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導讀:

你聽過「斜槓青年」這個名詞嗎?這個發源自紐約的概念,由留美作家 Susan Kuang引入中國。她認為,人之所以無法樂於工作,是因為大部分的人無法擁有「工作自主權」,而要解決這個問題,最好的方法不是離職,而是選擇「多重職業」。

(責任編輯:蔡芷庭)

誰奪走了工作的樂趣?

我曾經與大多數人一樣,認為工作就意味著被控制、管理,做著不喜歡卻不得不做的事。我估計 90% 以上的人會相信,在沒有經濟壓力的情況下,只要能不工作,自己肯定會選擇不工作。我們也常聽人說最大的夢想是盡早實現財務自由,如此一來就無需再工作。在傳統的觀念中,工作彷彿是一件痛苦的、令人討厭的事。然而,真是如此嗎?

心理學家透過大量的實驗與研究,證明人類還存在第三種驅動力:主動學習、創造更美好世界的動力。也就是說,在沒有任何激勵的條件下,人也會自主行動,這種行動的驅動力源自於對挑戰和成長的渴望。

當我們發自內心地想做一件事時,這件事本身就是目的,我們去做,不是為了得到報酬或獎賞,而是在做的過程中能獲得樂趣。例如我們喜歡打電動、運動,不是為了獲得獎賞,而是我們從中得到挑戰和成就感。同樣的,很多人在業餘時間不求回報地參與一些組織和活動,也是渴求發揮自己的價值,希望藉由行動,讓世界變得更美好。

由此可見,問題的關鍵不在於工作本身,而在於工作背後的動力。我們以為自己討厭工作,但事實並非如此。事實上,人最快樂的時候並非是無事可做的閒散時光,無所事事會讓人感到乏味和空虛;反而當投注身心到一件喜愛的事時,會讓人擁有高度興奮又無比充實的感覺,這也就是心理學家所說的「心流」。

既然我們天生喜歡挑戰,渴望學習與成長,但為什麼我們如此厭惡工作?到底是什麼奪走我們本應在工作中獲得的樂趣?

美國暢銷作家丹尼爾.品克在著作《動機,單純的力量》給出了答案,他認為我們在工作中無法獲得快樂最核心的原因之一,在於我們被剝奪了決定權。根據美國心理學家提出的「自我決定理論」,人類有獨立、自主、尋求歸屬感的內在動機。當此動機被滿足,人們就能取得更多成就感,生活得更充實。

獲得樂趣的唯一辦法是主動探索和創造;抑或離職,然後去做自己喜愛又能賺錢的事。聽起來十分理想,也是許多人所渴望的,但未必是當下最合適的選擇,因為這代表著你需要有明確的自我認知、清晰的商業頭腦、足夠的實力、執行力,以及強大的內心。

因此對大多數人來說,目前更需要思考的並非離職與否,而是如何在工作中獲得更多的自主性。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斜槓青年」所提倡的多職人生就是一種主動尋求讓自己生活得更快樂的方式,它讓我們在保留一份穩定工作的同時,也能去探索不一樣領域的可能性,從而發掘人生的熱情與意義。

從紐約颳起的「斜槓青年」風

《紐約時報》專欄作家瑪希.艾波赫在其著作中描述了紐約的一個現象:在紐約很多人都不只擁有一種職業,每當遇到「你是做什麼的」之類的問題時,他們並不能像其他人那樣用一個完整的詞來介紹自己,而是選擇用「斜槓;/」來區分不同的身分,於是她為這些人創造了一個名詞:斜槓青年。在書中,艾波赫舉出許多真實案例,例如:

桑賈伊.古普塔,神經外科醫生/CNN記者

卡麗.萊恩,藝術顧問/皮拉提斯教練

丹.米爾斯坦,工程師/戲劇導演

艾波赫認為用這種方式能讓一個人變得更加有趣、完整和立體,而且相比於傳統的單一職業,多重職業的生活讓人更滿足,保持收入的同時還能追求和發展更多的自我。

關於斜槓青年,很多人存在著誤解。

有人以為斜槓青年就是擁有幾份兼職;有人則把它等同於沒有穩定收入的自由職業;我甚至還聽過類似「多一個兼職會不會忙不過來?」「斜槓青年會不會影響本業?」「如何保障收入來源?」的問題。

儘管在那些大家所熟知的斜槓青年故事中,主角似乎都因為多重職業而擁有了多重收入,然而成為斜槓青年的目的並不是為了擁有額外收入,甚至也不是為了能夠自由支配時間,而是為了追求更豐富的人生和更完整的自己。即便你有固定的工作,即便有些身分並不能給你帶來收入,這些都不影響你成為斜槓青年。

斜槓青年是一種策略

斜槓青年並非一蹴可幾。你必須思考為了達到某個職業要求,要做哪些自我投資。艾波赫根據許多的案例與讀者回饋,將斜槓青年總結為左列五種:

① 穩定收入+興趣愛好組合

這種模式比較適合還在興趣愛好探索階段,或興趣愛好的收入不足以支撐生活的人。

② 左腦+右腦組合

這是一種理性與創造性思維共同發展的模式,例如前文提到的工程師兼戲劇導演丹.米爾斯坦就是這種類型。理性與藝術是非常好的互補,可以帶給人們更開闊的思維。

③ 大腦+身體組合

這種模式能夠讓人在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中相互切換,確保身心健康和生活的平衡,例如卡麗.萊恩, 她的雙重身分包括藝術顧問和皮拉提斯教練。對於腦力工作者而言,如果能同時發展出體力勞動的職業,是個挺不錯的選擇,

④ 寫作+教學+演講+顧問組合

這可說是一個黃金組合,也是艾波赫自己的斜槓模式。這四種身分間可以形成完美的迴圈:寫作讓你成為某個領域的意見領袖,演講邀約也隨之出現,等到累積足夠經驗之後又能開展教學和顧問領域。這條斜槓青年發展之路適合知識型人才。

⑤ 一項工作多項職能型

事實上,你不必擁有多種職業就能成為「斜槓青年」。也許你只有一種職業,但它要求你須具備全方位能力,並涉及不同領域,那麼你也是斜槓青年。所有的 CEO 都符合這個標準,不過這樣的角色在企業中將會越來越多。

《斜槓青年:全球職涯新趨勢,迎接更有價值的多職人生》

這裡買

(本文書摘內容出自《斜槓青年:全球職涯新趨勢,迎接更有價值的多職人生》,由 圓神書活網 授權轉載,並同意 Vida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首圖圖片來源:《高年級實習生》劇照)