研究,以及到世界各地演講,再加上因個人興趣執教的瑜伽和舞蹈課等各種活動。通常大家會這樣問我幾乎都是因為好奇,或許帶著些許敬畏也說不定,好像我做了什麼很了不起的事一樣。

提起這件事並不是想炫耀,我並不覺得自己是「工作效率模範」,因為每每看到待辦事項清單上項目之多,自己都不禁感到驚訝,煩惱到底該如何做完這些事才好。

我的事務所環境離乾淨整潔相差甚遠,雜物文件四散各處。另一方面,當我看著自己的待辦清單或凌亂的辦公桌時,會覺得自己真是個幸運的人。因為只是個普通人而非超人的我,卻總有辦法做到「所有」自己想做的事,而且幾乎都樂在其中。

我認為,能達到這個狀態最重要的是不追求完美。正因為不追求完美,我才能成功地做到所有自己想做的事。

所謂提升生產力的最佳方法,其實並非有計畫性地安排各種待辦事項,也不是做好時間管理。為了做到所有事,需要的是允許自己以自己的方法與步調來著手任何事,不需要將「正確方法」奉如圭臬

這樣的我,接受了所有看似會妨礙自己做事的「自我習慣」,同時學習到該如何活用這些習慣。比方說,身為夜貓子的我理解到自己每當傍晚過後,專注力跟精神會特別好,所以即使開始工作的時間較晚也變得絲毫不在意。

放棄了「在早晨處理所有重要事項」的規矩之後,早上改以運動和冥想好好放鬆自己,或是處理一些雜事。重新安排早晨時間的我,順利地找到最適合自己的二十四小時運用法。

高生產力延後作業

接納了自己會把該做的事往後拖延的習慣之後,我也學會了該如何活用這個習慣。學習時間管理術時應該沒有人會教你「把必做之事放到最後」,不過以我來說,把必做之事拖到最後再做才能做出最棒的成果。

這個「高生產力延後作業」是史丹佛大學哲學系名譽教授約翰.培利教我的。把其他事項想成是一種「休息」,是完成必做之事的「最佳動力」。對容易感到壓力的我來說,這個想法成了我的最佳良方。如果沒有它,我可能會被拖延後的不安擊潰。「高生產力延後作業」將我怕麻煩的心情化成完成任務的動力。

延後作業提高了我的生產力,把必做事項放到最後做的期間才能找到最棒的點子,構思出絕佳的研究計畫。我學會把「高生產力延後作業」當成作業過程中的重要因子,這做法之所以適合我,是因為它將「必做事項」轉變成「想做的事」。「有效率的」延後作業的話,不但不會因此感到不安,而且比起默默照計畫完成所有作業更能善用時間。

《史丹佛大學心理學講義,人生順利的簡單法則》

這裡買

(本文書摘內容出自《史丹佛大學心理學講義,人生順利的簡單法則》,由 圓神書活網 授權轉載,並同意 Vida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